search

蒙古人的習俗

蒙古人的習俗

  1、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2、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3、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4、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鑑》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5、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孃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突尼西亞人習俗禮節

  突尼西亞人十分友好。熟人見面總要熱情打個招呼,互致問候,並往往要說一連串的問候話:“你好!”、“向你致敬!”、“你身體好嗎?”、“你工作順利嗎?”等等。飯前樂於問候“祝你胃口好!”;飯後說聲“祝你身體健康!”等等,客套語幾乎不離嘴。突尼西亞東部的尼牙庫茨克姆人。村落與村落之間都有嚴格的規定。

  別人進入另一村時,都要向該村落打招呼,這樣才會避免懷疑和誤會。他們打招呼的方式極為奇特,是用唱歌來表示,當地人稱其為“借路歌”。外村人一邊唱歌,一邊進村。村裡人看到外村人唱“借路歌”進村,就會禮貌地頻頻點頭,有時村裡人也唱和歌,對外來人表示歡迎。突尼西亞南部地區的人,當家裡來了客人,飯後他們不是請客人在家裡洗臉,而是把客人請到小河邊去洗。主人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還要親自捧一把清涼的河水潑在客人臉上,甚至把客人的衣服潑溼。

  這時客人反向主人連聲道謝。突尼西亞詩斐米德人逢遇客人來訪時,主人定會出兩條蛇裝在客人的口袋裡,以表示對客人的盛情歡迎之意。這兩條蛇一黑一紅,黑蛇表示友好,紅蛇則表示歡樂。客人不僅不要表示出恐懼和厭惡感,而且還應按當地風俗來向主人表示謝意和高興,否則主要會認為你不實誠,甚至還會產生反感的。突尼西亞的女青年,特別是 少女,喜歡別人當面誇獎她漂亮,既使不太熟悉的人讚美她,她也會極為高興的。他們喜歡鮮花,認為鮮花是友誼純潔的象徵。他們喜歡紅顏色、白顏色和藍顏色,視紅色象徵愛情,白色象徵兄弟情誼,藍色象徵和平。

  他們十分珍愛油橄欖,並把它的豐碩果實看成為珍貴之物,其樹喻為吉祥之樹。認為油橄欖象徵著純潔與和平。他們沒有喝熱水的習慣,平時一般都慣於喝自來水或礦泉水。一般家庭在吃飯時,都愛在餐桌上的每人面前擺一杯自來水。

苗人習俗

  

  苗族生活比較簡樸,歷來主食糯米,解放後逐漸改食秈米。輔之以小米、紅苕、苞谷等。副食有家畜禽類,間有野生禽獸肉等。男子多好飲酒。逢年過節、大豐收或宴請親友,備有地方風味的菜餚上桌。一.高樁戲 表演時,離戲臺三米高,景象十分壯觀,神奇.

  二 .踩山節又名花山節 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三舉行,.有對歌.蘆笙舞,踩山舞.每年宜賓市興文石林都要舉辦苗族花山節,一隊隊身穿苗族服裝的青年,男吹蘆笙,女彈口弦,笙歌悠揚,琴音迴盪,苗族民間文化活動和晚上的苗族風情篝火晚會,更將苗族花山節推向了高潮。

  興文苗族的重大節日——踩山節:踩山節是苗族同胞聚會交往的日子。踩山那天,人人都穿著節日的盛裝,帶著蘆笙、蕭、笛、嗩吶和鑼鼓等傳統樂器,集體在踩山場地,隨著起伏多變的鼓點節奏、抑揚頓挫的笙、蕭、笛樂,跳起蘆笙舞,唱起苗族歌。


土籍習俗米湯漿被子

  土籍人洗被子時,都喜歡用米湯漿被子。米湯漿被子就是把被子在清水河、塘裡洗乾淨,擰乾,置於盆中,倒進米湯,反覆搓揉,使被子裡每個地方都沾上米湯,再擰乾,即可涼曬。   米湯的做法很簡單:早上煮早飯時,多摻入一些水,待飯快要煮糊之前,將米飯撈出,澄清即可。這種用米湯漿洗過的被子,既保暖,又耐髒,而且睡得很舒服 ...

蒙古的禁忌

  禁忌禮節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聖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溼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菸袋、摔東西、扔髒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   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 ...

古代蒙古的白節

  白節。又稱席尼吉勒,意為新年、春節。   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據《馬可波羅行紀》所載:“其新年確始於陽曆二月,屆時大汗及其一切臣屬復舉行一種節慶……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 ...

蒙古病逝殯儀

  蒙古人病逝,七個時辰不準移動,盼望有回生的機會。過了七個時辰,就著手安葬。死者年高望重、家境又好的,也有停放三天到七天。人死後百日內,家中婦女取下耳環、頭飾,不許穿紅綠鮮豔衣服。女性不參加送葬。百日之內家中不許辦婚嫁喜慶之事。男性要蓄髮,不飲酒,不參加娛樂活動。路遇親朋也不交談,以示哀悼。   天葬是蒙古 ...

蒙古的飲食習慣

  蒙古族一般的飲食習俗為,先白後紅,以飲為主,米、面為輔。1、白食為先。白食,即乳及乳製品;紅食,即肉及肉製品。蒙古人以白為尊,視乳為高貴吉祥之物。   2、以飲為主。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客人來家,主人必定雙手給你捧上茶水。蒙古人在祭祀或供奉時,茶也是作為飲食的頭份兒獻祭。親友們互相拜年時 ...

蒙古的姓氏

  蒙古人的姓氏有:   以部落名稱為姓。如《元史》漢譯時錯誤地將奇源部誤譯為奇渥溫氏,誤將成吉思汗的姓氏記為鐵木真,姓奇渥溫氏。奇渥溫應作奇源,明朝人舊譯侮辱貶稱為乞顏,其實是成吉思汗所屬部落的名稱。以氏族名稱為姓。如包爾之金,又譯孛兒吉德、孛兒吉根、博兒濟吉特、孛兒吉濟錦、包羅特、包羅歹、博羅特、布兒赤金 ...

蒙古怎樣向客人敬酒

  蒙古族接待客人講究禮節,分歡迎、歡送、獻歌、獻全羊或羊背等。一般都要敬酒。   敬酒禮儀:   1、敬酒者一定要衣帽整齊,酒要斟滿,雙手捧哈達,哈達上放酒杯,先捧杯唱歌,歌聲結束時,走近客人,低頭彎腰,雙手將哈達和酒舉過頭頂,示意敬酒。   2、客人接過銀碗,退回原位,要微笑表示謝意,以右手無名指蘸酒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