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中華民族: - 仡佬族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習俗
仡佬族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地漢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日,酒必不可少。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男方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物送給女家,如禮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親嫁女或宴請賓客時還要辦“三麼臺”酒宴進行款待,即按特點順序共分三臺,第一臺稱茶席,喝清茶輔以各種糖果點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臺稱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種冷盤及酸、鹹、辣醃菜和香腸、鹽蛋等;第三臺稱正席,上飯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時,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須陪到底。
在婚嫁期間,親友要把自家釀製的“爬坡”酒裝壇,貼上紅條,做為禮品,置於門外,內插長粽葉莖一根,男女客人可隨意以莖為管吸吮。
食俗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乾飯或玉米乾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製作糯米粑,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醃製的酸辣菜,用香椿芽醃製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菜餚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製成各種風味菜餚。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乾鍋內爆成半熟,然後用油炒煳;或將嫩辣椒煮成半熟,曬乾,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
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穀等釀製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節慶
仡佬族的傳統節日大體與漢族相同。如春節、端午節、七月節和中秋節。其中糯米粑是仡佬族節慶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食品。
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用一升或幾升糯米打成一個大的粑粑,放在簸箕或方木盤內,供奉祖先,三天之後才可食用。在端陽節、重陽節及其他所有節日,都要宴請賓客,均要做粑粑。民間廣為流傳著“端陽打粑送親家,重陽打粑封龍口,谷熟打粑獻新人”。
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在農曆十月初一。每到這一天,當地的仡佬族殺雞、備酒、敬奉牛王菩薩,祈願牛王保佑耕牛體魄健壯,凡養牛戶屆時都要讓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飼料喂牛,還要用上等糯米打兩個粑粑分別掛在牛的兩隻角上,把牛牽到水邊,讓牛“照鏡子”,使它興高彩烈,然後取下粑粑喂牛。
仡佬族--簡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仡佬族的習俗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打鐵業比較發達,因此,史書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稱為“打鐵仡佬”。
習俗
仡佬族生活習俗等方面和當地漢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時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門口;有分娩或有喪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內;婦女生孩子未滿40天的,不能跨門檻,也不能到井邊挑水。仡佬族熱情好客,親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為禮,遇到喜慶或節日,酒必不可少。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男方須請媒人攜帶雞、酒等物送給女家,如禮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經締結。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親嫁女或宴請賓客時還要辦“三麼臺”酒宴進行款待,即按特點順序共分三臺,第一臺稱茶席,喝清茶輔以各種糖果點心和香香(即核桃、板栗、花生、白果、葵花籽等);第二臺稱酒席,渴白酒,拌以各種冷盤及酸、鹹、辣醃菜和香腸、鹽蛋等;第三臺稱正席,上飯菜,菜中有扣肉吃“大菜”,招待客人時,客人不放筷,主人必須陪到底。
在婚嫁期間,親友要把自家釀製的“爬坡”酒裝壇,貼上紅條,做為禮品,置於門外,內插長粽葉莖一根,男女客人可隨意以莖為管吸吮。
食俗
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稀飯或酸湯燙飯,中餐和晚餐多為大米乾飯或玉米乾飯。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糯米一般都用來製作糯米粑,因製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風味。食用時,常配以蜂蜜、紅糖、白糖、芝麻、蘇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歡把鮮菜做成酸菜和醃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薑混合醃製的酸辣菜,用香椿芽醃製的醃香椿,不僅可以涼拌,單獨作菜,而且還可用來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類主要有豬肉、羊肉和牛肉、馬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風味菜餚是用豬骨頭、雞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種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時既可單獨做湯,又可與其他菜相配,製成各種風味菜餚。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如:將嫩辣椒放在乾鍋內爆成半熟,然後用油炒煳;或將嫩辣椒煮成半熟,曬乾,吃時再用油炸,直接用來下酒。
仡佬族善釀酒,以“爬坡酒”最富特色,酒用玉米、高梁、毛稗、稻穀等釀製而成,常用作禮品贈送親友。
貴州仡佬族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
仡佬族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仡佬族:九天天主後代的傳說
仡佬族自稱“仡佬”,一個意思為“人”,另一個意思是“竹”。仡佬族是從西南古老的農耕民濮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至今,貴州的彝族仍稱仡佬族為“濮”。史書記載他們“以竹為姓”,以竹為民族圖騰,其族稱就依此而來。大約2000多年前,仡佬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從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漢文典籍中,都把“仡佬”記為“獠” ...
仡佬族服飾——五彩貫珠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
仡佬族概況
民族概況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 ...
仡佬族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兇,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 ...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及其先民在歷史上廣泛地存在著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的觀念意識,其信仰崇拜主要表現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為內容的原始宗教。仡佬族認為天地山川、風雲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等萬物皆有靈,供奉“牛王”、“樹神”、“山神”、“苗神”、“灶王”等。各地區仡佬族普遍在農曆三月祭山神或樹神。除每逢年節時要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