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奇特、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奇特、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在仡佬族文化中,仡佬族的婚俗習慣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古代的習俗。仡佬族自稱“木地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土著人”。仡佬族是個古老的民族,仡佬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些仡佬族的婚俗,看看它有什麼奇特之處。

  仡佬族婚嫁習俗是一項程式繁雜、禮制規範的民間禮儀活動。仡佬族早期婚姻是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勞動生活中透過接觸,互相瞭解,相互愛慕產生愛情。民歌“新編背篼篾條黃,一打豬草二望郎,快把豬草打滿背,大樹底下襬家常。”

  “新打鋤頭口口薄,薅草猶如剃腦殼,只要妹妹心合意,薅草薅到豆子角。”唱的便是仡佬族姑娘與情人相會於野,以天地為證,以大樹為媒的自由戀愛。

  封建社會,吸納了漢文化的婚俗禮儀後,婚姻受到限制,講究“門當戶對”、“三媒六證”,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逐步形成媒證婚姻。即男方如果看上誰家姑娘,必要透過媒婆(人)去撮合,在徵得女方同意的情況下雙方才協商婚嫁的具體事情。

  男方不可向女方直接提婚,女方更不會主動向男方提親,即或與男方有一定的關係,女方也只能將資訊巧妙透露給男方,再由男方請媒人提親,不能請“倒媒”(自己請媒人談自己的姑娘)。男方的程式為提親、發茶、裝香、開庚、報期和迎娶。女方相應為放話、盤媒、備嫁、出嫁。

  一、聘禮

  媒人穿針引線後,如果女方沒有其他意見,就開始送聘禮(俗稱“拿人情”,人情分為“一道人情”、“二道人情”、“三道人情”)。

  第一道人情(頭道人情)比較簡單,稱素人情,為白糖、土酒、麵條、雞蛋等;務川《南園記事》所說“婚禮不移聘幣,初通媒投紅東,不書名,以致意,謂之頭媒……”,此時,只涉及到女方父母,直系親屬。

  二道人情就是葷人情,除配製糖酒外,還要配豬肉(俗稱“條換”),這要擴大到外公外婆、表叔、乾爹乾媽。

  第三道人情又叫“裝香”,就是在二道人情的基礎上還要給女方的姑娘配布匹(衣服)、鞋、襪,女方父母要砍(吃)豬腳杆(豬腿),這是十分重要的,人情要再次擴大,並要通知什麼時候的酒(女方分姑娘的酒席),以便那個時候親戚都站攏來。這時女方要在香龕面前燒香、燒紙,要開年庚生月,生辰八字,確定婚期。

  吃了三道人情的姑娘,就是未過門的媳婦。男方可隨時到女方走動,特別是農忙時期,女方家大小事務更是義不容辭。三道人情之後,姑娘要縫製給未來丈夫的衣服、鞋子、鞋墊等。

  二、婚嫁

  婚期臨近,女方家長就要選上好的木材,最好的木匠忙於辦(打)嫁妝,嫁妝有桌子、板凳、櫃子、衣櫃、火盆架、洗臉架等生活中用品,有時是雙套的。有錢人家還要打發耕牛、田地、契約甚至陪女。

  1、哭嫁

  婚期的前幾天,姑娘開聲哭嫁,寨子裡、村子裡的親朋好友都站攏來。姑娘在哭嫁期間一般不吃飯,只吃些麻餅、酥食等。哭嫁的順序大體為父母、直系祖輩在世者、乾爹乾媽、直系長輩,平輩主親由長及幼,一般親朋以先後到來為序。

  臨出門上轎前,要在堂屋神龕前專門哭逝去的祖先,謂之辭祖。哭嫁的時間1至4天不等。姑娘哭嫁時,被哭者可陪哭,主要是至親長輩勸慰,也可贈給現金,謂之“眼睛水錢”,多為一般親朋、閨友。哭嫁歌詞自成系列,有完整的套詞,姑娘哭嫁時,也可結合自身家世、處境,現編歌詞。

盤郎和過門要換三雙鞋——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青年男女有情之後,就會摘下榕樹葉,用角帕包著朝對方扔過去。這意味著愛情象榕樹那樣萬古長青。過後,小夥子就會用紅布包著一雙筷子,去姑娘家求親。

  小夥子來到姑娘家,對姑娘父親說:“阿格,明年我要到你家喝酒。”如果老人說:“不知道有沒有酒,香糯還沒有熟呢!”這表示八九不離十了。第二年,小夥子又提著酒壺來了:“阿格,我真的來喝酒了。”“要喝就喝吧!”

  小夥子坐下後,姑娘的父母和兄嫂就會擺上酒菜,並請左鄰右舍來喝酒“盤郎”。大家坐在桌子邊,老人一邊喝酒,一邊頌揚古人對愛情忠貞不渝的事蹟,對愛情中的種種醜惡欺騙進行鞭撻。當小夥子連聲贊同,一再宣告自己的誠意之後。大家就會盤問小夥子的具體情況,天南地北,無所不問。小夥子須謹慎小心回答。

  如此盤問結束,親事就算定了。第三年,小夥子仍舊是這個時間來到姑娘家,行“丟布禮”,實際上就是娶親。小夥子打扮一新,手裡拿著一段藍色布匹,走到新娘家時,新娘迎出門來。新郎遠遠的將布匹扔向姑娘,姑娘的伴娘幫她將布匹圍在腰間,新郎就可以接新娘回去了。

  新娘在這天要換三雙鞋,早上起來時穿一雙白底布鞋,出孃家門時換一雙鞋,到了男方大門口要再換一雙鞋。這意味新娘自出生以來,直到夫家,心地純淨,貞潔無暇。

仡佬族古老的婚俗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要吃“雞卦酒”,這是殺雞後用雞股骨占卜求吉利。“雞卦”諧音“吉利的卦”,目前已不再按原始的“神判”那種形式去細細講究雞股骨上的紋樣是吉是兇,而是把吃訂婚酒統統稱吃“雞(吉)卦酒”。

  吃“雞卦酒”是在姑娘家舉行的,未來的女婿上未婚妻家認岳父母,向岳父母敬獻“雞卦酒”,第一碗酒必先敬獻給岳母,岳父在吃第二碗酒時也要恭維老伴一番,說“娃娃是她養大的,要由他娘作主。”有人說,這是人類母權制在婚姻上由母親做主的遺風。

  仡佬族女人出嫁時要自動打掉上顎大齒1-2顆,說是怕女人傷害夫家而產生的習俗。夫家視處女為一種可畏的東西,需打掉牙然後才敢與之成婚,箇中古遠民俗遺風意味深長。

  還有“把門枋”、“追姑娘”和“打溼親”習俗,在仡佬族婚俗裡也很有特色。“把門枋”是新娘離家出嫁時,要雙手緊緊地拉著門枋表示不肯離去。這時候,媒人就要過來強行拉開新娘的雙手,牽著新娘離開孃家。

  “追姑娘”是姑娘出嫁前要放聲號哭,唱“哭嫁歌”。出嫁前還要乘人“不備”而“逃跑”,讓嫁家嬸孃嫂子等女親戚把她找回來。離孃家出嫁前要拜別孃家祖宗,姑娘的父親要解開她衣領邊的扣袢,表示出嫁了的閨女已不是本家氏族的成員而加入夫家氏族中去了。

  “打溼親”則是在新娘娶進夫家之時,一跨進屋,就要用夫家準備好的清水灑向接親的人。傳說這樣可讓清水淋去邪魔求個吉利。

  還有一些和別的民族相異的,即仡佬族往往是新娘出嫁時,要撐著傘由迎親和送親的人伴送步行到婆家。到夫家後也不興拜堂,直接就被引入洞房。嫁裝也不是在出嫁的喜日裡帶到婆家的,而是在生下頭胎小孩滿月後,才由孃家把嫁妝送到夫家。

  仡佬族的婚姻,多為父母包辦,重彩禮,現在也改變了,選擇吉日後,迎親這天,新娘由接青人和送親人陪同撐著傘步行到婆家不拜堂,直接把新娘引入洞房。


貴州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

獨特有內涵的飲食文化

  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會受當地的地理環境及人文因素的影響,所以每個地方的飲食文化都各不相同。仡佬族文化源遠流長,他們的飲食文化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仡佬族由於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仡佬族獨特的飲食文化。   仡佬族的飲食文化以酸辣為特色,仡佬族以大米、玉米為主食,兼 ...

少數民族的婚俗哭嫁歌的唱法

  仡佬族的哭嫁歌是一種告別禮儀,是姑娘出嫁時候必唱的,四每一個女青年婚嫁之前的必修課。這個習俗傳統已經傳承了數百年。是仡佬族當中的傳統習俗。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哭嫁歌的唱法。   仡佬族哭嫁歌是姑娘出嫁前與家族內外至愛親朋所進行的告別禮儀。完成哭嫁這一禮儀過程的方式是以哭伴唱、以歌抒懷,因此它是 ...

中華民族: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簡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 ...

的習俗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