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意思:孩子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尊敬兄長,做人言行要謹慎,講話要講究信用,廣泛地與眾人友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還有餘力,就用來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由此可見,孔子認為道德修養應該優先於知識的學習。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4、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8、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0、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釋義: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釋義: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3、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釋義:子貢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呢?"
先生說:“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敘述哀傷的原因和哀傷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春天裡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並沒有新的變化,而人卻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國破、家亡、夫死,她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這比“聲淚俱下”的描寫更深入了一層。她的悲哀是不可觸控的 ...
1、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意思是: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榮華富貴,對我而言就如同天上的浮雲,毫無意義。
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出自於春秋《論語·述而》。 ...
《論語》中經典的語句有很多,以下是其中5句及其解釋: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厭惡的事就不要對別人去做。
2、德不孤,必有鄰。是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和他相伴。 ...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出自《論語·里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釋義: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於樂境,沒有真正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如真有智慧、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於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
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3、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4、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8、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 ...
弘毅出自《論語》。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是寬廣之意,“毅”是強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寬廣、堅忍的品質、態度,這是完成學業必須具有的精神狀態。“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這是朱熹的發揮。程頤認為:“弘而不毅,則無規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可以看出,弘和毅對於一 ...
1、原句: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成語:一息尚存;
2、原句:巧言令色,鮮矣仁,成語:巧言令色;
3、原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成語:溫故知新;
4、原句: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成語:文質彬彬;
5、原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成語:任重道遠;
6、原句:名不正,則言不順,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