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涉及政治,文學,哲學,管理、道德、倫理。《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論語涉及政治,文學,哲學,管理、道德、倫理。《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2、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學習過了。
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如果多年不改變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4、?夢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釋義:夢懿子問怎樣才是孝。孔子說:“不要頂撞父母,不要違抗父母意願。”
5、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義:父母為子女的疾病擔憂,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6、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釋義: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7、?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老,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釋義:總是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最難。遇到事情時,子女為父母效勞;有好吃的,讓父母享用,僅僅這樣就算是孝順了嗎?其實還不夠。
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釋義: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釋義:父母在世的時候,不去遠方求學或工作,如果必需要去,一定要告訴父母去的具體地方。
10、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