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貴州仡佬族令人膽寒的婚俗+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貴州仡佬族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仡佬族有43.7萬多人,散居在貴州省西北部的遵義、安順、六盤水、黔西、織金、六枝、關嶺、普定、大方、清鎮、仁懷、平壩、金沙、興仁等縣(市),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相簿]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居住比較分散,常常與其他兄弟民族交錯雜居。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語等。沒有文字,通用漢文。

  仡佬族因居住地區不同,飲食也不一樣。山區以包穀為主食、平壩地區以大米為主食,其次是小麥、薯類等其他穀物。

  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但在一百多年前,一些地區的婦女穿“桶群”。桶群分上中下三段,上下兩段用麻織,間雜青百條紋,中間為羊毛織,染紅色。腳穿尖鉤鞋。上衣及腰部,袖、背繡花,上端開領口,穿時頭頂往下套,稱為“仡佬袍”。頭挽髮髻,花帕蓋頭等,這種服飾現代已不多見。

  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兇,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裡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孃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孃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孃家出嫁前要拜別孃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孃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細數貴州仡佬族特產有什麼

  少數民族特產是最能體現少數民族人文風情的東西,出外旅遊大家喜歡品嚐當地的特色美食,還有就購買當地的特產了。如果你有機會去仡佬族去遊玩的話,那你千萬不要忘記那裡的特產。下面就就讓小編來給大家盤點仡佬族文化中的仡佬族特產吧。

  灰豆腐

  灰豆腐果譽稱“人參果”。產於中國銀杉之鄉—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道真仡佬族人民世代相傳的風味特色食品。傳說為插旗山靈巖寺(今道真自治縣舊城鎮)一尼姑之舉,故又得“神仙果”之名。據載昔為朝廷貢品,今為百性佳餚。20世紀80年代經西南農業大學中心實驗室測定,富含17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豐富的植物蛋白,不含膽固醇。常食有健身之功,強體之能,是老幼皆宜的傳統營養食品。

  仡佬族油茶

  油茶,既裹腹又解乏提神,是仡佬族人平時喜歡吃的一種飲食,又是待客較為濃厚的一種茶道禮儀。

  油茶製作較為複雜,先在鐵鍋中放入豬油或菜油,等油臘後(即油溫上升八九層),文火炒茶葉。茶葉炒好後起鍋另炒芝麻、大米、黃豆,將其炒黃、炒焦,然後混合在一起,參上少量的水,灑點鹽,用木瓢背在鍋內使勁地來回磨,直至將鍋內茶葉、大米、黃豆等磨成稠糊狀,再加上豬油渣,有的放炒好的排骨、或臘肉骨頭、油渣、洋芋等,再摻水,(水量看吃茶人多少而定)用旺火燒開後,又用文火慢浸,待茶葉等充分溶爛就可吃茶了。

  待客的豐盛油茶,吃茶時還要用米籽泡油茶,花生、包穀泡,酥食、麻餅、荷包蛋下茶,還要用茶煮珍珠圓子或湯圓,意為圓滿。

  清明粑

  把採自山間田野的野菜(清明草)洗淨,放入開水中氽一遍,然後撈出切細,再與蒸好的糯米飯一起放入碓窩舂成餈粑。亦有將氽過水的清明草與糯米麵摻和,揉成圓,放進鍋裡蒸熟即成。這種加入清明草的餈粑,蘸上黃豆麵,綿糯中透出一股濃濃的草香。

  洛龍黨參

  洛龍黨參是貴州省遵義市道真縣洛龍鎮的特產。洛龍黨參也叫洛黨,以其肉質鮮嫩、藥用價值高而深受外界青睞。洛龍黨參因其產於道真縣洛龍鎮而得名,由於生產規模小,常常供不應求。

  烏江魚

  製法類似於時下流行的水煮魚。將各色調料配齊入鍋調製成湯汁,放入鮮魚塊和豆腐燒製,香鮮辣燙,色味俱佳。另有當地特色泡菜、時令青蔬等作為配菜。

仡佬族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兇,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裡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孃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孃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孃家出嫁前要拜別孃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孃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盤郎和過門換三雙鞋——婚俗

  仡佬族的青年男女有情之後,就會摘下榕樹葉,用角帕包著朝對方扔過去。這意味著愛情象榕樹那樣萬古長青。過後,小夥子就會用紅布包著一雙筷子,去姑娘家求親。   小夥子來到姑娘家,對姑娘父親說:“阿格,明年我要到你家喝酒。”如果老人說:“不知道有沒有酒,香糯還沒有熟呢!”這表示八九不離十了。第二年,小夥子又提著酒 ...

少數民族的婚俗哭嫁歌的唱法

  仡佬族的哭嫁歌是一種告別禮儀,是姑娘出嫁時候必唱的,四每一個女青年婚嫁之前的必修課。這個習俗傳統已經傳承了數百年。是仡佬族當中的傳統習俗。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哭嫁歌的唱法。   仡佬族哭嫁歌是姑娘出嫁前與家族內外至愛親朋所進行的告別禮儀。完成哭嫁這一禮儀過程的方式是以哭伴唱、以歌抒懷,因此它是 ...

奇特、古老的婚俗

  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的婚俗習慣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代的習俗。仡佬族自稱“木地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土著人”。仡佬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些仡佬族的婚俗,看看它有什麼奇特之處。   仡佬族婚嫁習俗是一項程式繁雜、禮制規範的民間禮儀活動。仡佬族早期婚姻是自由的,青年男女 ...

中華民族: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簡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 ...

的習俗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