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土家民俗文化經典

  “太陽落土四山黃,情妹出來撿衣裳。雙手巴在欄杆上。望郎不來哭一場。”日前,小編下鄉採訪時,婉轉的歌聲從田野裡傳來。循聲望去,一位古稀老農在莊稼地裡一邊歌唱、一邊勞作。唱歌的老農名叫蒲耀明,71歲。他剛才唱的是薅草鑼鼓的唱腔。據蒲老介紹,薅草鑼鼓在改革開放前還在流行。農民們在除草的時候,常常打薅草鑼鼓。幾十甚至上百人薅草,由兩名歌手在薅草的人群前面顯眼的地方擊鼓、鳴鑼、歌唱,督促人們又快又好的除草幹活。不同的唱腔、唱法伴隨著不同的鑼鼓節奏。小編請求蒲老拿來鑼鼓表演,蒲老爽快地答應了。上工開始時唱“號子”,七個字一句,一句唱完後,擊鼓鳴鑼。“臘月採茶下大凌,王強為母冰上困。王強為母冰上困,天賜鯉魚跳龍門。”

  [1][2]下一頁

薅草鑼鼓-風俗特色

  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又名“鑼鼓草”,在薅包穀(玉米)草時由上下歌郎擊鼓鳴包鑼演唱。薅草鑼鼓是巴人留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文藝。它的功能似“巴渝舞”為集體勞動時的“戰地歌舞”。歌郎擊鑼鼓歌唱,參加集體勞作者評鑼鼓節奏起“舞”達到以齊功力,調動勞作節奏,提高勞動效率之目的。歌郎演唱的內容豐富,從“金雞開口”到“收工放鼓”再唱到“金雞閉口”都有歌可唱。

  如歌頭“早晨要唱露水神,吃了早飯立午門”,上午要打傳十字,下午斬將要封襪神”。鑼鼓曲牌有似食米之雞之緊鑼鼓,也有十分浪漫似白鶴閃翅的悠閒瀟灑。根據傳說,草神興風,草精作怪,經老臣指點,對野草不能殺,只能攆之,田野草生長在地裡十分有過,但它可喂牲畜,保持水土應為一功,國此,對野草只攆之不準處死。這便是打薅草鑼鼓的由來。

薅草鑼鼓

  每到春夏秋季,山裡正是挖生地、薅苞穀草、挖桐林茶林的大忙日子。親朋鄰居幾十人邀成一夥,東家一天,西家一天“打白工”。為了調節疲勞,加快進度,便請兩位歌師,站在高山上,一人擊鼓,一人打鑼,雙指夾住喉管,用高八度假嗓唱歌助興,土家人叫“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有固定的程式:出早工時唱《開工歌》,又叫“歌頭”,接著唱《請神歌》。說的是很久以前,土家寨有個張姓莊稼漢,養了五個兒子。唐朝末年,天下大亂,五個兒子被證調當兵,全部戰死沙場,皇帝動了惻隱之心,封長子為天門土地.次子為地府土地,三子為街坊土地,四子為橋樑土地,五子為山神土地。這些土地神都老老實實為百姓辦事。歌師就對山神唱到:

  苗稼你要保護好,保護五穀得豐登;

  一天田邊走三道,三天四邊走九巡……

  “揚歌”是吃過早飯上工時唱的歌,是薅草鑼鼓歌的主要部分,既有固定的唱詞,如《打鼓兒郎得官回》、《戀姐歌人》、《單身歌》等,也可即興而作,可唱歷史故事,也可唱遠古傳說,還可唱民間趣聞。有時,見民工累了,就唱幾個“牛皮歌”調口味:

  叫我唱歌就唱歌,開口唱個牛皮歌;

  唱個雞公生鴨蛋,唱個鳥兒頭長角:

  唱個河水倒著流,唱個巖頭滾上坡;

  唱個蚊子扯哈欠,唱個糠殼搓成索……

  傍晚收工時唱《送神歌》:

  看到太陽下山嶺,敲起鑼鼓送神靈;

  有的神靈跨鶴走,有的神靈騎獅行;

  只有土地無處走,巖板底下且安身—….

  《永定縣誌》記載說:“插秧耘草間,有鳴金擊鼓歌唱相娛樂者,亦古田歌遺意。”《桑植縣誌》亦載:“夏日薅草,群集壟上,兩人對謳,莊偕間作,鑼鼓應之,名日打鑼鼓。此農家音樂,用以節省勞力者也。”


發歌節勞的田間文藝形式鑼鼓

  薅草鑼鼓是普遍流行在宜昌山區各縣的一種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的特殊歌唱形式。《長陽縣誌》載:“旱田草盛工忙,互相助為換工,亦擊鑼鼓歌唱,節勞逸,有頭歇、二歇、三歇,至末鼓鑼與薅鋤齊急,不聞人聲,為趕翼,謂之薅二道草、三道草”。翔實記述了這一農事習俗。   薅草鑼鼓四人一班,鼓、鑼、鈸、馬鑼四件打擊樂器,鼓手領隊 ...

保康民俗:鑼鼓

  薅草鑼鼓是在湖北襄樊保康當地農民中流傳的一種生產習俗。過去,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事有換工的習慣,分大工、小工,兩個小工頂一個大工。各種農活都有技術、質量、定額要求。薅草20人左右即打鑼鼓。   薅草鑼鼓二人一班,一人敲鼓,一人面掛鑼鼓架,架上掛著大、小鑼和鈸。 演唱以鼓手為主,既協調唱歌,又指揮 ...

是什麼意思

  薅草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兩種:   1、指除草。具體指挑著籮筐,扛著鋤頭出發,選好草盛的地方,擺開陣勢。鋤時掌握好力度,不鋤碎,草便牽牽絆絆連在一起。鋤頭掃蕩過後,往往寸草不留。留在土裡的根過些日子又拱出一片青碧。然後用耙齒耙,摟成一薅草堆,在鋤把上細細摜土,抖掉,再整整齊齊地碼進筐裡。   2、指拔草。尤指 ...

嵐皋打鑼鼓

  鑼鼓草的流行,是陝南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獨創出來的一種將勞作和唱打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因多在播種薅草時演唱,故而得名。   鑼鼓草在各地內容風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師押儀二人,陣容變換機動靈活,程式內容側重禮儀。右的則是歌師押儀三人,陣容龐大,演唱前,脫產的歌師立於陣後,手擎大鑼,待薅草的人依地形排開後,歌師 ...

漢中鑼鼓

  鑼鼓草的流行,是陝南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獨創出來的一種將勞作和唱打融為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因多在播種薅草時演唱,故而得名。   鑼鼓草在各地內容風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師押儀二人,陣容變換機動靈活,程式內容側重禮儀。右的則是歌師押儀三人,陣容龐大,演唱前,脫產的歌師立於陣後,手擎大鑼,待薅草的人依地形排開後,歌師 ...

流行於漢中的民俗文化——鑼鼓

  鑼鼓草並不是一種植物,而是漢中山區流行的一種漢族民俗文化形式,山區人民在田間薅草時,一至三人在人群后,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編隨情唱。本期漢中文化就為你介紹鑼鼓草是怎麼消除了勞做的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作為一種漢族民俗舞蹈,鑼鼓草在各地內容風格不一,有的只有歌師押儀二人,陣容變換機動靈活,程式內 ...

端午節日掛香囊艾的講究

   四五枝艾草、一兩根菖蒲,插結在房前屋後、懸掛於窗畔門旁,香氣四溢。“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江南人對艾草很有感情,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採些艾草作“門神”,懸掛門上。   艾,是一種極平常的植物,每到春夏季節,路旁溪畔,田頭地角,荒野土丘,都生長著許多艾草。風吹過,散發著悠悠清香,沁人心脾。近日,記者在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