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貴州侗族婚俗

貴州侗族婚俗

  

  貴州侗族婚俗

  貴州少數民族都是一夫一妻制,男女社交公開,自由戀愛。透過"遊方"(苗族)、"踩月亮"(苗族)、"趕表"(布依族)、"行歌坐月"(侗族)、對歌(各少數民族)等形式相互認識並建立愛情。一般還要求父母同意,也有託媒說親的,如土家族、水族等。

  踩腳後跟試情意和火把迎親。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物件。

  在我國侗族部分地區有“夜娶”、“夜嫁”的習慣。娶親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親隊伍,除吹鼓手外,每人舉著一個松明火把,穿山過坳,越溪串案,火紅一片,活象一條翻騰跳躍的火龍;再加上嗩吶鑼鼓的敲打和吹奏,在這寂靜的偏鄉僻寨,越發顯得歡快和火熱。

  夜行十餘里,迎親隊伍到達新娘的團寨裡,但團門緊閉(每個團有一張大門)原來這裡不可輕易進門,設有道道“歌卡”。迎親隊伍每經一道“歌卡”,都要對歌。一盤一對應答如流,方許進去,進了團門,是否接出新娘,還要費力氣突破最後一關,因為新娘屋裡對歌手雲集,即興盤問。什麼古往今來,天文地理,時事政策,隨意編成,脫口而出,這就需要迎親的男家歌手隨機應變,很快地巧妙地對答出來,方可發親。這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盤問對答畢,女家宣佈發親。新娘頭戴侗帕,頸掛項圈,身著大襟花邊盛裝,由女伴陪同,右手舉著桐油紙傘(據聞可避邪),在鼓手熱烈歡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親隊伍,新朗和新娘必須交換腰帶,互相換喜。

  當迎親隊伍來到男家的門前,即鳴放鞭炮,新娘暫停門外片刻,以等待“進門儀式”。一位五十開外的老人,負責舉行迎親儀式。

  這套為時十來分鐘的儀式完畢,新娘才在鞭炮聲中進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飯”。飯後便開始對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裡,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門外,互相對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親,並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罷豐盛的“百盤宴”(來參加婚禮的人不帶其他賀禮,各帶一盤最有侗鄉特色的醃魚、醃鴨、醃肉之類的東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孃家。以後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邊挑著稻草(男耕)一邊挑著紡車(女織)來到男家定居。從這時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婦。

侗族婚俗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物件。

  在我國侗族部分地區有“夜娶”、“夜嫁”的習慣。娶親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親隊伍,除吹鼓手外,每人舉著一個松明火把,穿山過坳,越溪串案,火紅一片,活象一條翻騰跳躍的火龍;再加上嗩吶鑼鼓的敲打和吹奏,在這寂靜的偏鄉僻寨,越發顯得歡快和火熱。

  夜行十餘里,迎親隊伍到達新娘的團寨裡,但團門緊閉(每個團有一張大門)原來這裡不可輕易進門,設有道道“歌卡”。迎親隊伍每經一道“歌卡”,都要對歌。一盤一對應答如流,方許進去,進了團門,是否接出新娘,還要費力氣突破最後一關,因為新娘屋裡對歌手雲集,即興盤問。什麼古往今來,天文地理,時事政策,隨意編成,脫口而出,這就需要迎親的男家歌手隨機應變,很快地巧妙地對答出來,方可發親。這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盤問對答畢,女家宣佈發親。新娘頭戴侗帕,頸掛項圈,身著大襟花邊盛裝,由女伴陪同,右手舉著桐油紙傘(據聞可避邪),在鼓手熱烈歡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親隊伍,新朗和新娘必須交換腰帶,互相“換喜”。

  當迎親隊伍來到男家的門前,即鳴放鞭炮,新娘暫停門外片刻,以等待“進門儀式”。一位五十開外的老人,負責舉行迎親儀式。

  這套為時十來分鐘的儀式完畢,新娘才在鞭炮聲中進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飯”。飯後便開始對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裡,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門外,互相對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親,並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罷豐盛的“百盤宴”(來參加婚禮的人不帶其他賀禮,各帶一盤最有侗鄉特色的醃魚、醃鴨、醃肉之類的東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孃家。以後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邊挑著稻草(男耕)一邊挑著紡車(女織)來到男家定居。從這時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婦。

貴州侗族風俗

  侗族,以好客馳名於我國各民族之林。

  侗族人以大米為主食,山區多吃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魚、肉,民間傳統食品有打油茶、魚生、醃魚,併為招待賓客的上等佳餚。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侗水語支。原無民族文字,2 0世紀5 0年代創制了侗文。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侗族地區一向被譽為“詩的家鄉,歌的海洋”……


踩腳後跟試情意和火把迎親——侗族婚俗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 ...

貴州侗族旅遊地在哪裡

  貴州省侗族旅遊地有:   1、黎平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南部。黎平縣是是中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府駐德鳳是始建於明洪武年間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 ...

貴州東南侗族婚禮習俗:踩腳後跟試情意

  踩腳後跟 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 ...

貴州榕江“薩瑪節”祭祀侗族先祖“大祖母”

  在祭“薩”儀式結束後 侗族群眾跳起侗族特有的舞蹈“多耶”慶祝薩瑪節。 一位侗族老婦人手持半開雨傘,象徵著“薩瑪”的化身。 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19日舉行盛大的民間祭“薩”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   “薩瑪節”是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只允許已婚的婦女和少數德高望重的寨老參加,被人們稱之 ...

貴州仡佬族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

貴州哪裡有侗族

  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天柱、錦屏、從江、榕江、劍河、三穗、鎮遠、岑鞏和銅仁地區的玉屏侗族自治縣、萬山特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總人口數為2879974人。   散居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雷山縣、銅仁地區的銅仁市、石阡縣、江口縣和松桃苗族自治縣,以及黔南 ...

香港的民間婚俗與結婚儀式

  香港繼承了中國古代的傳統習慣以及地方的風俗,以信仰道教、佛教為主,由於長期受英國的統治,又受到基督教的影響,其文化一直處於變動狀態之中。結婚儀式,其豪華程度,以至於其衣食住行都體現了香港特色。 中華民俗節慶網   送嫁   婚禮的前夜,新娘的女朋友們就集中在新娘的家裡,組成姐妹團,通宵達旦地熱鬧,叫做送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