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華民族:普米族

中華民族: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

  普米族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兼營家庭手工業。現在大力發展農、副業基礎上,發展了鉛礦、鹽礦、鐵工廠等工業企業,建造了發電站。

  習俗

  普米族熱情好客,每有親友、客人來訪,必請上坐,先奉上酥油茶、炒麵、水果,主人要頻頻向客人敬酒,客人離去時,主人要送“四色禮”,即一支雞腿、一塊豬膘肉、一瓶茶葉、一瓶蘇里瑪酒,這是普米人贈給貴客最好的禮物。

  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準揹著槍進門,須拿在手裡進門;若門口立有經幡旗杆,旗色為白色或紅色,杆頂插把尖刀,表示家裡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內;婦女分娩時,男子不得進入產房。

  婚俗普米族人好定婚,雙方喝完定親酒之後,男方要殺豬殺雞,託媒人把豬心作為禮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殺豬並將兩家的豬心都切成兩半,分成兩份,一份仍由男方家帶回,表示“永結同心”,在男方迎親時還要請歌手唱歌,新娘到男家後,主人認為參加喜慶的人吃的肉越多,喝的酒越多,才算婚禮辦得周全。女方也要宴請親友兩三天,費用多由男方負擔。婚禮時十分隆重,還要對歌。

  食俗

  普米族一般習慣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麵食點心,喝酥油茶或鹽茶,中午和晚上為正餐,多以玉米為主食。常用煮、蒸、燒、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飯、烤餅、面片、麵條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種類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紅柿、辣椒、韭菜、蘿蔔、蔓菁、青菜、大蔥,此外還經常採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並用核桃、麻籽、蘇子、菜籽榨制食油。

  普米族普遍以飼養的畜禽為其肉食來源。常見的有豬、牛、羊肉,並能製作酥油、乳餅等乳製品。肉類多煮食和烤食,不習慣炒食。普米族擅長用風醃辦法把豬肉製成豬膘肉或臘肉,以琵琶肉最為馳名。

  普米族飲茶也像吃飯一樣,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會坐臥不安,甚至頭昏腦脹。普米族一天習慣喝三次,早晨一次,中午和晚上各一次,有的人臨睡時還要喝一次。日常飲茶的種類很多,有酥油茶、化油茶(放入熟豬油的茶)、鹽茶和米花茶(放入爆米花的茶)等。慣於用牛角盛酒或竹管去吸。

  經常飲用的有白酒、黃酒和有名的蘇里瑪酒(甜酒)。蘇里瑪酒多是用上好的大麥釀製而成,其味濃香醇厚,甘冽淨爽,是待客、饋贈親友的重要禮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紅燒琵琶肉、醉雞、竹葉菜炒番茄等。

  節慶

  普米族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如大過年(春節)、清明、立夏、端午節、火把節、嘗新節等節日。大過年即春節,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飯。節日期間,有互送禮物的習慣,所送的禮品多是自家作的油煎粑粑、臘肉條等食物。其他一些節日,除必備傳統風味食品如粑粑、酒、肉外,還要加上應時的食品。如清明節的涼拌冷菜;立夏的辣蒜醃肉;火把節的餌塊和水豆腐;嘗新節的新米和蕎麥粑等。

  過去普米族民間每隔三年一年舉行一次較大的小天地神靈的祭祀活動(有的在農曆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舉行。屆時每兩戶獻一頭牛,一戶獻一隻羊(以白羊為貴)。祭日當天的拂曉,先把屠宰的牛、羊頭蹄心肝供奉諸路天神之前,日出後,開始誦經,祭典有時持續三個月,現已不多見。

民族文化:普米族樂器有哪些

  在每一個民族中,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用不同的音樂形式展示出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個人美好的情感。在這其中,樂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音樂表達的重要載體。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普米族的樂器,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看看吧。

  普米族器樂可以分為彈撥樂、吹奏樂、絲絃樂和打擊樂四類。其中彈撥樂又分為四弦、小三絃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種節奏型別,與十二種對應的舞步型別相結合就形成了普米鍋莊。

  此外,笛子、蘆笙胡琴、嗩吶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進行各種其他活動中經常使用到的樂器。

  普米族音樂:

  普米人能歌善舞,民歌豐富多彩,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鄉土氣息,反映了普米人的生產、生活、歷史、倫理、思想感情和審美情趣。民歌中無論是聲樂還是器樂部分內容都可稱豐富多彩,普米族聲樂中各種曲調大多已經定型,並形成了各自的區域特色。

  在寧蒗以北各地區的音樂曲調中受到了藏族和彝族聲樂的影響,也保持了本民組的特色,蘭坪民歌的聲樂部分則既有藏族音樂的痕跡,也體現了普米民歌代代相傳的風格。

  普米族民歌,分為時政歌、風俗歌(儀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四大類。《出嫁歌》、《接親調》、《宴席歌》、《開門調》、《梳妝調》等風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送羊經歌》和《指路經歌》等喪歌,反映了普米族對死者的哀悼和對祖先的懷念。《祭山神》、《祭龍神》、《祭鍋莊》、《退口舌》等儀式歌表現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此外,還有一些民歌歌頌了普米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表達了他們對舊社會剝削階級的不滿和反抗。

民族服飾欣賞:普米族服飾圖片

  普米族是擁有古老文化且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普米族的服飾跟新疆的似乎有點相似,但還是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其實在這麼一個古老的民族生活,也是一種幸福。本期中國傳統服飾帶你欣賞普米族服飾,快來看看吧! 

   

   

  普米族長期和納西、彝、藏等民族雜居,服裝及頭飾吸收了他民族服飾特點。寧蒗、永勝地區的普米族女子喜將犛牛尾和絲線纏在長髮中編成粗大的辮子盤在頭上,再纏繞長頭帕,以包頭大為美,其身穿高領右襟衫,下著寬大百褶裙腰纏織有紅、黃、綠、蘭條紋的羊毛寬頻,有的還在背上披一張潔白的長毛羊皮。

  在裙子的中間,通常都橫繡一道紅色彩線。她們說這是祖先遷移的路線,人死了以後需沿這條路去尋找自己的歸宿,否則就回不了老家。蘭平地區未婚女子用天藍色繡花帕包頭,頭帕外垂一束紅絨線,這是未婚的標誌。已婚婦女用黑色長帕包頭。

  有的喜佩紅、白色珠飾,有的喜帶耳墜銀環。富裕人家在頸項還要掛上珊瑚、瑪瑙和料珠,胸前佩帶“三須”、“五須”的銀鏈,手戴鐲圈和寶石戒指等。女子能用構造簡單的腰機和水平織機織出圖案精美的土布。

  受藏族服飾影響,男子穿大襟立領上衣,外套皮袍,繫腰帶,下著長褲、皮靴。天熱時將皮袍褪至腰間,兩袖系在身前。頭戴前沿高豎的皮帽,腰挎一把長刀。傳統普米族男裝為麻布短衣和寬大褲子,天寒時披羊毛坎肩,裹綁腿。


獨特民族文化走婚

  走婚是源出於母系社會的一種婚姻形態,與結婚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男女雙方當事人的生活居住模式、經濟關係、子女歸屬問題,以及他們生活於其間的家庭模式等各個方面。那麼,普米族文化中的走婚習俗有哪些特色?一起來看下。   走婚相伴隨的家庭體制為母系制大家庭。在這種家庭中,最高的家長為女性,家庭成員均為其具有血緣關係的 ...

中重要的節日大年節

  “大年”節,是普米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臘月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同,三、五天或十餘天。   節日這天,各家各戶在院內、大門外和屋頂上栽、插青松,以示四季常青,興旺發達。晚上,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吃團圓飯,夜間要留人守歲。當雄雞啼鳴時,各村寨鳴槍吹鑼螺,以示報歲。接著,各家舉行祭房頭,祈禱平安吉祥、五 ...

文化淺談的天文曆法推算

  中國自古以來就對天文曆法有著非常多的瞭解,除年月之間的關係,還有四季、氣溫、物候和人事預測等等。在普米族文化中,關於天文曆法的推算也有很豐富的知識。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關於普米族的天文曆法推算。   普米族有豐富的天文知識,亦有其獨特的歷法。遠古時代,普米族先民便密切注意天。地、日、月、星辰的執 ...

中華民族基諾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新中國誕生時,基諾族人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   基諾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習俗   基諾 ...

中華民族毛南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佈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是嶺西的土著民族。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今稱。   毛南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現通用漢文。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唱歌是毛南族 ...

中華民族德昂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佈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 ...

中華民族拉祜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