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認為為人之本的是什麼
論語中認為為人之本的是什麼
論語中認為為人之本的是:孝悌。孝悌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xiàotì。孝,指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悌,指兄弟姐妹之間的友愛。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簡言之:孝敬父母、尊重愛護兄弟姐妹。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中認為為仁之本的是什麼
仁是愛人,要求統治者要愛人,從上往下要愛,從下往上要忠,平等之間要弟,父子之間要孝。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論語》中第一次出現“仁”字,並且第一次討論“仁”的本質。“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在《論語》中共出現過59章109次,定義也有多種。從孔子不輕易許人以“仁”和從不以仁者自居,“仁”是一個很高的標準。
論語中認為君子的標準是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們現在經常簡單認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壞人。《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區別,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國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們都屬於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屬於小宗之人,簡稱小人。從出身方面來看,只有貴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隸們是沒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論語》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們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君子和小人出身以外的平民百姓甚至奴隸,如果他們透過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會,成為社會管理者,他們也就躋身君子之列了。
論語中默而識之的之是什麼意思
之:安靜。
“默而識之”出自《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解釋為:孔子說:“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不知疲倦,對於我沒有什麼難處。”其中,默:不語,不說話;“識”通“志”,意思: 默而識之記住;厭:滿足;之:安靜。 ...
論語中的固天縱之將聖是什麼意思
“固天縱之將聖”的意思就是上天一定要讓孔子成為聖人。
這是《論語.子罕》中的一段記載,魯國的太宰問子貢說:”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回答:“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太宰問子貢,孔子真的應當聖者吧?要不然怎麼會這麼多才能,子貢回答是因為上天一定要孔子成為聖人,所以賦予他這麼多才能。但是孔子本人並 ...
論語中的父母唯其疾之憂
父母唯其疾之憂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做父母的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語出《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原文為: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譯文:孟武伯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做父母的一心為兒女的疾病擔憂。” ...
請問論語中不知所以裁之怎麼解釋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在陳國,與其說孔子此時因為什麼事情想要回國,到不如說是早有了歸故里教學的心思。
孔子這裡說:“回去吧!回去吧!我故鄉的這些心懷大志而又輕狂傲慢的後生們,就像是布匹一樣,以織的文采斐然,還不知怎樣剪裁啊!” ...
論語中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而
“而”表承接的連詞,可譯為:就。
原文出自於《論語·述而第七》中第二十二章的內容。
原文內容如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原文大意:
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他們的優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
論語中關於教學的句子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論語中可以體現出孔子重禮的句子
1、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2、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3、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4、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5、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