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送別李叔同全詩

送別李叔同全詩

  1、《送別》 弘一法師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2、《送別》以短短的一首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衝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送別李叔同是在什麼時候寫的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4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別》這首歌的歌詞是李叔同在上海,送別摯友許幻園所作,在經歷了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後,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赴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在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送別李叔同

  內容: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1915年,在杭州第一師範任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一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採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


送別全詩

  1、原文:《送別》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2、《送別》賞析:這首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歌詞通篇用白描手法,緊扣主 ...

送別會怎樣的打動你

  《送別》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是文字重複而意蘊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瀰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 ...

送別歌是大約哪年寫的

  1、李叔同填詞的《送別》大約作於1908年。   2、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 ...

送別詳細賞析和講解

  這首歌詞清新淡雅,情真意摯,“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週而復始,與迴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曲調婉轉流利,幽揚入妙。他的作品充滿了哲人的智慧、憂思和悲憫,充滿了對生命的思索。歌詞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是用來寫景的;第二段裡時空的交錯,以現在時“今宵別夢寒”來總括全篇。 ...

送別意思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祖籍浙江平湖),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 ...

簡介的生平

  1、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2、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 ...

作品有哪些

  1、李叔同代表作品:《三寶歌》、《南京大學校歌》、《送別歌》。   2、李叔同的詩詞在近代中國文學史上同樣佔有一席之地。他年輕時,即以才華橫溢引起文壇矚目。客居上海時,他將以往所作詩詞手錄為《詩鐘彙編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傳閱,後又結集《李廬詩鐘》。出家前夕,他將清光緒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