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資陽民風民俗

資陽民風民俗

  資陽地處川東,居民多為漢族,具有典型的漢族文化傳統和濃郁的川中民俗風情。

  廟會

  清末民初,各縣城鄉廟宇遍佈。各廟每逢會期,民眾從四面八方齊來集會。除從事宗教敬神活動和商貿交易外,主要是參加群眾性的文化娛樂。廟會期間,民間藝人紛紛設點搭棚,有木偶、雜技等較大型的演出活動,也有金錢板、荷葉、清音、花鼓、蓮蕭等曲藝表演,各顯身手,吸引遊人。一般大廟都建有戲臺(俗稱萬年臺),專供酬神娛神演出。各地的城隍廟會,由於有“城隍出巡”、“會戲演出”等大型活動,都很熱鬧。其中尤以雁江區的城隍廟戲最為豐富多彩。廟會期間,穿插著商品交流和民間交遊活動,盛況空前。

  節慶

  春節,又稱“過年”。資陽人籌辦“過年”,從頭一年的臘月初八,民間吃“臘八飯”始,“過年”的氣氛日漸濃厚,各家根據經濟條件,除縫新衣、蒸酒、熬糖、殺豬、宰雞、進行物質準備之外,還要準備年畫、門神、春聯、彩燈、鞭炮,渲染節日氣氛。臘月二十以後,互宴親朋好友,習稱“團年”。臘月三十之夜,是辭舊迎新之時,俗稱“除夕”。是夜,各家自備酒食,稱為“年飯”,便宜團聚進餐。餐後,長輩給晚輩錢幣,稱“壓歲錢”。子夜時,各家燃燭,放鞭炮,在爆竹聲中,迎接新年的到來。新年第1天正月初一為歲首,人們早食湯元,取團圓喜慶之意。正月初二至初五,是人們訪友、聚會、交遊之時。從初一至正月十五,即在過年中。正月十五,俗稱“元霄節”,又為“過大年”,節慶活動更為熱烈。春節期間,龍燈、獅燈、車燈等民間藝術表演非常活躍。表演者大都是民間藝人和業餘愛好者。所到之處,觀眾圍成人牆,氧氛熱烈。“元霄節”晚上,舞龍達到高潮,各縣城龍燈一齊上街表演,觀眾潮湧,街道堵塞,龍燈行進須由“火流星”開路,一些商家備好用黑色火藥製成的“焰花”,點燃後向龍身噴射,彩龍在耀眼的火花中狂舞,蔚為壯觀。一年一度的狂歡,至此到達極點。

  端午節,陰曆五月初五為“端午”,又稱“端陽”。相傳是戰國末期楚國詩人屈原投於汨羅江的日子。民間為紀念屈原,舉行划龍舟,投粽子等活動,沿沱江各縣在這一天都要進行“龍舟賽”。江中龍舟競發,彩旗飛揚,鑼鼓喧天,號子聲高昂。有游泳好手在水中搶鴨子、抓包子,各顯其能。兩岸人山人海,歡聲雷動,實為群眾性的水上體育競技活動。

  中秋節,陰曆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這一天晚上月亮最園最亮。人們把這一天看作全家團圓的節日,因而又稱“團圓節”。晚上,民間有用月餅祭月、賞月的俗習,這個節日,深含著家人團聚、骨肉情親的情意。

  此外,清明節,人們掃墓祭祖;中元節(舊曆七月十五日)迎祖宗靈回家“過節”等習俗,一至沿襲至今。

  石橋九連蓮燈。解放前,簡陽石橋鎮每年都必須要搞一次九蓮燈的表演,觀者人山人海,極其熱鬧。

  九蓮燈,是由九位男子組成的表演隊,表演者頭纏絲巾,上身赤裸,下穿短褲,腳登草鞋;其額上、前胸兩乳,前腹左右、後背左右、兩手臂等九處各掛油燈一盞。油燈用白鐵皮做成的“爬壁燈”,內裝菜油,用線做燈埝點燃。

  表演時,九人成一路縱隊,前八人每人用兩根龍頭木杖支撐雙臂。龍頭木杖塗紅色,一端為半圓形,以便於撐腰為宜,另一端是彩色龍頭,上掛彩色燈籠;最後一人雙手高舉五尺長的竹杆一根,竹杆上交叉固定幾個竹塊,竹杆頂端和竹塊兩端均掛彩色燈籠,共九個,名曰“坐督燈”。表演者在街上邊走邊唱,(也有隻走不唱的),其唱詞多為消災免難、逢凶化吉之類,伴鑼鼓吹打,再加上九九八十一盞燃燒的燈,看上去極為壯觀。

  九蓮燈起於何時,尚無文字可考,據老人們講,它與城隍出駕有關,因為九蓮燈多在城隍出駕這天進行活動,是城隍出駕這天表演活動中的一個專案。以此推,當是唐以後的事,因為城隍出駕這一祭祀活動始於唐。

  九蓮燈是伴隨著城隍出駕的一種民間藝術,難免不帶一些迷信色彩。表演者多為許願還原和殺豬宰羊的人,據說參加這種表演便可以免去許願者的災難以及宰殺生靈的罪孽。儘管如此,但九蓮燈作為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在活躍群眾文化生活時曾有過歷史的作用,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一朵民間藝術鮮花。前幾年,簡陽市文化館發掘、整理了這一民間藝術節,保留其精華,剃除了帶迷信色彩的部分,使之更加符合觀眾的賞美情趣。為此,四川省文化廳曾為石橋九蓮燈的新生和重演錄了相,並播放,使這朵民間藝術的鮮花有了與全省廣大群眾見面的機會。

海陽的民風民俗

  海陽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它遍佈海陽的十餘處鄉鎮,並輻射至周邊地區。海陽剪紙:海陽剪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很早以前婦女用金銀箔片、彩色綾絹,剪成“方勝”,花鳥等圖案貼與鬃角,為裝飾。其剪制技巧和藝術效果,可以說是剪紙藝術的先河。海陽螳螂拳:我國著名的傳統武術流派,象形拳的一種。它是山東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列入系統研究整理的傳統武術九大流派之一。祭海:農曆正月十三是傳統的海的“生日”,每年這一天山東海陽沿海漁民放鞭炮、扭秧歌,開展祭海活動,祈盼一年風調雨順,漁業豐收。海陽地雷戰:在山東境內,海陽民兵並非最早發明和使用地雷的,但海陽民兵卻在實踐中發明和製造了數十種地雷,海陽的地雷戰在山東卻是最有名氣的,它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思茅民風民俗指南

  思茅地區的布朗族、佤族、彝族、苗族等民族中過去流行著占卜雞卦的習俗,即以看雞頭、舌、嘴、骨、眼及雞蛋等推斷吉凶,仲裁有罪與否。各民族擇其不周部位問卜。布朗族、彝族以殺雞取出腿骨,以竹籤或蓍草插入骨孔,看雞卦是否相通以及相通的孔有多少,竹籤倒向何方來定吉凶,如不通,則不能出遠門,不能與某人相交。佤族是用預先推備好的竹籤將雞刺死,抽出雞股骨,按左股骨在左,右股骨在右的秩序把下端捆在一起,呈 “v”字形,以確定吉凶。苗族是挑選一隻公雞,宰殺煮熟,將兩隻雞腿割下,剔淨肉後,看兩根腿骨中的間隙大小,長短是否一致,若一致,表示兆頭好,若不一致,則視為兆頭不妙。現今這種雞卦占卜風俗在各民族中在逐漸改變。


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

  住房:古代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牧民們住的是一種輕便而又易於支撐和拆的氈房。 氈房,哈薩克語稱“宇”,它不僅攜帶方便,而且堅固耐用,住居舒適,並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點。房內空氣流通,光線充足,千百年來一直為哈薩克牧民所喜愛,由於是用白色氈子做成,氈房裡又佈置得十分講究,人們稱之為 ...

藏族民風民俗 概述

  藏族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與漢族有很大的不同。在稱呼藏族朋友的時候,可以在後面加一個“啦”字,“啦”是敬稱,這樣顯得尊重他,特別是初次見面的朋友,切忌直呼其名,這是很不禮貌的。到藏民家做客時,在室內要盤腿端坐,腳底不要朝著人,不要東張西望。   藏族禁忌殺生,佛教徒在這方面更為嚴格。雖他們也吃牛羊肉,但不親 ...

瀋陽民風民俗

  1、瀋陽秧歌   秧歌是流傳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瀋陽秧歌屬東北大秧歌,分高蹺、地秧歌兩大類。瀋陽人酷愛秧歌,他們舞得熱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獷,令人振奮。如今早晚或節假日的瀋陽街頭,不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隊表演,還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燈官秧歌"、少 ...

中山民風民俗

  □慈善萬人行   始於1988年,每年農曆大年初七舉行。其目的是發揚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為紅十字基金募集捐款。   □賽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原為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民間習俗,在中山水鄉地區這項活動十分普遍,並演變為一項群眾性的體育活動。   □沙溪龍獅鶴鳳舞   龍、獅、鶴、鳳舞早在6 ...

端午劃龍船

  建國前,資陽境內沿沱江河岸場鎮,稍大者都有龍船會組織。   縣城每年端午節前,由會首和執事人等僱請巧匠扎制龍頭、龍尾,分別裝置大木船兩端。船身用綢、布、彩紙和柏樹枝丫裝飾,象徵龍鱗。這隻龍船即為參加活動一切船隻的旗船,進退回旋唯龍首是瞻。另有綵船多隻,由各機關、法團、學校和豪紳等自備,均彩扎美觀,並備有茶 ...

春節

  春節,又稱“過年”。資陽人籌辦“過年”,從頭一年的臘月初八,民間吃“臘八飯”始,“過年”的氣氛日漸濃厚,各家根據經濟條件,除縫新衣、蒸酒、熬糖、殺豬、宰雞、進行物質準備之外,還要準備年畫、門神、春聯、彩燈、鞭炮,渲染節日氣氛。   臘月二十以後,互宴親朋好友,習稱“團年”。   臘月三十之夜,是辭舊迎新之 ...

張家界的民風民俗

  張家界市是多民族聚居區,主要為土家族。白族、苗族、回族等19個少數民族,共計111.84萬人,佔全市總人口155.2萬人的72.06%,其中土家族98萬人,白族10.8萬人,茵族2.96萬人。在漫長的繁衍、發展、承傳過程中,在原始險惡的生存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性格和風俗習慣。   土家族   土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