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諸葛亮七出什麼山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用意是什麼

  諸葛亮平南蠻,呂凱和馬謖都說過:“平定南人,兵伐為下,攻心為上。”意思是告訴諸葛亮要想徹底征服南蠻,必須讓其心服。諸葛亮7次抓孟獲,孟獲是南蠻的頭目,只有讓他心服,才能徹底解決南蠻問題。諸葛亮多次抓他,孟獲都覺得自己還有翻盤的可能,拒絕投降,諸葛亮為了收其心,一直到第七次,孟獲連藤甲兵都敗了,自知無力對抗諸葛亮,又感諸葛亮仁德,遂率部投降。

諸葛亮沒出山之前靠什麼謀生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傕手中逃出,遷到了曹操的許縣。諸葛亮此時已1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

諸葛亮七出岐山戰司馬懿屢戰屢勝為什麼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從政治層面上講。蜀國和魏國之間的差距,無論是土地、人口、財政都對蜀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諸葛亮就算是在一些戰爭中獲得勝利也完全無法改變兩國力量上的懸殊,當時諸葛亮對付的只是魏國的一小部分兵力,魏國國土龐大,自然要分兵把守,諸葛亮只是在戰局上獲得勝利而沒有在戰略上和大層面上獲得勝利。從軍事層面來講,蜀國是屬於易守難攻,山道崎嶇,是屬於防守的上上之地,應該採取守勢,著力發展本國的經濟、財政、人口。注意招賢納能,積蓄實力,等待魏國國內生變,待機出擊。而不應該是諸葛亮這樣採取積極攻勢,消耗本就貧乏的國力進行遠征,可能是因為諸葛亮年事已老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一統大業。


為什麼諸葛亮次北伐都不成功

  第一,地理原因:   蜀漢的地形險要易守難攻,但是守住了自己,卻也沒有辦法進取中原,要越過秦嶺,道路艱難,後勤很難跟上。   第二,軍事原因:   蜀漢軍善於山地作戰,翻過秦嶺,就到了關中平原上,不適合蜀漢軍隊;蜀漢人口較少,兵力對曹魏並不是太佔優勢,打持久戰吃虧;曹魏軍隊多是善於平原作戰的步騎混合聯軍, ...

諸葛亮擒孟獲是在哪裡

  七擒孟獲是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過程中對南中豪強首領孟獲採取的攻心戰策略,目的是徹底地消除南中少數民族的反叛心理。   其在歷史上的具體地理位置在南中,東漢以來,南中屬於益州轄區之內,分置益州郡、牂柯郡、朱提郡與永昌郡四個行政區。   南中在歷史上指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三國時期,南中成為蜀漢的一部分 ...

諸葛亮出什麼山

  史書記載諸葛亮北伐曹魏時僅有兩次出兵祁山,而“六出祁山”的說法出現於小說《三國演義》,由於《演義》在民間的影響力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漸漸成為諸葛亮北伐的代名詞,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正確軍事舉措和重要戰略方針,有其重要戰略意義。 ...

諸葛亮擒孟獲是三六計中的哪計

  解釋:擒,捉;縱,放。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   出處:選自《三十六計》。   原文:“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志,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譯義:逼迫敵人無路可走,它就會反撲;讓它逃跑則可減弱敵人的氣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麼

  1、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幹, 想請他幫助,誠心誠意地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   2、漢室王朝傾倒,奸臣當道,劉備一人之力無法挽回局面,但是劉備想要在天下申明大義,所以請諸葛亮出山;   3、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情勢緊張,而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所以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一統大 ...

新三國中諸葛亮出山時的插曲

  土篇:主題曲為《一捧江山在掌握》,作詞為吳曉天,作曲為張駿鵬,演唱為張佳;水篇:片尾曲為《川流不息》, 作詞為吳曉天,作曲為馬軍, 演唱為吳煒;火篇:主題歌為《夢在燃燒》,作詞為吳曉天,作曲為馬軍,演唱為湯子星;金篇:主題歌為《爭鋒》,作詞為吳曉天,作曲為馬軍,演唱為王慶;木篇:片尾歌為《四季》,作詞為吳 ...

諸葛亮是誰請出山

  劉皇叔三顧茅廬請臥龍先生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襄陽隆中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漢末劉備三次前往襄陽隆中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