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酒不顧人說是一句農村俗語,意思就是指一個人如果過於貪酒、嗜酒如命,喝起酒來沒完沒了,就根本難以家人、朋友等其他人的感受,所以這句俗語是告誡世人喝酒的時候自己要控制量,知道自己的酒量在哪裡,喝時不能貪杯,另外也不能因為自己能喝,所以就極力勸別人陪著自己喝酒,這就是酒品不好的表現,而老一輩的經常說酒品體現人品,所以喝酒不顧人的這種人可能會因為一次酒席而失去親朋好友或者合作伙伴。
貪酒不顧人說是一句農村俗語,意思就是指一個人如果過於貪酒、嗜酒如命,喝起酒來沒完沒了,就根本難以家人、朋友等其他人的感受,所以這句俗語是告誡世人喝酒的時候自己要控制量,知道自己的酒量在哪裡,喝時不能貪杯,另外也不能因為自己能喝,所以就極力勸別人陪著自己喝酒,這就是酒品不好的表現,而老一輩的經常說酒品體現人品,所以喝酒不顧人的這種人可能會因為一次酒席而失去親朋好友或者合作伙伴。
日暮酒醒人已遠意思是黃昏酒醒之後,朋友早已走遠。這句話出自《謝亭送別》,《謝亭送別》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作品。這首詩前後兩聯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的場景組成。
《謝亭送別》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後寫的一首詩,此詩主要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惆悵。前二句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後二句以風雨悽悽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以描寫景色作為反襯的手法表達情感,筆法富於變化。
在現代的成語中,可能也很少會去說道斗酒學士這個成語了,但是在古時候,斗酒學士就寓意著這個人酒量很大,在斗酒中也能被成為是學士,那麼,斗酒學士出自哪裡,為什麼會有這個詞呢,一起來看看關於酒文化的典故吧。
可能感興趣》》苗族酒文化
成語,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出處:《新唐書·王績傳》。
典故資訊
出處:《新唐書·王績傳》:以前官待詔門下省,故事,官給酒三升。或問:待詔何樂邪?答曰:良醞可戀耳。侍中陳叔達聞之,日給一斗,時稱斗酒學士。
典故
王績,生於隋末唐初,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寫過許多五律、五絕,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席之地。他以好喝酒出名,自稱一天可以喝五斗,而不及亂,所以取號五斗先生。
王績不只是學富五斗,才高五斗,而且是酒量五斗。只要有人邀他喝酒,無貧無富,無貴無賤,一律奉陪,對酌為樂。
他一生做的都是芝麻大的小官,每次他謀職也好,辭官也好,都不是為了名,也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酒……
隋文帝時,他中了舉人,本可在京城做官,但嫌規矩太多,喝酒不隨便,藉口有病,要求到地方去,於是被授予揚州六合縣丞。到了位上,手不離杯口不離酒,整天醉醺醺,喝得神智不清,出了好多岔子,廢事失職,所以屢遭劾責。不好好做自我批評,他竟一怒之下,把所得的縣丞俸錢堆在縣門之外,趁著夜色,駕輕舟逃走了。
隋亡唐興,他又出來做事。以隋朝遺老身份謀個侍詔門下省的差使,每天還樂呵呵的。他弟弟不理解,王績就說,別看我當這個破官沒掙兩個錢,又寂寞無聊,可是每天發三升好酒,我圖的就是這個。人事部專門官俸祿的陳叔達是王績的老朋友,聽到此事,說:三升酒哪能留得住王績這樣的人才啊!就作主每天配給他好酒一斗,於是王績就得了個綽號斗酒學士,不僅時人皆知,而且名垂青史。
他就這樣每天一斗官酒喝到了唐太宗的時候,一斗酒也留不住他了,鐵酒碗也不要了,又要辭職跳槽了。原來當時的太樂府史焦革家善釀酒,冠絕一時,他就苦苦相求,非要跟著焦革當差。其實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聞到了焦家的酒味。一開始焦革說沒有對口的職位,沒法安排。
後來經不起死磨爛纏,一往情深,就設了個助理給他,實際是個閒職,管他酒就是了。不想沒幾個月焦革去世。焦夫人袁氏念王績實誠,每天派人送酒照舊,從不間斷。
一年之後,焦革夫人竟也隨夫而去,撒手人寰。王績抱著空酒罈子對天仰嘆:這是老天不讓我飽飲美酒啊!辭去助理,掛冠回鄉,葉落歸根,從此開始隱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