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浣溪沙》翻譯:去遊覽蘄水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 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小溪裡,松林裡的沙路乾淨沒有泥,布穀鳥在傍晚的細雨中悲傷地啼叫,然而誰說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門前的流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
2、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春,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
主旨:表達蘇軾不服老、希望繼續創造業績的的心情。
解釋:去遊覽蘄水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小溪裡,松林裡的沙路乾淨沒有泥,布穀鳥在傍晚的細雨中悲傷地啼叫。(然而)誰說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門前的流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棗花落在衣 ...
借景抒情。
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使全詞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而且使詞情逐層深化昇華,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也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在上片中,作者先寫早春生機盎然,又寫暮雨子規哀啼,渲染了幾分傷感之意;下片中,作者觸景生情,情動於衷,透過視覺、嗅覺相結合,體現了 ...
表達了作者以順處逆的豪邁情懷和政治上失意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1、“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 描寫了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的優雅景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 ...
1、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代:蘇軾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蕭蕭 一作:瀟瀟)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2、賞析:上闋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 ...
蘇軾浣溪沙的積極意義:浣溪沙上闋描寫暮春三月蘭溪幽雅的風光和環境,景色自然明麗,下闋抒發使人感奮的議論,表達有關人生感悟,整首詩的積極意義在於表達詩人雖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
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 ...
表達了作者對百姓生活安居樂業,風調雨順的高興之情。
《浣溪沙》這首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那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這組詞就是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的,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為宋詞題材開拓 ...
王國維出生於1877年12月3日,逝世與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亦字伯隅,初號禮堂,晚號觀堂,又號永觀,諡忠愨。漢族,浙江省海寧人。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本詩於20世紀初期,當時受民主思想的影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中國中央政府,不得不順應歷史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