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民間喪葬習俗
蘭州民間喪葬習俗
蘭州舊俗,人到老年,女兒要選閏年閏月(農曆)為父母制辦壽衣。一般為綢子衣料,紅、青、藍顏色,共做單、夾、棉衣7件。壽衣忌用斜紋布料。兒子為老人做壽材 (即棺材)。棺材以柏木為上,松、杉次之,忌用柳、桑、槐等雜木;油漆顏色以大紅為主,前蜂后鶴,雲水潮底。人死後,為死者穿好壽衣,置於春凳上(有的用床板),停放於堂屋中央。頭朝門,腳朝牆,用手巾或黃、白紙蓋臉,雙腳用紅頭繩捆紮在一起,請陰陽或年長者為死者開路 (即用麩子或玉米麵從死者頭部撒至院外,意即將死者靈魂引向陰曹地府)。設靈堂、香案、獻供品。在春凳周圍鋪草,供孝男孝女跪臥守靈。大門上貼上喪聯。一般停喪3至4天(蘭州人稱之為前三後四),由親友弔唁。期間,還要請陰陽,做法事,超薦亡靈。孝子披麻戴孝,孝女披髮,親屬戴孝布。父母歿後,由孝女送銘旌和幡。銘旌,上書死者姓名,置於棺蓋中央。幡作引"魂"之用,在靈前導引。出殯前一天,舉行家祭。主祭人為有聲望的長者。在祭禮上,由女婿靈前領羊,先用清水給羊淨身,以羊渾身發抖為領訖。然後,宰羊,以羊頭獻祭。
濱葬的前一天,請土工打墓穴。墓穴深度為一人一舉手,寬為舉肘能自由轉身,長約2.5公尺。打墓時,要求用撅頭一刨到底,忌用鐵鍁踩挖,墓穴四壁宜毛不宜光。墓穴挖成後,土工要守候到靈樞到來。
起喪前夕入殮。在棺材底部襯草灰或煤灰,放平七星板,擺7枚硬幣成北斗七星狀,再鋪上長麻與褥子,緩緩將死者仰放棺內,枕蓮花枕頭,蓋被子。周圍用土塊或土袋子墊穩,面部蓋紙,虛掩棺蓋。主事人驗棺後,孝男孝女親友向遺容告別,蓋棺,然後,起靈出濱。長子背棺材頭,花圈、紙紮前行,孝子頭前拉縴,孝女兩邊扶棺,女婿打領魂幡,送葬人員隨後緩行。到墓地後,抬棺材繞墓穴一週,然後下葬,壅土填埋成為墳丘,孝子獻祭,焚燒紙紮紙錢,孝眷舉哀,殯葬禮儀結束。
靈樞出濱後,家中要打掃衛生,扯去喪聯,將垃圾統統掃出焚燒。
葬後三日內,每晚送水火 (即燒一堆煤火,上置一瓦鍋,內盛湯狀食物),頭一天送出村外,第二天送至半路,第三日送至墳前。從死者歿日計算,逢七日向死者燒一次紙錢,共7次,俗稱"送七"。一百天要燒"百日紙"。頭、二、三週年,燒紙祭奠,全成孝禮。三週年除去死者像片黑紗,或牌位上的紅紙罩,民間稱"除幬"。
現城市推行火葬,葬俗有所改變。一般舉行追悼會、遺體告別,然後火化。土葬多入公墓區,葬儀較前簡化。
福州民間喪葬習俗
福州早年民間對於喪葬有一套不成文的規例,一直延續下來,到現在有許多已經逐漸革新簡化,但還有殘留痕跡可尋。
辦喪事,首先,舊時有句民諺叫做“七七做,八八燒”,就是說人死了要“做七”,每七天叫一七,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七都要請道士做道場,或是請和尚尼姑唸經,要設靈前桌,每日早晚要唱湯、唱飯、點塔香。七七四十九天,並非是足足四十九天,中間“孝男”要拔掉一天,六七是“孝女”日也要拔掉一天,如果是未上壽的“少年亡”(男不到五十歲,女不到四十歲)的就不是七天一七,只有六天了。這其間有燒紙屋、燒金銀箱等等。七七之後有“燒六旬”(即六十日)要禮祭,燒紙鴨?福?一百日也要燒祭,一百日之後就要等到“週年”(即一年足)到“三年”(即足二年)就要除服,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兩年足三年促”除服就是孝服已滿可以換吉服,照常生活,不要為孝服所拘束了。
早年在喪事中有許多陳規陋俗:做官的要告“丁憂”回鄉守孝,孝服滿後再陳請復職。“三年”守孝中不能參加宴會應酬,夫婦不能同房,家屬不能生孩子,否則經人告發就要辦罪。民間雖沒有這許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週年之內也不喜歡參加喜慶。如遇必須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內操辦,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當年曾國藩守孝掛帥,就是由咸豐皇帝下旨借孝的。 實際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漸淡化親屬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週年,由週年到三年,逐漸拉長,也就逐漸淡忘。最後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紀念日了)。
其次,男子在父母亡過之後,就要服喪。古時謂父死曰孤子,母死曰哀子,父母俱死曰孤哀子。在服喪中是十分狼狽相的,所以福州有句諷人其貌不揚的人叫“真像孤哀子”,就是這個意思。
上壽的人死亡,有發素帖(即訃告)及企“屏風”的規矩,在素帖及屏風上自稱為“不孝男”,在訃告的尾段是這樣寫的:“不孝男某某等待奉在側親視含殮即日遵禮成服。”所謂成服就是開始戴孝。戴孝一般都是首七開始,這日叫做“上孝”。
廣西回族民間喪葬習俗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約有40萬人,信仰伊期蘭教。
回族人,不論什麼原因,死在何地,都要抬到清真寺,然後從那裡發葬。凡是在回族居住地死亡的人,不管他的國籍、肝膽色、官職大小、富貴貧賤,回民們只要耳聞目睹,都要去幫助料理喪事,安葬死者。
回族同胞非常講衛生,無論是去禮拜、贊聖,還是與死者遺體告別,人人都要認真沐浴,隨時保持內外清潔。
人死後三天之內,喪家不生火做食。喪主和弔唁的人們皆由鄰居和近親接待。這樣既安撫了喪主、減輕了悲傷,又加強了團結。若借死人之機大吃大喝,將會受到人們的譴責。
人將停止呼吸時,親屬將他的頭朝北,腳朝南,面向西,同時口唸頭“討白”。其內容是回憶、總結死者一生的善惡功過。
回族人提倡速葬,入土為安。他們不信風水、地脈、卜卦、算命,不擇吉日,不等遠途未歸的人。一般是早晨死,下午葬;下午死,次日上午葬。出葬前,要用香皂為死者沐浴清洗,並由七至九人“轉香”(轉香的人站在“買衣臺”和“卡方”周圍,手持三枝香依次輪轉)。“轉香”完畢,即行清洗“買衣臺”(清洗有嚴格的要求和程式,必須照章辦事,不得違反),洗畢,用棉花、麥子,分別塞進死者的耳、鼻、口、眼,再給他穿上寫有阿拉伯文證詞的“苤拉罕”,戴上白帽。女性要蓋上白頭巾和乳帕。接著,把“買衣臺”抬到灑有麝香、紅花水的床單上,用床單裹起來,裝入“經匣”,抬到清真寺的大殿前,以“經匣”為中心圍成圓圈,舉行轉“伊期科特”儀式,大家唱誦“殯禮立意”和“四個大讚詞”。詠唱之後,開始送殯。送殯由男人擔任,女方不能參加。
墳穴事先修好,(有的立碑刻字)然後壘土填之,謂之“喜墳”。墳穴在葬前幾小時才派男子上山刨開,以利速葬。
下葬時,墳穴的明壙裡站一人相助,把殛者接進窯門,按南北向使其躺好,把頭放在土枕頭上,臉露出向著西方,再把備好的三塊土,分別放在死者的脖子和左右兩個戶膀下。然後用土塊或石板封好窯門,壘土砌石為墳。碑用阿拉伯文刻寫證詞和死者的經名,用漢文寫明出生日期和去世時間等。
安葬完備,留下四位阿訇,蹲在墳墓周圍,把捻碎的土拋向墳頭,代表送葬者向死者告別,並祝死者安息!
民間喪葬習俗包括哪些環節
1、下塌,人斷氣時,由兒子跪在地上燒落氣紙錢。人死了叫老人了或過背,走了,忌諱死字。女兒用白布蘸水洗死者心窩和手足,叫抹五心。穿上壽衣壽鞋,褲帶是死者有多少歲就用多少根棉紗作成,腳頭點一盞清油燈,身上覆蓋紅色壽被,左手拿桃樹枝,右手拿一團飯,也有拿手巾或扇子的風俗習慣。
2、人鹼,棺底墊一層火灰。死者 ...
民間喪葬習俗包括哪些環節
下塌 人斷氣時,由兒子跪在地上燒落氣紙錢。人死了叫老人了或過背,走了,忌諱死字。女兒用白布蘸水洗死者心窩和手足,叫抹五心。穿上壽衣壽鞋,褲帶是死者有多少歲就用多少根棉紗作成,腳頭點一盞清油燈,身上覆蓋紅色壽被,左手拿桃樹枝,右手拿一團飯,也有拿手巾或扇子的風俗習慣。
人礆 棺底墊一層火灰。死者有多少歲 ...
初終薩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
贛縣客家喪葬習俗
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別重視風水等。相信靈魂不死的觀念。繁縟的葬俗首先來源於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活著是靈魂依附於肉體,而死後靈魂與肉體就分開,靈魂是能夠獨立於肉體之外的,具有超人的力量。因此把靈魂當作神秘的物件加以信奉。舊時人們對 ...
維吾爾族人的喪葬習俗
維吾爾民間的喪葬儀式,雖說都按照伊蘭教的教規進行,但因各地教派的不同,歷史文化淵源的影響的相異,所處地理環境的區別等因素,在大同之中有許多小異呈現出形形色色的特點。
□驅鬼避邪
在維吾爾民間,當老人或就要被病魔奪去生命的病人處在彌留之際時,其親屬就請來一位阿訇到家裡唸經驅鬼避邪,同時,由阿訇用小木 ...
佤族的喪葬習俗
佤族人死後,實行獨木棺土葬。過去佤族認為人死是由於已死去的家裡人把他(她)的靈魂叫走了, 他的靈魂永遠離開了他的肉體。在病垂危的時候,要殺豬、剽牛看卦。如卦不吉,就認為病人的靈魂已 去,要給其準備後事。人死後,拿幾塊半開放入死者口中,無半開可放茶葉、鹽塊或糖塊代替。換上壽 衣,用棉線將死者的雙腳拇指拴攏, ...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的喪葬習俗
布朗族實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為主。火葬多數是僧侶和高壽者,此外,一般都採用土葬。布朗族的每個寨子附近,亦有一塊墓地,布朗語稱墓地為 壩消 。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選擇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語叫 壩朗木瓦 ;中間一段是埋葬青壯年的,布朗語叫 壩格登 ;最低一段是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