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贛州民間燈綵藝術形式“雲燈”

贛州民間燈綵藝術形式“雲燈”

  雲燈是歌舞相結合的民間燈綵藝術形式,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嘉慶年。

  雲燈的起源與田村的東河戲有著緊密的聯絡。當時東河戲“凝秀班”每到春節,為了恭賀新年,便由演員手拿寫有“恭喜發財”、“四季平安”等字跡的牌子,化裝成八仙到各家去拜年,深得村民的喜愛。同時祠堂每年春節都要邀請戲班演出,而按照田村的民間習俗,戲班沒有燈綵是不能進祠堂演出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凝秀班”老藝人便利用東河戲傳統劇目《白蛇傳》中“水漫金山”一折的水族舞表演形式,結合田村燈綵的特點,將水族舞的“水旗”改為“雲牌”,並經過老藝人的精心加工編排,改編創作了富有民間地方色彩的《雲燈》舞,後在田村一帶的東河班社中廣為傳學,逐漸成為東河班社的“班燈”。

  雲燈之所以繁榮,這和雲燈的風格特點有著密切關係,一是雲燈的雲牌組合造型。雲牌是雲燈的主要道具,天空中各種雲彩,地上各種花鳥蟲魚形象以及各種文學圖案,都由雲牌的造型來完成。舞蹈造型有“跳雲”、“點鬥”、“團雲”、“洗雲”“結雲”及“擺字”等,歌詞的內容也用雲牌來表達,即雲牌擺字,大多為吉慶、祝願之語,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人壽年豐”、“九州昇平”“人財興旺”。二是雲燈舞的演出特點。初為六至八人,後逐漸發展到12-24人以上的大型舞隊,原只舞不唱,發展到配以東河崑腔詞曲,到清朝末年,還在雲燈舞隊之前加上兩盞方形燈籠,雲燈通常是隨東河戲班到各處演出,每年正月為演出期,雲燈進村前,先由兩盞方形燈籠引路,燈籠後隨“鼓架”(兩人抬鼓架,司鼓者站於架內),其餘樂隊隨後,樂隊後為燈舞,最後是一付“鸞架”(即皇涼傘),雲燈進村前先敲鑼打鼓,主人鳴放鞭炮以示迎接。三是雲燈的音樂特點。以古老的戲曲音樂(崑腔)與民間地方音樂(吹、打曲牌)的緊密結合,溶為一體,並配以“輕而緩、細而密”的舞蹈動作。另外,雲燈的道具、服裝都繪製成“雲鉤”圖案,所有服裝、頭飾的裝扮都為傳統的古裝戲曲形式。

  雲燈開始是隨著東河戲的發展而發展,據1926年,贛州梨園工會登記有60多個雲燈班社,這一時期是雲燈發展的黃金時期。但到清末民初,東河戲因循守舊,漸漸衰落淘汰,於民國二年自然消散。

哈薩克族人民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阿肯彈唱會,遠近的人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場獻藝,聽眾們喝彩助威,經常是通宵達旦一連數日地盡興。

  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對唱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具有賽歌的性質,把雄辨和唱詩結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氣息,又生動活潑。他們所唱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頌歌、哀怨歌、情歌、習俗歌、詼諧歌五大類。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草原上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每逢節日喜慶、婚嫁禮儀都要舉行隆重的阿肯彈唱,隨著旅遊業的興起,阿肯彈唱作為一種民俗風情旅遊將成為主要內容之一。

民間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秧歌的起源

  秧歌是中國廣泛流行的一種現代民間舞蹈。而且也是現在大媽們都很喜歡的舞,不過越來越發現,有很多的年輕人也加入了這個隊伍。不僅僅是喜歡,更多的是平時缺少運動的人也可以動動身子,對自己的身體也是很有幫助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民族文化中秧歌的起源是怎麼來吧。

  歷史起源:

  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中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穀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於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於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於漢,創於明,興於大嵩衛城(今鳳城)。

  乾隆三十五年海陽柳樹莊人陳英弼編寫的秧歌劇《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序中所述:“餘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見,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陽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借鑑蜀歌了。另外,海陽秧歌中“樂大夫”俗有“螳螂門”、“八卦門”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動作汲取了不同拳術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特點:

  海陽大秧歌表演內容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後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鬥”、“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

  六大特點:一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一。五是走陣多變,佈陣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


文化部評審"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年底將授牌

  9月5日,2011—2014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標誌著這項工作進入了正式評審階段。在其後4天的時間裡,評審專家組成員將對全國573個提出申報的縣(市、區)、鄉鎮(街道)進行材料評審,並將在9月中旬分赴各地進行實地抽查。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1987年文化部為推動民間 ...

沔渡鎮被命名為“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炎陵縣三人龍資料圖片8月21日,從湖省文化廳傳來訊息,炎陵縣沔渡鎮(三人龍)透過"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評選工作,被命名為2011-2014年"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次申報評選工作歷時2個月,共有29個民間藝術之鄉參加省裡評選,其內容涵蓋了表演藝術、造型藝術、民 ...

甘肅隴南文縣石雞壩村民間琵琶藝術

  甘肅隴南文縣石雞壩村民間琵琶藝術。記者近日赴甘肅隴南市採訪,在文縣石雞壩鄉石雞壩村村民付若梅的院子裡見到,一支由16人組成的琵琶彈唱隊表演著傳統曲目《王祥臥冰》。表演者身著大紅的刺繡表演服,分為兩列,前列撥彈琵琶演奏曲調,後者手持筷子擊打節奏,唱詞則由表演者一起演唱,前後配合默契,曲調婉轉悠長。   付若 ...

龍塘民間雕刻藝術

  龍塘鎮的民間雕刻藝術,起源於陶瓷業的泥塑,延伸到石雕、木雕。據傳龍塘陶瓷泥塑早在900年前的宋代已開始出現,從元代開始就有石雕、木雕。龍塘陶瓷再次興盛於解放後。   1958年國營龍塘陶瓷廠成立,1959年11名龍塘工匠石雕赴京參加了人民大會堂等大型建築的建設。1995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龍塘“民間雕刻藝術 ...

上猶大型民間燈綵“九獅拜象”

  贛南是我國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有著眾多優秀客家傳統文化。發源於上猶、贛南獨有的大型民間燈綵"九獅拜象"就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優秀客家文化遺產。   據說:"九獅拜象"起源於明末清初,是在廣東、福建等地引入的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燈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原多為 ...

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 — 福建

  松溪縣地處福建北部邊陲,因河兩岸長滿青松而得名。該縣東西部與浙江省的龍泉市、慶元縣交界。全縣總面積為1043平方公里,設有六鄉三鎮,人口15萬。屬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農作物以稻穀為主,是本省商品糧基地縣之一,縣內盛產茶葉、毛竹、靈芝、菸草、食用菌、青梅,有"靈芝城"稱號 ...

上猶大型民間燈綵

  贛南是我國重要的客家人聚居地,有著眾多優秀客家傳統文化。發源於上猶、贛南獨有的大型民間燈綵"九獅拜象"就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優秀客家文化遺產。   據說:"九獅拜象"起源於明末清初,是在廣東、福建等地引入的龍燈、獅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型燈綵,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原多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