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毛南族婚俗+三個時代婚戀觀並行

毛南族婚俗 三個時代婚戀觀並行

  毛南族的婚姻習俗比較複雜。原始社會的血緣婚遺風、封建包辦婚姻和現代自由婚姻曾處於重疊、交叉流行的狀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族內婚嬗變為大量族外婚。清代中期以後,毛南族的封建地主經濟尚處於發展階段,封閉自鎖的山門微開,原始的族內婚已抵擋不住外部世界的衝擊。尤其是漢族文化的湧入,從根本上動搖了落後的婚姻觀念。同姓、同“輕”(宗支)不婚升級為五服之內不婚,但少數人仍流行“姑表婚”和“兄終弟及”之類習慣。周邊村莊居民與毗鄰的壯族接觸、聯姻漸多,但同苗、瑤、漢族通婚仍為稀罕事。20世紀30年代起,外出求學、謀職的人日商增加,他們同漢、壯等兄弟民族的男女結婚者隨之增多。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外學習、工作的青壯年大都就地成親,於是通婚的界限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聯姻方式。毛南人擇偶的途徑和方式有三種:一、以歌為媒。每當行歌坐夜,春節歌圩,喜慶節日和勞動時候,青年們都喜受唱歌,歌者縱情表達彼此愛慕之情,選擇心上人。普遍是男子主動“搶走”目標的巾帽,作為招引對方追逐、接近自己的辦法。如果女方有意,遂相約而去。若女子不悅,便動真格追回失物,抑或囑託姐妹同伴討回巾帽,表示謝絕求愛。二、媒介撮合。毛南人居住比較分散,社會文化活動不多,故需依仗第三者穿針引線,撮合成婚。尤其是族外婚往往如此。三、父母包辦。特別是封建宗法制統治下,青少年的婚事多由父母操縱包辦。但仍保留一種慣例:凡雙方原來不相識的,在確定婚姻關係之前,由雙方父母與媒人安排,允許他們表示自己的意向,其儀式俗稱“落典”。

別有趣味的毛南族婚俗

  毛南族的婚俗很特別,他們盛行早婚甚至未出生就由雙方父母定親,一般在六七歲就由父母合命,如不相剋,便透過媒人到男女雙方說定婚禮、陪嫁數目。此外,還有送棉花條、搶帽等婚禮習俗。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毛南族的婚俗,就隨小編來看看毛南族文化吧。

  送棉花條

  訂婚後,待男女雙方的年齡到二十歲左右便可擇日結婚。結婚時要請法師作“招魂”等法事,還要請子女雙全的人來殺豬。殺豬時,看豬血流出的情況預言子孫後代的吉昌,如血鮮紅,迸射遠,則子孫興旺。婚後新娘不落夫家,並於結婚當天就回孃家住,以後按照在結婚時選擇的吉月回男家去一次,由一兩位青年婦女陪送,男方要給新娘半後棉花條,意思是子孫連綿,再以後祗在農忙時回夫家,直到懷孕生子後,才到男家定居。

  毛南族婚俗上的特點有:如逢節日喜慶或農閒晚上,男女青年喜歡對唱山歌;舅權比較突出——姑家嫁女,要給舅舅送禮;結婚的禮儀比較複雜,帶有傳統色彩等。受附近壯族、漢族婚俗的影響,同其他民族通婚的現象已較為普遍。

  毛南族青年自由自在的戀愛生活,從戀愛到結婚,其中不乏獨特的民族特色。

  搶帽

  自由戀愛毛南族向來有對歌自由戀愛的風俗。在對歌之前,人們常常看到一種有趣的現象,毛南人稱為“搶帽”。

  “搶帽”是後生哥和姑娘們的事。在趕圩、吃喜酒或民間集會活動時,當小夥子看中了哪一個姑娘,便千方百計尋找機會搶走對方的花竹帽(也有的搶走對方的手帕)。姑娘的花竹帽被搶走後,她回過頭來瞄了小夥子一眼,如果自己覺得人材不中意,便向對方表露出一種不滿的情緒,立即把帽子搶回來。倘若這次搶不回來,以後也要尋找機會搶回來,或託人把原物索回來。遇到這種情況,小夥子知道和對方交不成朋友了。

  反之,要是女方覺得小夥子人材中意,她便默默地應許,樂意讓小夥子把花竹帽拿走,當即或往後一些日子,自己也向對方索取一件禮物,作為紀念。還有一些求偶心切的姑娘,她們在趕圩或去做“娘伴”時,常常故意將荷包裡的手帕露出來,或夾在顯眼的腑窩下,方便有心的小夥子搶走。“搶帽”中意了,兩者算是交上朋友。但是,“搶帽”僅僅是朋友之交,僅僅是戀愛的前奏曲。

  媒人牽線

  別有風趣的婚禮毛南人戀愛自由,但婚姻不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牽線搭橋。

  毛南人的婚禮,既繁雜,又別緻,是別有一番情趣的媒人牽線搭橋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男方父母先看中女方,託媒人求婚。

  二種是雙方互相不認識,全靠媒人搭橋,然後算命先生算,看雙方的八字。雙方八字若是相尅相沖,就不能結為夫妻,要給女方退回八字,另圖他計。是相生相和,媒人便約定雙方在某日子到某一地點相親。相親主要是互相看看對方的身材相貌是否中意。相親後,媒人的手裡放一些零碎錢,毛南話叫“送墊”。如不同意,就不給或少給。媒人收了“墊錢”,過一段時間便分別到男方和女方家,告訴對方已經同意了。這時,各家都請媒人吃一餐酒肉表示感謝。

  這個程式毛南話叫“焊墊”,即“合婚”的意思。“焊墊”的當晚,媒人與主家商定聘禮錢,毛南人稱為“講牛”。以銅錢為聘金的叫“黑牛”,以白銀為聘金的叫“白牛”。如今用人民幣,只稱“講牛”,不分什麼“黑牛”、“白牛”了。商定後,男方選擇一個日子,報知女方,然後由新郎的妹妹或姐姐跟媒人去,把“牛錢”送給女方(即送聘金),這就是訂婚錢。有的一次送齊,有的先送一半,到婚期再一送半。一般“牛錢”的禮品是兩籃年糕、一隻閹雞、一掛豬膀蹄、一壺酒、三顆檳榔、一包鹽、一把菸葉(或一條捲菸)、四捆麵條,還有紅糯飯和餈粑。女方給男方回贈一條布。

  送“牛錢”後,男方接著請“先生”選擇吉日迎新。如果吉日臨近,雙方籌辦不及,便暫不辦婚事,先在吉日裡接新娘“踩門”。“踩門”花費不大,由媒人代替新郎提一籃紅糯飯、豬肉、酒等簡單禮品到新良家,當天便由一位“娘伴”陪著新娘跟媒人一起到新郎家。新郎家只辦兩、三桌酒請親近的房族來吃。家公和吃“踩門”酒的叔伯都要給娘送一些錢,叫做“哄媳婦錢”;婆家給新娘和娘伴各送一條布。

  “踩門”後,婦方就算是男方家裡一員,村上人便可稱她為某某媳婦了。“踩門”後的第二天,新朗讀便和娘伴一起回孃家去。過一段時間,待男方籌備齊全了,再大辦酒席請客舉行婚禮。如果籌備婚事可以趕得及,便在所選吉日府行迎親,但至少要提前三個月告訴女方,讓女方有充分的時間準備嫁妝。

毛南族四大節日

  毛南族流行的節日除分龍節特別外,其餘與漢、壯族的基本相同。其中,以春節、分龍節內容最賦特點。現簡介如下:

  (一)春節

  從除夕至元宵,節日活動有訪友走親戚,趕歌圩,舞獅看彩調,民間體育競賽等,蘊含豐富的飲食文化、體育文化、宗教文化和文學藝術。其中富有特色的幾項是:

  百鳥祭祖。所謂百鳥,是以昌蒲葉編成形似鷓鴣、鷺等各類飛禽,然後灌入用鹽和佐料調製的香糯、飯豆、芝麻和肉丁。煮熟了掛在一根甘蔗上,再懸吊於堂屋的“天地君親師位”神臺下,點香祭祖,名叫“槽鳥”,從除夕供至元宵。

  招魂。除夕下午,有小孩的人家將烹飪的整雞、肉、紅蛋、粽子等食品放在托盤內,端到村屯保護神李廣神龕前,點香燒紙放炮,給它灌酒祈護佑,俗謂替小孩“要魂”。

  討吉祥。正月初一子時,姑娘爭挑“旺水”;兒童讀書學藝乞靈巧;老人於房屋四周撒草木灰防蟻蟲,貼紅紙於大門、牛欄討吉利,敲打屋柱用具保安寧,插門標迎祖先。

  晨讀。大年初一凌晨,毛南人習慣叫小孩誦讀詩文,以祈聰明伶俐,養成好習慣。據說,早年,有位不識字的農民請人寫對聯被嘲弄挖苦,故下決心教兒成才。此事傳開,成為佳話,家家效法。

  放鳥飛。元宵當天,姑娘與小夥子們從神臺前取下“飛禽”粽,抬到屋外有樹地方作象徵性地拋起來,讓“鳥”回林,然後收回重煮,閤家分享。此俗旨在祈求一年稻香果甜,豬肥牛壯,家業興旺。

    (二)清明節

  毛南人清明掃墓有三種方式:各戶自祭祖墳;房族兄弟一道為老祖宗掃墓;氏族聯宗祭祖。掃墓時有在墳地聚餐習俗,食品花樣頗多,除常用的豬牛雞鴨肉外,另備乳豬在墳地屠殺,用鮮血淋墳生祭,用“馬蹄香”作菜,喜愛用洗淨的包生菜葉裹熟酸菜、肉粒而吃,別有風味。

  (三)端午節

  毛南人五月端午為“藥王曬藥日”,故當日家家戶戶都上山採集中草藥材備用或加工出售,在門窗懸掛艾葉、菖蒲等以除毒去邪。同時,用幹柚皮、桔子皮、蒼朮、白芷、菸葉等混合燃燒,對室內煙熏火燎,“淨化”空氣。晚上,則用菖蒲、艾葉、大力王、茅根、苦藤、柚葉、黃皮果葉、枇杷葉、路邊青、田基黃、葫蘆茶等煮成一大鍋,用來沐浴浴治病防病。吃涼粽藥粑。此粽作法:用稻草灰浸水,濾去渣,取鹹水泡糯米,並摻入少量硼砂,然後用竹葉包裹成粽,呈三角、四角扁平狀,煮熟晾乾,即可食用,也可保留長時間。食時剝掉竹葉,盛於碗內,再以蜜糖(或黃糖煮稀)作佐料,拌勻而吃,爽口香甜。藥粑及將糯米浸水混薑片、大敗葉磨成漿,吊幹,用竹葉裹住蒸熟食之。或將糯米泡在藥水內,取出做成藥粽子。毛南人在端午節還有包小無餡涼粽分送親友鄰居的習尚。

  (四)分龍節

  毛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來由與古吳越傳說、族人的氣象經驗和宗教觀念有關。據稱,每夏至“龍各有分域,雨賜往往隔一轍而異”。故此後第一個辰日屬分龍日。為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約定當日為分龍節,在它之前二天舉行鄉村集體廟祭,該日家祭。屆時,因本地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遂以鐵嶺為界,前段稱“上團”,後段稱“下團”。“上團”先於“下團”五天取亥日過節,以便族人來往,增添節日氣氛。活動的內容方式相同。親友往來,年輕後生和姑娘們穿起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村子到山坳口和陰涼地方對歌,進行娛樂活動。


中華民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佈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是嶺西的土著民族。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今稱。   毛南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現通用漢文。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唱歌是毛南族 ...

--簡 介

    毛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縣,其餘散居在南丹、河池、都安等地。毛南族地區緊靠雲貴高原東麓,溶岩遍佈,青山連綿。中部是茅南山,東北部是九萬大山,西北部是鳳凰山,西南部是大石山區,林木蒼翠,屬亞熱帶氣候,適合於農耕畜牧。   毛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幾乎所有毛南族人 ...

猴鼓舞進學堂

     猴鼓舞是中國2008年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貴州省卡蒲鄉從2002年起便開始在小學中設定猴鼓舞課程,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   卡蒲鄉毛南族的猴鼓舞來自一個感人的傳說--一個小男孩山上採果子時和家人走散,無奈之下,他只能和山中的猴子生活在了一起。十多年後,他的母親因為過度思念他而去世, ...

的喪葬習俗

  喪禮:是指正常死亡的,其陰魂成為家神的長者所舉行的祭喪活動,死者越是高壽,喪禮就越隆重。毛南人認為,是正常死亡的,其陰魂就成為家仙,名字可列在祖宗靈位上。正常喪禮的過程如下:   (一)買沐浴水。毛南人一斷氣就放地炮三響,接著孝男孝女兒媳嚎啕大哭。   (二)報喪。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叫“報素喪”,第二次叫 ...

的節日

  毛南族的節日   毛南族流行的節日除分龍節特別外,其餘與漢、壯族的基本相同。其中,以春節、分龍節內容最賦特點。現簡介如下:   (一)春節   從除夕至元宵,節日活動有訪友走親戚,趕歌圩,舞獅看彩調,民間體育競賽等,蘊含豐富的飲食文化、體育文化、宗教文化和文學藝術。其中富有特色的幾項是:   百鳥祭 ...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佈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是嶺西的土著民族。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今稱。   毛南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現通用漢文。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唱歌是毛南族 ...

花竹帽 的定情物

  毛南語“頂卡花”的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漢譯是“花竹帽”。“頂卡花”是毛南族著名的傳統編織工藝品。   毛南族人編織“頂卡花”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並流傳著一個優美的愛情故事,從而小夥子送一頂花竹帽給姑娘作愛情的信物,已成為毛南族的傳統習慣。   “頂卡花”直經約有2尺,帽上面呈錐狀,頂部交織著8至10片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