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逮新娘和鎖媒人——普米族婚俗

逮新娘和鎖媒人——普米族婚俗

  雲南邊緣地區的普米族,姑娘出嫁時,必須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迎親那天,男方要派媒人、兩位伴娘和幾個精明強悍的小夥子前去迎親,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裝模裝樣地將姑娘搶走。即將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間勞動,迎親的人來後,由一位小夥子找到姑娘,對她大聲說:“你已是xx家的人了,xx家請你去吃茶,跟我們去一趟吧!”說完上前迅速“逮”住假裝要逃跑的姑娘。這時埋伏在新娘周圍的幾個美麗健壯的姑娘便一擁而上,對“逮捕”新娘的“兇手”拳打腳踢,甚至撕壞或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隨後,大家一起簇擁著新娘回到女家舉行出嫁禮,唱歌喝酒,為她送行。

  當新娘的兄弟將新娘從閨房中背出來,隨新郎的接親隊伍上路之後,媒人不僅不能隨隊伍離開女家,反而要被女家扣留下來,送到一間屋裡鎖起來,同時被被“關押”的還有女方的一位歌手。在“監牢”中,兩人要比賽唱歌,決定勝負。屋外則由兩個姑娘手拿鑰匙守門。主客雙方對歌后,一直要到媒人唱贏了,守門的姑娘才會開鎖放人,媒人就會去追送親的隊伍。媒人鑰匙唱不贏,就得去向女方父母敬酒或送錢,這樣即使媒人出了“監牢”,走到村寨口,女方村寨中的各家各戶都要來敬酒,無論媒人酒量再大,最後也會爛醉如泥。如果不想喝,就得和敬酒者一一對歌,比贏了,可以不喝他手中的酒。突破這道防線,媒人就算完成任務,趕上接親隊伍。

  普米族婚禮上,還有十分奇特的吃羊睪丸的儀式。新娘到新郎家後,首先要和新郎同吃一碗“接嫁飯”,飯中有羊睪丸,取意今後能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接嫁飯由新郎送一口給新娘吃,再由新娘送一口給新郎吃,如此直到將這碗飯全部吃完。

  吃完接嫁飯,一對新人在脖子上拴上五彩線,舉行祭祀祖先活動,並將酥油抹在新娘的前額,一旦抹上酥油,新娘從此就是男家的人了。

普米族婚俗“逮新娘”

  依據傳統的習慣,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閒的季節舉行。具體的婚禮形式各地不一。

  處於雲南邊緣地區的普米族,要舉行婚禮,必須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也說“搶婚”。迎親吉日那天,男家要派一位兒女雙全的主婦,兩位伴娘和幾個精明強悍的小夥子前去迎親,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裝模作樣地將姑娘搶走。即將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間勞動,迎親的人來後,由一位精明的小夥找到待嫁的姑娘,便大聲喊道:“你已是××家的人了,××家請你去吃茶,跟我們走一趟吧”說完,上前迅速“逮”著佯裝逃跑的新娘。這時,埋伏在新娘周圍的幾個美麗健壯的姑娘便不湧向前,對“逮捕”新娘的“兇手”,拳打腳踢,甚至撕壞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隨後,大家一道簇擁著新娘回到女家舉行出嫁禮,唱歌喝酒,為她送行。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中,還留存著“不落夫家”的習俗。從新婚之夜開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內不能發生性關係。婚後第三天,新娘便返孃家“回拜”,並長住於此,過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後,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幾天,又偷偷地跑回孃家。一年後,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時,新郎新娘方開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總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卻仍要設法返回孃家。當她懷孕後,孃家便通知男方舉行坐家儀式,從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舊的習俗,姑娘婚後起碼要三回三轉,甚至七回八轉。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間認為,如果一迎二娶後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這種婚俗,當地人稱之為“三回九轉婚”。在這種傳統習俗的影響下,即使女方願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規矩辦,否則,就會遭眾人恥笑。

普米族的歷史族源和由來傳說

  普米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是中國古代民族氐羌的後裔。那麼,關於普米族的歷史族源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普米族文化一起去了解關於普米族的歷史族源和由來傳說吧。

  犛牛種說

  最早從史料學的角度對“西番(普米)”進行考證的是方國瑜先生。方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認為:“自岷江上游地區偏西南而下經大渡河至金沙江地帶,古時居住著屬於羌人的許多部落,其中徙笮(犛牛夷)為西番人(今稱普米或藏族)先民。”後又在附說中提出分佈在今越嶲、冕寧、石棉和峨邊、馬邊之地的“勿鄧、兩林和董蠻、虛恨諸部為西番族”一觀點與學術界商榷。

  馬曜先生在《雲南各民族的由來和發展》中依據史料《後漢書?西羌傳》中有關“犛牛種”的記載,認為“今西昌山有犛牛山,自來是以普米(西番)族為主的分佈地區,且‘越嶲羌’又稱‘髦牛種’則‘越嶲羌’中也有一部分藏族和普米族。”

  何耀華先生在《川西南藏族史初探》一文中依據史料《太平寰宇記》“通望縣有故犛牛城”,“陽臺縣、臺登縣郡旄牛故縣地”認為早在兩漢時期,旄牛夷就已聚居在今冕寧至鹽源的廣大地區。又結合《新唐書?南蠻傳》和樊綽《雲南志》中有關東蠻的記載,認為“普米族源於秦、漢時代之犛牛羌,唐、宋時期為勿鄧、兩林、豐琶諸部眾多自稱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元、明、清時期為西番的一個主要支系。今天雲南蘭坪、麗江、維西、寧蒗等縣之普米族是宋、元時期西番眾多支系中向南流徙進入滇西北地區的那一部分發展而來的。”

  蒙默先生在談及“東蠻故地與元明清東蠻故地的西番”時引用了方國瑜先生“筰人為西番先民”的觀點,並又略作補充論證。蒙先生結合近世民族調查與清代文獻《清史稿?四川土司傳》和嘉慶《四川通志?土司志》,認為史籍所載四川西部的西番或番族其內涵是相當複雜的。分佈在今四川西部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一帶的藏族;居住在茂汶地區的羌族以及雲南麗江、蘭坪、永勝一帶的普米族其先民都是西番人。

  格勒在論述“氐羌南遷與普米族”時結合普米族的傳說和文獻記載中關於犛牛種羌南遷路線以及普米語語言分佈區域同考古發現的氐羌文化———石棺葬分佈地點進行對照,認為“普米族是祖先犛牛種羌從甘青一帶南遷時,經過橫斷山區南北流向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進入越嶲或滇西地區。”


摩梭人的區別

  普米族和摩梭人都是母系社會的代表,都保留著母系社會的遺俗。走婚,成人禮,婚嫁習俗都是這兩個民族共同擁有的。分離多年來,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和服飾。那麼普米族文化和摩梭人文化有什麼區別呢?一起來看下。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稱為“祖母屋”(“祖母”在摩梭語裡有“大”的意思,所以又譯為“家屋”),祖母屋由兩根柱支撐 ...

中華民族: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   普米族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兼營家庭手工業。現在 ...

--簡 介

   普米族共有2.9萬多人。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的蘭坪、麗江、維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和寧蒗等縣。“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佈特點。普米族自稱“普米英”、“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也稱有“博”、“巴苴”等。   普米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 ...

潑水迎親的婚慶習俗

     嫁女九族皆知   普米族青年男女結婚時,迎娶前,新郎須送給女方父母一塊布,以謝撫育女兒恩情;另送一條黃牛,作為 奶母錢 ,象徵女家兩隻腳出去,有四隻腳進來,總算不蝕本的意思。送女方兄弟長刀一把,意思是作為兄弟姐妹分別的紀念。另送耕牛及鐵鏵一套,作為新娘走後 土地牲畜傷心 的安慰。男方家長和媒人每次帶 ...

喪葬習俗

  在普米族的葬禮裡,給羊子是最隆重的一個儀式。傳說,在很早以前,一群惡狼為了報仇,拼命地追殺善良忠厚的羊子,把原先有一千三百隻羊子的大家族,傷害得只剩下三隻羊了。有一天,狼群正準備把這三隻羊也吃掉。當狼群追到一個山丫口時,正巧碰上普米族勇敢的九兄弟。九兄弟守候在山丫口,箭射刀砍,並針狼群全部殺死,唯有一隻母 ...

喊魂的習俗

  普米族相信靈魂不死,認為一個人有三魂七魄,每當人失去三魂七魄時,人就會表現得奇怪異常。時常驚駭不安,食慾減退,精神不振,噩夢不斷,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每當有這種種情形出現,普米族人就要找懂法術的道士拆字算命,也就是看八字,然後在道士推算出的吉日擇時進行喊魂儀式。   普米族的喊魂從遠古一直流傳至今。據調查, ...

的生育習俗

  普米族繪畫資料(網路)   生命的誕生對於每個民族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會造就不同的生育文化。普米族是主要聚居在滇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著獨特而神秘的生育習俗。   普米族婦女孕期有許多禁忌,諸如不讓懷孕的婦女吃兔肉,否則生下來的孩子會缺唇或豁唇;不能吃生薑,也不能與男人同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