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華民族:基諾族

中華民族: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新中國誕生時,基諾族人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

  基諾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習俗

  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在民間一直保留以酒代罰之習,凡違反了村規寨法或做錯了事的人,一般要罰其10碗酒,重者要罰當事人兩頭豬、百餘斤大米和幾十斤酒,請全村老少共餐一頓。

  過去基諾族有過成年禮之俗。孩子過成年禮時,要膘牛,牛肉用芭蕉葉包好,分送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以示慶賀。

  基諾族有許多不成文的禁忌,如:煮麂子頭時須在婦女睡覺後進行,產婦不能吃用銅、鐵鍋魚的飯;祭過寨神的食物,必須在村、社長門前煮食;祭山神的食物一定要在野外煮食,不準拿進寨;在民間有食雞肉可以治病之說。嬰兒滿月,其父要閉門烤一隻小雞獨食,當天父親不準講話,認為這樣可為小兒消災免禍。

  婚俗

  男女青年結婚時,男女雙方都要殺豬請客,新娘進家後,公公要賞一隻雞腿。

  食俗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裡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平時肉類來源多依靠狩獵。每年5--9月是基諾山的雨季,此間的菜蔬幾乎全靠上山採集,經常食用的有山藥、水芹菜、竹筍、魚腥草及各種菌類。其中以竹筍最為常見。豐富的野味和山菜加上本地特有的野花椒、麻根、香茅草、酸木粉,使基諾族能在不同的季節裡烹製出許多具有熱帶山野風味的民族菜餚。

  基諾族普遍喜好飲酒,民間有不可一日無酒的說法。所飲用的酒大都是自家用大米或玉米釀製,在釀製過程中,通常要加一些鎖梅葉等植物,酒呈淺綠色,並帶有一種植物的自然香味,據說有健脾強身的功效。

  基諾山是一個著名的產茶區,馳名中外的普餌茶是當地的特產,民間多喜喝老葉茶,喝茶時一般都將老葉揉炒後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湯濃方飲。在毛俄、茄瑪等寨的部分基諾族婦女中,有食一種當地特有的膠泥的習慣,有的老年婦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適,研究表明:這種膠泥中含有少量人體必需的銅、鐵、鈣、鋅等元素。

  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條等。還有竹筒燒麂排,油煎掃把蟲。

  節慶

  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原始宗教,但對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農曆臘月間進行。過年或祭祀時,家家都要宰殺畜禽置酒備肉,以傳統的剽牛活動最為隆重。屆時由幾個小夥子持刀先砍牛腳,而後割下牛臀部一塊肉祭祀,餘下的牛肉大家分食,與此同時還要用牛瘦肉、皮、血、苦膽、蒜、辣子、酸筍、檳榔、綠葉、酒做一種名為“克勒剎”的冷盤,與3只鳥和飛鼠乾巴等組成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寨王家,並順頌讚美之詞。剽牛後各家的家長都要到長老(家族長)家祭祖過年,長老要設宴款待,按規定入席。

  祭祀活動還有燒地祭、嘗新節和吃谷魂,每次祭祀一般都要殺豬、宰狗。狩獵祭要按獵獲物的大小、兇猛程度分為三個等級,祭視的規模也根據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有獵物必須在祭祀後才能食用。

民族服飾欣賞:基諾族服飾圖片

  基諾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現如今也是大多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基諾族也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從古至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本期基諾族文化一起了解基諾族服飾。

  基諾族人數雖少,但在服飾上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飾中,往往女子服飾比男子服飾豐富,但基諾族卻恰恰相反。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基諾族男子穿寬褲和無領對襟白外衣。

  女子上著繡有各色圖案的白色背心,外罩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身背大麻布袋。基諾族崇拜太陽,日月花飾就是基諾族人民審美心理的歷史積澱,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基諾族男女皆喜歡戴大耳環,耳環眼較大。他們認為耳環眼的大小,是一個人勤勞與否的象徵,所以從小就穿耳環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擴大。如果一個人的耳環眼小,則會被人認為是膽小、懶惰。

  基諾族男子穿寬褲,無領對襟白色外衣。女子挽發高髻,頭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圖案,外著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基諾族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紋土布,富有民族特色。女子的上衣稱為“彩虹衣”,是一件漂亮別緻,鑲繡著各色條紋的對襟小褂。

  基諾族的服飾具有古樸素雅的風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用長布包頭,戴刻著花紋的竹木或銀製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鑲七色紋飾,內襯緊身衣或戴菱形刺繡胸兜。下著前面開合式的短裙,裹綁腿,頭戴披風形的尖頂帽。基諾族的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其間點綴黑紅色條。

  織布技術原始簡易,織出來的布不潤滑、無光澤,但卻結實耐用,深受基諾族的喜愛。男穿鑲邊無領對襟白色麻布衣。無紐扣,前襟和胸部綴飾紅、藍色花條。衣背綴以18釐米見方黑布作底。上繡孔明印(月亮花)圓形圖案。下穿白、藍色褲,褲長齊膝。

  女穿無領對襟短上衣,黑布鑲紅邊,並綴花邊、彩布,背部繡有太陽花圖案。胸前系三角形花布胸擋,穿紅布鑲邊的黑色前開合短裙。系綁腿,戴白厚麻布翅尖帽(有的帶有色彩條紋)。少女帽角下垂至肩,已婚婦女則捲起一角。

  基諾族的衣料是婦女們親手織的“砍刀布”,她們織布用腰機,織布的人席地而坐,經線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用雙手操縱著左右來回穿行,梭來回穿行一次後就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緊,“砍刀布”就是由此得名的。

盤點:基諾族的風俗習慣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它包括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基諾族在悠久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多彩的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風俗。飲食、語言、建築等各方面的風俗習慣是基諾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那麼,就隨小編來了解下吧。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食俗

  基諾族聚居於中國南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製作多以煮、包燒、舂為主,而且喜歡用竹筒和芭蕉葉當鍋燒飯菜。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裡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逢年過節和喜慶盛會時還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鹽巴、辣子、薑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勻,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樣才進食。

  基諾人習慣於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裡火塘邊上,用煙火燻烤成肉乾,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

  基諾族最喜歡吃的菜有酸酉奄魚。做法是將鮮魚去鱗洗淨,拌上辣子、鹽巴與熱的米飯,裝進竹筒裡,用芭蕉葉蒙在筒口,紮緊,待酉奄熟後即食,這種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飯佳餚。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喜歡的營養佳餚。農曆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用篾籮接著,一個較大的螞蟻包獲蛋七、八市斤,螞蟻蛋一般有筷子頭那樣大小,似蜂兒的樣子,營養豐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裡燒吃,或放上鹽巴、辣子舂細加水做成湯喝。

  建築

  基諾族住房一般為幹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為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於飼養豬雞牲畜,便於打掃衛生的地方。


民族文化的建築特點

  人類自古以來,從最先開始生活在洞穴裡,到現在住在各式各樣的建築中。但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裡太久的話,就會覺得具有原始味道的木屋非常的自然獨特。基諾族聚居的地方,森林密佈,所以他們的建築材料以樹木為主。現在我們就從建築上來了解基諾族文化吧。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中部,景洪以東、勵養與勵侖之間的基 ...

的傳統節日之一打鐵節

  在華夏大地上,有著許多的民族,這些民族都有著屬於自己民族的一些風俗和習慣,當然也包括節日,這些傳統的節日對於他們都有著特別的意義。那麼,你知道基諾族的打鐵節嗎?下面的基諾族文化為您帶來關於打鐵節的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打鐵節是基諾族文化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基諾族稱之為“特懋克”。打鐵節的時間大 ...

中華民族毛南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廣西環江縣上、中、下南山區,其餘分佈在廣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等地。是嶺西的土著民族。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為今稱。   毛南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幾乎所有毛南族人都兼通漢語和壯語。毛南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現通用漢文。大多信仰道教,崇拜多神。   唱歌是毛南族 ...

中華民族德昂

  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習俗   德昂族大部分信奉小乘佛教,在絕大多數的村寨裡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供奉的佛爺,並有小和尚。所有小和尚的齋飯由全寨人輪流佈施。在部分德昂族中,過去一直有見殺不吃、聞 ...

中華民族拉祜

  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拉祜”一詞是這個民族語言中的一個詞彙,“拉”為虎,“祜”為將肉烤香的意思。因此,在歷史上拉祜族被稱做“獵虎的民族”。   拉祜族有自已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由於同漢族、傣族交往密切,多能兼用漢語和傣語,過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過西方傳 ...

中華民族仫佬

  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其餘散居在羅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   仫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語支,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信奉道教,有的信佛教。   仫佬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水稻、玉米為主。耕作技術、作物種類和生產工具基 ...

中華民族普米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和寧蒗彝族自治縣,“普米”意為白人。   普米族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種藏文拼寫的文字,但流行不廣,後逐漸不用。現普米族大都使用漢文。   普米族主要從事農牧業生產,兼營家庭手工業。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