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論語和史記哪個早

論語和史記哪個早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道失傳。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故漢儒曰:章句發明始於子夏。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左傳和史記的區別

  左傳和史記在敘事體例上是有區別的。《左傳》的體例是編年體,嚴格依從時序敘事。《史記》的體例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主體,將人物事蹟多層次複合、多向度有機連綴。

  1、左傳和史記敘事體例的區別

  《左傳》的體例是編年體,嚴格依從時序敘事。但在個別段落中,時間的線性流動常常被“倒敘”等敘事手法打斷。但總體上還是嚴格以時為序。

  《史記》的體例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主體,將人物事蹟多層次複合、多向度有機連綴。敘事者關注的重心在於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使讀者在閱讀之後對人物的性格、特色有生動的印象。

  2、左傳和史記敘事立場的區別

  《左傳》處於群雄爭霸的初起階段,生存的危機充斥於各國,因此它所站的立場必然是“國”的立場,著眼於如何體現本國利益,期望在與別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體現出一種對本國命運的現實危機感和責任感。

  《史記》所處的時代是大一統的西漢,其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方面正處於鼎盛和繁榮的時期,因此它所站的立場必然是“天下”的立場,這使得司馬遷在《史記》的寫作中呈現出一種胸懷“天下”的自信與擔當。

史記的大概內容和史記作者的簡介

  大概內容:

  1、《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其中本紀和列傳是主體。它以歷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為史書編撰的主線,各種體例分工明確,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佔全書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寫人物為中心來記載歷史的,由此,司馬遷創立了史書新體例紀傳體。

  2、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作者簡介:

  司馬遷生於前145年卒於約前87年,字子長,左馮詡夏陽人。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正是漢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


的大概內容作者的簡介

  1、《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原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2、《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 ...

左傳哪個更

  《論語》是一本以記錄春秋時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彙編,又被簡稱為論、語、傳、記,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十三經》之一,一共20卷。論語以記言為主,因其對話眾多,而著重挑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對話言論。論是選擇、探討、交流的意思,語是話語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建議漢武帝採納儒家思想,於是便有 ...

春秋哪個在前

  春秋在前,論語在後。《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 ...

求出自孟子中的十個成語

  1、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意思為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   2、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為開始製作俑的人,泛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3、萬仞宮牆,出自《論語.子張》,意思為隨便聽來的話,又隨便傳說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4、患得患失,出自《論語.陽貨》,意思 ...

三字經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論語》 ...

有關的文章

  文章一:《出生入死—中華民族精神的“生死”情結》   片段:生存或死亡,這不僅是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高貴的憂鬱問題,更是中華民族精神一個無法開釋的情結。正是這種情結,一代代民族精英在理想主義的指引下,追求著生存信念的完美,而正是這種執著的追求綿延著中華的國脈和邦本。   文章二:《古代士人的愛國情懷及其對 ...

關於司馬遷的資料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