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論語十二則原文及翻譯
1、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習知識並且按時溫習它,不也是令人高興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學習),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過了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反覆檢查我的行為:為人處事有不真誠的事嗎?與朋友交往有不誠實的事嗎?老師教授的知識有不復習的嗎?”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可以憑藉這個成為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認真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疑惑。”
5、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翻譯:孔子說:“仲由,教給你的理解了嗎?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這也是聰明啊。”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翻譯:孔子說:“見到賢人就要向他學習,希望能達到他的水平,見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學習他的優點,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點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翻譯: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翻譯:孔子說:“年末天氣寒冷,這時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凋零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解釋: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說:“也許就是仁愛待人!自己所不願要的,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
論語七則原文及翻譯
1、論語七則原文如下: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
至云爾。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
矣。”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論語七則翻譯如下:
富貴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是如果不用正當的手段得到它,君子是不會享有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來擺脫它,君子寧可不擺脫。
君子如果違背了仁德的準則,又憑什麼成就他的名聲呢?君子不會有吃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德,即使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一定要遵守仁的準則,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
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葉公向子路瞭解孔子的為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而忘記了吃飯,樂於追求道義而忘記了憂愁,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等。”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孔子在陳國斷絕了糧食,跟從的人都餓病了,躺著不能起來。子路生氣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窘沒有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時還能固守正道,小人一困窘就會胡作非為。”
孔子說:“志士仁人決不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的性命來成全仁
的。”
論語先進篇原文及翻譯
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譯文】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後再做官的人,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當了官然後再學習禮樂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譯文】孔子說:“曾跟隨我從陳國 ...
論語為政篇原文及翻譯
1、原文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十則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 ...
論語十則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 ...
莊子二則原文及翻譯
《莊子二則》
1、原文
⑴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 ...
論語十二則中的成語
1、不捨晝夜:日夜不停。
2、不亦樂乎:不是很愉快嗎?
3、疏食飲水:指粗飯淡湯,飲食簡單。
4、逝者如夫:流失的時光就像這個流水。
5、匹夫不可奪志:男子漢不可被奪去志氣。
6、三人行必有我師: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
7、三十而立:人在三十歲時就應該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
過秦論第三段原文及翻譯註釋
1、原文第三段: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chī)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fān)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