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趣味橫生的東鄉族婚俗

趣味橫生的東鄉族婚俗

  結婚鬧洞房是一種特殊的習俗,從古代就流傳下來,作為一個慶祝新婚眷侶新婚燕爾的行為。在不同的地方,鬧洞房的習俗也不盡相同。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習俗,那麼,你想知道東鄉族有什麼有趣的習俗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東鄉族文化吧!

  結婚“砸枕頭” 砸得越狠越痛越好

  在東鄉族,有一種“砸枕頭”的婚禮習俗。這種活動,多半是在新婚之夜舉行。屆時,前來賀喜的鄉親、好友們,都要翻看女方的嫁妝。尤以枕頭上繡花的色彩、圖案,來作為評價姑娘心靈手巧的標準。當新娘進入洞房後,小夥子們會拿起陪嫁的枕頭,朝坐在炕上的新娘,亂砸一頓。砸得越狠、越痛、越好。而炕旁護新娘的姑娘們和小夥子們,此時也會用枕頭互相戲鬧,直至深夜盡興為止。這樣用枕頭戲鬧的婚禮習俗,是東鄉族男女老幼,對新娘表示熱情歡迎的一種方式。

  新郎偷廚 困難重重突出重圍

  東鄉族結婚還會有新郎“偷廚”的習俗。在娶親的這天,新郎和迎親的隊伍到了女方家之後,女方要設宴款待。婚宴結束,新郎要將家中準備好的木梳送到新娘的閨房中,要向幫助新娘梳妝打扮的女眷道謝。

  接著新郎和伴郎便溜進女方家的廚房,一方面客客氣氣向廚師和燒火的姑娘們道謝,二是找準機會從廚房中“偷”走一件廚房用具。但是姑娘們都是知道新郎的真正來意的,想從她們眼皮子底下“偷”走用具談何容易。

  一般姑娘是不會放過這一戲弄新郎的機會的,她們會捉住新郎,將他臉上抹得黑黑的,就在這混亂中,新郎迅速“偷”走一樣東西,藏在身上,再衝出重圍,在姑娘們的嬉笑中,狼狽逃竄。

  戲公伯 示眾嬉戲如此折騰

  某些地方的東鄉族,婚禮上還有戲公伯的活動。當新娘進入洞房之後,送親隊伍中的來賓便開始戲公伯了。公伯指新郎的父親和舅伯等長輩,他們臉上被塗上鍋煙灰,頭上戴著高高的紙帽,耳朵上掛著一串紅辣椒,身上反穿羊皮襖,手腳還用鐵鏈假裝綁上,被人按坐在一個翻倒的桌子裡,抬著示眾嬉戲。

  有的地方還要將打扮的象小丑一般的公伯,倒騎在毛驢或牛背上。如此折騰,公伯們都不會生氣,有的還故意做出怪樣和高難度動作,因為在東鄉人眼裡,這樣做是男家對新娘子到來的最真誠的歡迎。

趣味橫生的普米族婚禮習俗

  古時候,男女結婚一般都是透過媒婆去女方家提親,下聘禮。男女到成親那晚洞房是第一次見面,之前都是聽媒婆描述。婚姻是美好的、莊嚴的,但自古婚姻也有趣味橫生的習俗,比如說鬧洞房。那麼,普米族文化中的婚禮習俗有哪些?一起來看下。

  普米族長期保留著獨具特色的婚姻習俗。過去,普米族的婚姻主要由家長包辦,實行姑舅姨表優先婚。普米族的家庭婚姻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青年男女大多實行了自由婚姻。

  青年男女的相識和戀愛主要透過祭奠山神、龍潭、喜慶節日的盛會以及日常的勞動生產等活動來進行。姑娘和小夥子利用這些機會,互相物色物件,互相找理由和藉口接近,談情說愛。如果是男女雙方互相看中,就會雙方相約到偏靜的地方,或幽谷、或森林、或湖邊等,相互對唱情歌。

  男女雙方互訂終身後,直至舉行婚禮前,不再單獨約會,婚禮過後,新娘也回孃家生活,不住夫家。此後,夫妻間只能秘密往來,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後才能到丈夫家居住。

  婚禮主持人用一根纏著彩色布條的棍子蘸上酥油,分別在鍋莊、神臺、大門以及新郎新娘的頭上點指,祝福新郎新娘的頭上點指,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吉祥。接著要舉行敬鍋莊儀式,最後是新郎新娘拜天拜地拜神仙,儀式即告結束。緊接著,男方家在木楞房中、院壩內大開喜筵,盛情款待全體賓客。

  美味佳餚中,普米族特有的琵琶肉和香甜的酥裡瑪酒是必不可少的。酒宴開始前,全體賓客要齊唱(做客歌),然後才正式就餐。酒足飯飽之後,人們齊聚在院壩裡、房子房,載歌載舞地慶賀婚禮,往往通宵達旦。

  從新娘家接了新娘後,新娘不能當天接進男方家,要在村邊的一個僻靜的地方(男方事先搭好木棚,準備好留宿時所用全部食品及用具)留宿一夜。但如新娘、新郎是同村人,或相隔很遠,可在太陽落山之前把新娘接到男方家,不留宿野外。

別有趣味的毛南族婚俗

  毛南族的婚俗很特別,他們盛行早婚甚至未出生就由雙方父母定親,一般在六七歲就由父母合命,如不相剋,便透過媒人到男女雙方說定婚禮、陪嫁數目。此外,還有送棉花條、搶帽等婚禮習俗。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毛南族的婚俗,就隨小編來看看毛南族文化吧。

  送棉花條

  訂婚後,待男女雙方的年齡到二十歲左右便可擇日結婚。結婚時要請法師作“招魂”等法事,還要請子女雙全的人來殺豬。殺豬時,看豬血流出的情況預言子孫後代的吉昌,如血鮮紅,迸射遠,則子孫興旺。婚後新娘不落夫家,並於結婚當天就回孃家住,以後按照在結婚時選擇的吉月回男家去一次,由一兩位青年婦女陪送,男方要給新娘半後棉花條,意思是子孫連綿,再以後祗在農忙時回夫家,直到懷孕生子後,才到男家定居。

  毛南族婚俗上的特點有:如逢節日喜慶或農閒晚上,男女青年喜歡對唱山歌;舅權比較突出——姑家嫁女,要給舅舅送禮;結婚的禮儀比較複雜,帶有傳統色彩等。受附近壯族、漢族婚俗的影響,同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已較為普遍。

  毛南族青年自由自在的戀愛生活,從戀愛到結婚,其中不乏獨特的民族特色。

  搶帽

  自由戀愛毛南族向來有對歌自由戀愛的風俗。在對歌之前,人們常常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毛南人稱為“搶帽”。

  “搶帽”是後生哥和姑娘們的事。在趕圩、吃喜酒或民間集會活動時,當小夥子看中了哪一個姑娘,便千方百計尋找機會搶走對方的花竹帽(也有的搶走對方的手帕)。姑娘的花竹帽被搶走後,她回過頭來瞄了小夥子一眼,如果自己覺得人材不中意,便向對方表露出一種不滿的情緒,立即把帽子搶回來。倘若這次搶不回來,以後也要尋找機會搶回來,或託人把原物索回來。遇到這種情況,小夥子知道和對方交不成朋友了。

  反之,要是女方覺得小夥子人材中意,她便默默地應許,樂意讓小夥子把花竹帽拿走,當即或往後一些日子,自己也向對方索取一件禮物,作為紀念。還有一些求偶心切的姑娘,她們在趕圩或去做“娘伴”時,常常故意將荷包裡的手帕露出來,或夾在顯眼的腑窩下,方便有心的小夥子搶走。“搶帽”中意了,兩者算是交上朋友。但是,“搶帽”僅僅是朋友之交,僅僅是戀愛的前奏曲。

  媒人牽線

  別有風趣的婚禮毛南人戀愛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牽線搭橋。

  毛南人的婚禮,既繁雜,又別緻,是別有一番情趣的媒人牽線搭橋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男方父母先看中女方,託媒人求婚。

  二種是雙方互相不認識,全靠媒人搭橋,然後算命先生算,看雙方的八字。雙方八字若是相尅相沖,就不能結為夫妻,要給女方退回八字,另圖他計。是相生相和,媒人便約定雙方在某日子到某一地點相親。相親主要是互相看看對方的身材相貌是否中意。相親後,媒人的手裡放一些零碎錢,毛南話叫“送墊”。如不同意,就不給或少給。媒人收了“墊錢”,過一段時間便分別到男方和女方家,告訴對方已經同意了。這時,各家都請媒人吃一餐酒肉表示感謝。

  這個程式毛南話叫“焊墊”,即“合婚”的意思。“焊墊”的當晚,媒人與主家商定聘禮錢,毛南人稱為“講牛”。以銅錢為聘金的叫“黑牛”,以白銀為聘金的叫“白牛”。如今用人民幣,只稱“講牛”,不分什麼“黑牛”、“白牛”了。商定後,男方選擇一個日子,報知女方,然後由新郎的妹妹或姐姐跟媒人去,把“牛錢”送給女方(即送聘金),這就是訂婚錢。有的一次送齊,有的先送一半,到婚期再一送半。一般“牛錢”的禮品是兩籃年糕、一隻閹雞、一掛豬膀蹄、一壺酒、三顆檳榔、一包鹽、一把菸葉(或一條捲菸)、四捆麵條,還有紅糯飯和餈粑。女方給男方回贈一條布。

  送“牛錢”後,男方接著請“先生”選擇吉日迎新。如果吉日臨近,雙方籌辦不及,便暫不辦婚事,先在吉日裡接新娘“踩門”。“踩門”花費不大,由媒人代替新郎提一籃紅糯飯、豬肉、酒等簡單禮品到新良家,當天便由一位“娘伴”陪著新娘跟媒人一起到新郎家。新郎家只辦兩、三桌酒請親近的房族來吃。家公和吃“踩門”酒的叔伯都要給娘送一些錢,叫做“哄媳婦錢”;婆家給新娘和娘伴各送一條布。

  “踩門”後,婦方就算是男方家裡一員,村上人便可稱她為某某媳婦了。“踩門”後的第二天,新朗讀便和娘伴一起回孃家去。過一段時間,待男方籌備齊全了,再大辦酒席請客舉行婚禮。如果籌備婚事可以趕得及,便在所選吉日府行迎親,但至少要提前三個月告訴女方,讓女方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嫁妝。


中華民族: - 東鄉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東鄉--簡 介

       東鄉族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境內大夏河以東和黃河以南的山麓地帶。其中半數以上聚居在東鄉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蘭州、定西和寧夏、新疆等地。   東鄉族因居住在甘肅省臨夏地區的東鄉而得名。舊稱“東鄉回回”、“東鄉土人”、“東鄉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他們自稱“撒爾塔”,意思是“中亞信伊斯蘭教 ...

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 ...

毛南婚俗 三個時代婚戀觀並行

  毛南族的婚姻習俗比較複雜。原始社會的血緣婚遺風、封建包辦婚姻和現代自由婚姻曾處於重疊、交叉流行的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族內婚嬗變為大量族外婚。清代中期以後,毛南族的封建地主經濟尚處於發展階段,封閉自鎖的山門微開,原始的族內婚已抵擋不住外部世界的衝擊。尤其是漢族文化的湧入,從根本上動搖了落 ...

東鄉喪葬習俗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東鄉

  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   東鄉族有自已的語言,沒有文字。大多數東鄉族人都兼通漢語,通用漢文。東鄉人有豐富的群眾娛樂活動和民間口頭文學,競技活動主要有賽 ...

普米婚俗“逮新娘”

  依據傳統的習慣,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閒的季節舉行。具體的婚禮形式各地不一。   處於雲南邊緣地區的普米族,要舉行婚禮,必須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也說“搶婚”。迎親吉日那天,男家要派一位兒女雙全的主婦,兩位伴娘和幾個精明強悍的小夥子前去迎親,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裝模作樣地將姑娘搶走。即將出嫁的新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