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視崖實驗是誰提出的

視崖實驗是誰提出的

  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提出的。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用來評估嬰兒深度知覺的一種能夠產生深度幻覺的平臺式裝置。

  幻覺(hallucination)是指沒有相應的客觀刺激時所出現的知覺體驗。換言之,幻覺是一種主觀體驗,主體的感受與知覺相似。這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知覺障礙。幻覺與錯覺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沒有客觀刺激存在。由於其感受常常逼真生動,可引起憤怒、憂傷、驚恐、逃避乃至產生攻擊別人的情緒或行為反應。

視崖實驗說明了什麼

  視崖實驗說明了嬰幼兒的深度知覺的存在。深度知覺亦稱“立體知覺”或“距離知覺”。對物體的立體或對不同物體的遠近的知覺。視網膜只能接受兩維空間的刺激,對三維空間的反映主要依靠雙眼視覺實現。

  在個體發展中,由於視覺與觸控覺之間形成了鞏固的聯絡,因此可根據經驗,只用單眼憑藉各種線索確定物體的遠近。產生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有:雙眼視差、雙眼輻合、水晶體的調節、物件的重疊、線條透視、空氣透視、運動視差、物件的明暗等。前兩種只對雙眼視覺起作用,後六種對單眼視覺和雙眼視覺都起作用。

視崖實驗可以測定嬰兒的什麼知覺

  視崖實驗可以測定嬰兒的深度知覺。沒有深度知覺的嬰兒看到的任何東西是沒有深淺都是平面的,因此不能預知危險,不曉得床離地面有一定的距離,是不能直接下去的,因此,總是會不經意的掉落床下,當嬰兒漸漸長大大概8個月左右。

  視崖實驗是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設計首創的視覺懸崖是一種用來觀察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裝置。這種裝置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把嬰兒或小動物放在視崖上,觀察他們是否能知覺這種懸崖並進行躲避。

  視崖裝置的組成:一張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淺灘)是用紅白圖案組成的結實桌面。另一半是同樣的圖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面,雖然從上面看是直落到地上的,但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面。在淺灘和深淵的中間是一塊0.3米寬的中間板。


實驗是什麼

  視崖實驗是沃克和吉布森曾進行一項旨在研究嬰兒深度知覺的實驗,後來被稱為發展心理學的經典實驗之一。研究者製作了平坦的棋盤式的圖案,用不同的圖案構造以造成視覺懸崖的錯覺,並在圖案的上方覆蓋玻璃板。這樣,眼睛看上去像懸崖一樣。實驗的主旨是考察嬰兒是否敢爬向具有懸崖特點的一側。   將2~3個月大的嬰兒腹部向下放 ...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中國教師節是提出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及意義   公曆9月10日,是我國的教師節。我國曆史上曾建立過教師節。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學集會,發表要求“改善教師待遇,保障教師工作和增進教師修養”的宣言,並議定6月6日為教師節,也稱雙六節。不久,國民黨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為教師節,後又將教師節改為8月27日( ...

中國植樹節來歷 中國植樹節提出

  中國植樹節來歷   3月12日,是中國的植樹節。   中國的植樹節,因時代的演變,先後作了三次改定。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後,民國4年(1915年),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由農商部總長周自齊呈准大總統,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 ...

世界環境日是為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提出

  世界環境日是為誰而設立的紀念日 世界環境日是誰提出的   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72年6月5日,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同年10月,第2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建議,規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每年6月5日會選擇一個成員國 ...

日心說是提出

  日心說是尼古拉 哥白尼提出的。尼古拉 哥白尼,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在哥白尼40歲時,他提出了日心說,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當時羅馬天主教廷認為他的日心說違反《聖經》,哥白尼仍堅信日心說,並認為日心說與其並無矛盾,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 ...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提出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張璪提出的。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美學史上“師造化”理論的代表性言論。   “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內心的感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說藝術創作來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但是自然的美並不能夠自動地成為藝術的美,對於這一轉化過程, ...

內卷是提出

  1、這個詞最早是美國一個學者提出來的。   2、“內卷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階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