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仫佬族宗教信仰

  仫佬族沒有統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發展到信仰多神。過去仫佬族地區佛寺眾多,即信佛教,又通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兩種。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複雜,有家神和外神兩種,這是仫佬族地區科學技術沒有完全普及的緣故,人們過去對自然界許多現象,對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現象迷惑不解,於是把美好、善良的願望寄託於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區信教的群眾已經很少了。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及其先民在歷史上廣泛地存在著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的觀念意識,其信仰崇拜主要表現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為內容的原始宗教。仡佬族認為天地山川、風雲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等萬物皆有靈,供奉“牛王”、“樹神”、“山神”、“苗神”、“灶王”等。各地區仡佬族普遍在農曆三月祭山神或樹神。除每逢年節時要祭祀外,在天災病痛時,還要燒香、燒紙錢敬供,以祈求消災除病,豐收平安。

  祖先崇拜是仡佬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內容,廣泛滲透於仡佬族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各領域。

  在仡佬族民間祭祀活動中,以祭祖為最多。年節要打餈粑祭祖;拜神樹也要祭祖;吃新節要摘新莊稼祭祖,以祈福禳災。在祭祀方式上,仡佬族有的是在家裡堂屋內設定神龕;有的是在灶房內放置一塊木板或在堂屋貼上“古老先人,地盤業祖”的字幅以作祖先的神位;有的則以村寨附近的小山作為祭祀祖先的地方。

  貴州遵義一帶的仡佬族,有一種獨特的祭祖儀式,就是殺老人豬。當地祖輩相傳,凡遇疑惑,心境不寧,村寨上出現異常現象,就要殺“老人豬”。殺豬時必須在天黑時進行,不能讓人看見,豬毛全都燒掉,用反手搓成的一根套豬的繩索,又叫“陰繩”,也要燒掉,其意是交給祖先。然後,將豬內臟分成肝、肚、舌、蹄、心等數類,盛在大盤內祭祖。全家人吃豬肉時,不準說話。三天之內,不準陌生人進屋。可見崇拜祖先,虔誠之至。

  明清以來隨著仡佬族社會歷史的變遷,受到漢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宗教信仰的影響,仡佬族的宗教與佛教、道教交織雜糅。貴州道真仡佬族地區曾有大小寺廟六七十所,信神崇佛較為普遍,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稱為“香會”,當地民眾成群結隊前往寺廟進香“拜觀音”。解放以來,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移風易俗,除敬祖傳統尚濃外,打醮求神等活動漸次減少。

仡佬族崇拜什麼,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信仰是由人的內心崇拜認同進而所形成的穩定不動搖的信念,信仰往往給人們指向對未來遙不可及的希望與理想,或是對財富的希望,或是對事業的希望。每個民族都有著他們自己的宗教信仰,作為五十六民族的少數民族之一的仡佬族文化也有著他們的宗教信仰。一起來了解一下仡佬族的信仰吧!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蠻王老祖;認為萬物有靈,故信奉多種神靈。清代漸習漢俗,崇奉佛、道、儒三教,並信巫術。每家堂屋均設神龕,書供“天地君親服、左昭在穆、古聖先賢、觀音、牛王、財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齋”超度。逢節慶給祖先燒紙時,要給“地盤業主、早老先賢”燒袱紙一封。如遇災禍病痛,則許願還願,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請巫師(俗稱“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衝灘”,或設“壇”敬“壇”,或“還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種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災免禍,益壽賜福。有寄拜奇石、古樹之俗。還相信“燒胎”、“叫魂”、“觀花”、“頓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風水”、“占卜”、“問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會有:“清醒會”(亦稱“和瘟會”),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會”(亦稱“保禾會”),多在六月,祈五穀豐登。黑神會”,多在六七月,設。壇”求雨。“太陽會”,八九月間久雨不晴,影響秋收,:打辭祈晴”。“虎豹會”(亦稱“山王會”),冬臘月間,設“酸”驅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於三月間做會的。


中華民族: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簡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 ...

的習俗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貴州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九天天主後代的傳說

  仡佬族自稱“仡佬”,一個意思為“人”,另一個意思是“竹”。仡佬族是從西南古老的農耕民濮人的一支發展而來的,至今,貴州的彝族仍稱仡佬族為“濮”。史書記載他們“以竹為姓”,以竹為民族圖騰,其族稱就依此而來。大約2000多年前,仡佬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從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漢文典籍中,都把“仡佬”記為“獠” ...

服飾——五彩貫珠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