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俗家姓名“陳禕”,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行程13800餘里,在三十一歲那年,玄奘邊學邊行,始進入中印度,此後,玄奘一邊學習佛教經論,一邊巡禮佛教遺蹟,唐貞觀十五年(641年),玄奘42歲,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他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於602年出生,664年去世,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人,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了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蹟為原型。
玄奘取經的故事發生在我國的唐朝時期。玄奘在602年洛州緱氏出生,是唐代著名高僧,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
唐玄奘西遊取經歸來帶回了怎樣的佛學瑰寶?《西遊記》中“唐僧”、“孫悟空”師徒原型究竟是什麼樣的?上述問題或可在“西安大雁塔國寶文物特展”中找到答案。由西安大雁塔題名書畫研究會主辦的“中國夢·夢迴盛唐——西安大雁塔國寶文物特展”暨大雁塔建塔1360週年紀念名家書畫展將從4月29日起在蘿崗雅居樂富春山居 ...
玄奘法師口中泛指的真經是指強調佛教的梵文經典,沒有具體所指是哪一本經書。《西遊記》和《大唐玄奘》都反覆出現過一句話,即玄奘要求取真經。佛教有非常多的“經”,但是佛教的經典,卻不止有“經”。通常佛教的經典,可以分為三大類,即——經、律、論。經,一般指釋迦牟尼佛所講,或者由某個大菩薩所講、經由佛認可的內容。比 ...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裡,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
唐玄奘取經在真正的歷史上是從長安(西安)出發,由絲綢之路經過西域(西藏),再到西天(中亞),最後再到達天竺(印度)。
《唐僧取經》講述:唐僧,唐朝的玄奘法師。他是1300年前我國偉大的旅行家、思想家、翻譯家。為了深入研究佛學,他冒著生命危險,西行取經,一路上克服了種種艱難險阻,才到達佛教發源地印度。玄 ...
一是解決佛經裡面的疑惑,二是當時東方的經文實在是很少,他需要看更多的經文,總的來說唐玄奘取經是對真理的追求,值得所有人敬佩,再加上唐代佛經很難懂,他想要幫助天下民眾理解佛經。
在南北朝時先前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成為了今天所有人廣泛的問題,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定關鍵時刻,唐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還有毅力去 ...
在南北朝至隋唐時代的中國典籍中,“拂菻”是一個新出現的名稱。百餘年來的研究證實,它指的是由羅馬帝國演化而來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在這一時期的漢籍記載中,頗有一些與“拂菻”相關的事物,“女人國”傳說便是其中之一。《法苑珠林》三九雲:“案《梁貢職圖》雲,(拂菻)去波斯北一萬里,西南海島有西女國,非印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