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傳》是《漢書》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記述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蹟,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採用寫人物傳記經常運用的縱式結構來組織文章,以順敘為主,適當運用插敘的方法,依時間的先後進行敘述,脈絡清晰,故事完整。
為了表現蘇武的性格、氣節及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文章在記“行”時又著力於環境及細節的描寫。如蘇武自刺一節,被置於地坎溫火之上,“蹈背出血,氣絕復甦”,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惠等哭,輿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語言千錘百煉,儉省精淨,刻畫人物入骨三分,將史家筆法與文學語言較好地結合起來。
《蘇武傳》出自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的《漢書·李廣蘇建傳》。《漢書·李廣蘇建傳》體裁是紀傳體史書,有“紀、表、志、傳”四個部分組成。《 漢書·李廣蘇建傳》裡“蘇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國人感動,蘇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著對後來很多封建王朝對待“北狄”蠻族的垂範作用——對單于和酋長們“以禮諭之”、“以節斥之”,這樣的大漢使者們雖然不一定能夠完成外交使命,但在“聲名”上總會有加分,至少可以達到“立言”的效果。
漢武帝天漢元年,匈奴新即位的且鞮侯單于,派使者主動送還以前扣留的漢朝使臣路充國等多人,以表示願意修好。漢武帝見此情景很高興,決定派遣蘇武以中郎將身份,持節出使匈奴,送還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蘇武同副使張勝、屬吏常惠以及隨員百餘人,帶著許多禮物離開長安,去匈奴單于王庭修好。
1、蘇武出使遇變,他臨危不亂,在面臨“屈節辱國”的時候,為了使命和國家的尊嚴,“引刀自刺”,決心以身殉國,突出了蘇武把國家尊嚴放在自己生命之上的愛國精神。
2、蘇武傷愈,衛律一面以“舉劍擬之”相威脅,一面以自己“賜號稱王”、“擁眾數萬”、“馬畜彌山”的權力、財富相誘惑,蘇武不為威脅所屈,不為利誘所動, ...
高中語文必修四中的《蘇武傳》選自《漢書》,作者為東漢時期的班固,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收錄了西漢的大量詞賦和散文。
《蘇武傳》刻畫了蘇武這一不朽的愛國者的形象,透過許多生動具體的細節描寫,突出地再現了蘇武作為漢使無理被扣匈奴後,十九年之間始終不屈服於匈奴,最終迴歸祖國的故事。 ...
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今義:業績。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今義:獎賞物品。
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獨有女弟二人。 ...
《蘇武傳》翻譯:
1、蘇武字子卿,年輕時憑著父親的職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從,並逐漸被提升為掌管皇帝鞍馬鷹犬射獵工具的官。當時漢朝廷不斷討伐匈奴,多次互派使節彼此暗中偵察。匈奴扣留了漢使節郭吉、路充國等前後十餘批人。匈奴使節前來,漢朝庭也扣留他們以相抵。
2、公元前100年,且鞮剛剛立為單于, ...
蘇武傳中的一詞多義:
使 :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第二個“使”:使者。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
2、如惠語以讓匈奴。語:說的話。
引:
...
《蘇武傳》又稱《蘇武牧羊》,其第七段中重點實詞和虛詞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五個實詞和虛詞如下:
實詞:
1、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意為背叛;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意為沒有;
3、因泣下霑衿,與武決去。決:通”訣“,意為訣別;
4、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 ...
特殊句式:
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於蠻夷:
狀語後置句,正常語序“於蠻夷為降虜”。
3、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