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草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兩種:
1、指除草。具體指挑著籮筐,扛著鋤頭出發,選好草盛的地方,擺開陣勢。鋤時掌握好力度,不鋤碎,草便牽牽絆絆連在一起。鋤頭掃蕩過後,往往寸草不留。留在土裡的根過些日子又拱出一片青碧。然後用耙齒耙,摟成一薅草堆,在鋤把上細細摜土,抖掉,再整整齊齊地碼進筐裡。
2、指拔草。尤指不借助工具徒手拔莊稼地裡雜生的草。
這兩種解釋的區別主要在於所用工具的不同。
薅草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兩種:
1、指除草。具體指挑著籮筐,扛著鋤頭出發,選好草盛的地方,擺開陣勢。鋤時掌握好力度,不鋤碎,草便牽牽絆絆連在一起。鋤頭掃蕩過後,往往寸草不留。留在土裡的根過些日子又拱出一片青碧。然後用耙齒耙,摟成一薅草堆,在鋤把上細細摜土,抖掉,再整整齊齊地碼進筐裡。
2、指拔草。尤指不借助工具徒手拔莊稼地裡雜生的草。
這兩種解釋的區別主要在於所用工具的不同。
“太陽落土四山黃,情妹出來撿衣裳。雙手巴在欄杆上。望郎不來哭一場。”日前,小編下鄉採訪時,婉轉的歌聲從田野裡傳來。循聲望去,一位古稀老農在莊稼地裡一邊歌唱、一邊勞作。唱歌的老農名叫蒲耀明,71歲。他剛才唱的是薅草鑼鼓的唱腔。據蒲老介紹,薅草鑼鼓在改革開放前還在流行。農民們在除草的時候,常常打薅草鑼鼓。幾十甚至上百人薅草,由兩名歌手在薅草的人群前面顯眼的地方擊鼓、鳴鑼、歌唱,督促人們又快又好的除草幹活。不同的唱腔、唱法伴隨著不同的鑼鼓節奏。小編請求蒲老拿來鑼鼓表演,蒲老爽快地答應了。上工開始時唱“號子”,七個字一句,一句唱完後,擊鼓鳴鑼。“臘月採茶下大凌,王強為母冰上困。王強為母冰上困,天賜鯉魚跳龍門。”
[1][2]下一頁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又名“鑼鼓草”,在薅包穀(玉米)草時由上下歌郎擊鼓鳴包鑼演唱。薅草鑼鼓是巴人留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文藝。它的功能似“巴渝舞”為集體勞動時的“戰地歌舞”。歌郎擊鑼鼓歌唱,參加集體勞作者評鑼鼓節奏起“舞”達到以齊功力,調動勞作節奏,提高勞動效率之目的。歌郎演唱的內容豐富,從“金雞開口”到“收工放鼓”再唱到“金雞閉口”都有歌可唱。
如歌頭“早晨要唱露水神,吃了早飯立午門”,上午要打傳十字,下午斬將要封襪神”。鑼鼓曲牌有似食米之雞之緊鑼鼓,也有十分浪漫似白鶴閃翅的悠閒瀟灑。根據傳說,草神興風,草精作怪,經老臣指點,對野草不能殺,只能攆之,田野草生長在地裡十分有過,但它可喂牲畜,保持水土應為一功,國此,對野草只攆之不準處死。這便是打薅草鑼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