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情境顯得更為真切,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縮小了。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既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
2、可以讓文章行文更加通順,娓娓道來,給人以一種親切、可讀的感覺;
3、作者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1、使情境顯得更為真切,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縮小了。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既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
2、可以讓文章行文更加通順,娓娓道來,給人以一種親切、可讀的感覺;
3、作者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文章透過三次養貓並最終失去貓的故事寫出了作者心路歷程的變化,實際是折射出作家的人的人格思想:人應該善待、關愛身邊的小生命,同時要學會勇敢地反省自我的過錯。
對課文主題的兩種看法,可以分別引出不同的教訓。吸取“我”的教訓,可以明白,凡事不能單憑印象,主觀臆斷,重要的是弄清事實。而貓的不幸遭遇也說明,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成為冤案的犧牲品,因此要免遭厄運,也需自我完善。
1、我家養了好幾次貓,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歡貓的,她常在課後回家時,逗著貓玩。有一次,從隔壁要了一隻新生的貓來。花白的毛,很活潑,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陽光裡滾來滾去。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的拖搖著,它便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可以微笑著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那時太陽光暖暖的照著,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後來這隻貓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汙澀了,終日躺在廳上的椅下,不肯出來。三妹想著種種方法逗它,它都不理會。我們都很替它憂鬱。三妹特地買了一個很小很小的銅鈴,用紅綾帶穿了,掛在它頸下,但只顯得不相稱,它只是毫無生意的,懶惰的,鬱悶的躺著。有一天中午,我從編譯所回來,三妹很難過的說道:“哥哥,小貓死了!”。
2、 我心裡也感著一縷的辛酸,可憐這兩月來相伴的小侶!當時只得安慰著三妹道:“不要緊,我再向別處要一隻來給你。”。
3、 隔了幾天,二妹從虹口舅舅家裡回來,她道,舅舅那裡有三四隻小貓,很有趣,正要送給人家。三妹便慫恿著她去拿一隻來。禮拜天,母親回來了,卻帶了一隻渾身黃色的小貓同來。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這隻黃色小貓吸引去了。這隻小貓較第一隻更有趣、更活潑。它在園中亂跑,又會爬樹,有時蝴蝶安詳地飛過時,它也會撲過去捉。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在那裡曬太陽。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一天都要“小貓呢?小貓呢?”查問得好幾次。每次總要尋找了一回,方才尋到。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後才不會亂跑呢!”我回家吃中飯,總看見它坐在鐵門外邊,一見我進門,便飛也似地跑進去了。飯後的娛樂,是看它在爬樹。隱身在陽光隱約裡的綠葉中,好像在等待著要捉捕什麼似的。把它抱了下來。一放手,又極快地爬上去了。過了二三個月,它會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隻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間便不再聽見討厭的吱吱的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