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地處川東,居民多為漢族,具有典型的漢族文化傳統和濃郁的川中民俗風情。
廟會
清末民初,各縣城鄉廟宇遍佈。各廟每逢會期,民眾從四面八方齊來集會。除從事宗教敬神活動和商貿交易外,主要是參加群眾性的文化娛樂。廟會期間,民間藝人紛紛設點搭棚,有木偶、雜技等較大型的演出活動,也有金錢板、荷葉、清音、花鼓、蓮蕭等曲藝表演,各顯身手,吸引遊人。一般大廟都建有戲臺(俗稱萬年臺),專供酬神娛神演出。各地的城隍廟會,由於有“城隍出巡”、“會戲演出”等大型活動,都很熱鬧。其中尤以雁江區的城隍廟戲最為豐富多彩。廟會期間,穿插著商品交流和民間交遊活動,盛況空前。
節慶
春節,又稱“過年”。資陽人籌辦“過年”,從頭一年的臘月初八,民間吃“臘八飯”始,“過年”的氣氛日漸濃厚,各家根據經濟條件,除縫新衣、蒸酒、熬糖、殺豬、宰雞、進行物質準備之外,還要準備年畫、門神、春聯、彩燈、鞭炮,渲染節日氣氛。臘月二十以後,互宴親朋好友,習稱“團年”。臘月三十之夜,是辭舊迎新之時,俗稱“除夕”。是夜,各家自備酒食,稱為“年飯”,便宜團聚進餐。餐後,長輩給晚輩錢幣,稱“壓歲錢”。子夜時,各家燃燭,放鞭炮,在爆竹聲中,迎接新年的到來。新年第1天正月初一為歲首,人們早食湯元,取團圓喜慶之意。正月初二至初五,是人們訪友、聚會、交遊之時。從初一至正月十五,即在過年中。正月十五,俗稱“元霄節”,又為“過大年”,節慶活動更為熱烈。春節期間,龍燈、獅燈、車燈等民間藝術表演非常活躍。表演者大都是民間藝人和業餘愛好者。所到之處,觀眾圍成人牆,氧氛熱烈。“元霄節”晚上,舞龍達到高潮,各縣城龍燈一齊上街表演,觀眾潮湧,街道堵塞,龍燈行進須由“火流星”開路,一些商家備好用黑色火藥製成的“焰花”,點燃後向龍身噴射,彩龍在耀眼的火花中狂舞,蔚為壯觀。一年一度的狂歡,至此到達極點。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為“端午”,又稱“端陽”。相傳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投於汨羅江的日子。民間為紀念屈原,舉行划龍舟,投粽子等活動,沿沱江各縣在這一天都要進行“龍舟賽”。江中龍舟競發,彩旗飛揚,鑼鼓喧天,號子聲高昂。有游泳好手在水中搶鴨子、抓包子,各顯其能。兩岸人山人海,歡聲雷動,實為群眾性的水上體育競技活動。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這一天晚上月亮最園最亮。人們把這一天看作全家團圓的節日,因而又稱“團圓節”。晚上,民間有用月餅祭月、賞月的俗習,這個節日,深含著家人團聚、骨肉情親的情意。
此外,清明節,人們掃墓祭祖;中元節(舊曆七月十五日)迎祖宗靈回家“過節”等習俗,一至沿襲至今。
石橋九連蓮燈。解放前,簡陽石橋鎮每年都必須要搞一次九蓮燈的表演,觀者人山人海,極其熱鬧。
九蓮燈,是由九位男子組成的表演隊,表演者頭纏絲巾,上身赤裸,下穿短褲,腳登草鞋;其額上、前胸兩乳,前腹左右、後背左右、兩手臂等九處各掛油燈一盞。油燈用白鐵皮做成的“爬壁燈”,內裝菜油,用線做燈埝點燃。
表演時,九人成一路縱隊,前八人每人用兩根龍頭木杖支撐雙臂。龍頭木杖塗紅色,一端為半圓形,以便於撐腰為宜,另一端是彩色龍頭,上掛彩色燈籠;最後一人雙手高舉五尺長的竹杆一根,竹杆上交叉固定幾個竹塊,竹杆頂端和竹塊兩端均掛彩色燈籠,共九個,名曰“坐督燈”。表演者在街上邊走邊唱,(也有隻走不唱的),其唱詞多為消災免難、逢凶化吉之類,伴鑼鼓吹打,再加上九九八十一盞燃燒的燈,看上去極為壯觀。
九蓮燈起於何時,尚無文字可考,據老人們講,它與城隍出駕有關,因為九蓮燈多在城隍出駕這天進行活動,是城隍出駕這天表演活動中的一個專案。以此推,當是唐以後的事,因為城隍出駕這一祭祀活動始於唐。
九蓮燈是伴隨著城隍出駕的一種民間藝術,難免不帶一些迷信色彩。表演者多為許願還原和殺豬宰羊的人,據說參加這種表演便可以免去許願者的災難以及宰殺生靈的罪孽。儘管如此,但九蓮燈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在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時曾有過歷史的作用,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朵民間藝術鮮花。前幾年,簡陽市文化館發掘、整理了這一民間藝術節,保留其精華,剃除了帶迷信色彩的部分,使之更加符合觀眾的賞美情趣。為此,四川省文化廳曾為石橋九蓮燈的新生和重演錄了相,並播放,使這朵民間藝術的鮮花有了與全省廣大群眾見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