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思想感情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蘇軾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該詩的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宋神宗元豐六年,作者被貶到黃州已經有四年了,元豐二年七月,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的有關新法的詩句,誹謗他以詩訕謗,八月,將他逮捕入獄,經過長時間的審問折磨,十二月作者獲釋出獄,被貶謫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籤書公事”,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鬱,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於是寫了這篇短文,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他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
記承天寺夜遊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1、記敘:點明夜遊的時間,地點及原因;
2、描寫:描寫記承天寺庭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
3、議論:訴說“閒人”灑脫中得無奈。
4、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正面和側面描寫相結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一層敘事,表達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
記承天寺夜遊的主要表達方式
1、比喻: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正面、側面描寫相結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3、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4、第二層寫景: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5、第三層便轉入議論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它包含著作者宦海沉浮的悲涼之感和由此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記承天寺夜遊的翻譯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我正要脫衣睡覺,只見月光照入門內,(我不由產生夜遊的雅興),高興地動身出門。
2、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覽作樂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於是,(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3、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錯 ...
記承天寺夜遊的閒人如何理解
1、閒人,即清閒的人,這裡並非是指閒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複雜的意味。
2、首先,“閒人”是指具有閒情雅緻的人。作者與張懷民欣賞月夜景緻時感慨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閒的人,閒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 ...
記承天寺夜遊翻譯全文
1、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於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裡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 ...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1、全文只有短短的八十餘字,含義雋永,精緻優美。
2、《夜遊》之美,美在景。“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兩句雖未直接寫月夜之美,但文字之外,月色之美卻呼之欲出。你看,“月色人戶”用上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月亮是多情的月亮,知道作者百無聊奈,移步室內,聊解蘇軾寂寞之情。“欣然起行”,欣然,就是高興的樣子。是什麼樣 ...
蘇軾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記承天寺夜遊?
1、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 ...
記承天寺夜遊翻譯簡短
1、翻譯: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脫下衣服準備睡覺,看見月光照在門上,高興地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2、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
記承天寺夜遊的結構形式是什麼
第一部分為前三句,採用的手法為記敘:
首句點明夜遊的時間,為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為第四句,採用的手法為描寫:
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
第三部分為第五句,採用的手法為議論:
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產生的感觸,表達了作者安適的心情。
《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