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基諾族的建築特點
民族文化:基諾族的建築特點
人類自古以來,從最先開始生活在洞穴裡,到現在住在各式各樣的建築中。但生活在鋼筋水泥的房子裡太久的話,就會覺得具有原始味道的木屋非常的自然獨特。基諾族聚居的地方,森林密佈,所以他們的建築材料以樹木為主。現在我們就從建築上來了解基諾族文化吧。
基諾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雙版納中部,景洪以東、勵養與勵侖之間的基諾山一帶。這裡原始森林密佈,雨量充沛,屬熱帶、亞熱帶氣候。直到20世紀50年代,基諾族社會還處於父系大家族向農村公社過渡階段,土地歸大家族或村社所有,分配給各個小家庭耕種。
龍帕寨的大房子居住形式,集中反映了父系大家族的特徵。基諾語“龍帕”意為“住在山石頭陡坡的人”。據1963年調查,全村都是基諾族,共67戶,221人。全寨共4個姓,分別住處在10座大房子裡。龍帕寨的大房子皆幹欄式建築,呈長方形,兩頭對開門。梁、柱為木結構,四壁用竹篾圍起,房頂用茅草排鋪蓋。室內無窗,白天光線很暗。每樑柱間均以子母扣咬緊,不用釘子。房架與茅草間用藤條繫緊纏牢。
以龍帕寨阿扯繞家長子且的大房子為例,這個房子長28米,寬16米,高7米左右,由八根柱子搭成房子的主要骨架,兩頭對開門的左側都沒有木製的七至八級樓梯。進屋穿過大門是一橫寬約2米的長方形客房。過客房就是大房子的正廳,中間有木楞鑲邊的長13.2米、寬1.14米的大房子內各戶的火塘,全是用三塊石頭鼎足立起。
每戶的火塘對著自己小家庭的臥室。大房子的右邊最末一間固定為家長住房。客房的右端專門隔有宗教房,房內四周掛著該房內成員獵獲到的動物頭架、牙齒,平時任何人不能進入。各種小戶的倉房增均蓋在大房子周圍,每一小戶有一倉房,呈方形。各小家庭平時各有煮食,只有年節或打來野獸時,才燃起大家族的總火塘,一起共食。
隨著私有制的出現和個體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個人家庭的民居開始出現。這種民居仍是幹欄式建築,從平面佈局看與傳統大房子相同,只是面積綋小,火塘數目減少。中央通道改為全家人起居、煮食的堂屋。
民族服飾欣賞:基諾族服飾圖片
基諾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現如今也是大多分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基諾族也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從古至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本期基諾族文化一起了解基諾族服飾。
基諾族人數雖少,但在服飾上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民族。在一般民族的服飾中,往往女子服飾比男子服飾豐富,但基諾族卻恰恰相反。基諾族服飾簡單古樸,他們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彩條的土布衣服。基諾族男子穿寬褲和無領對襟白外衣。
女子上著繡有各色圖案的白色背心,外罩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身背大麻布袋。基諾族崇拜太陽,日月花飾就是基諾族人民審美心理的歷史積澱,它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基諾族男女皆喜歡戴大耳環,耳環眼較大。他們認為耳環眼的大小,是一個人勤勞與否的象徵,所以從小就穿耳環眼,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擴大。如果一個人的耳環眼小,則會被人認為是膽小、懶惰。
基諾族男子穿寬褲,無領對襟白色外衣。女子挽發高髻,頭戴三角形尖帽,身背大麻布袋,在白背心上刺有各色圖案,外著無領長袖外衣,下穿黑色紅邊的合縫裙子。基諾族喜歡穿自織的帶有藍、紅、黑色紋土布,富有民族特色。女子的上衣稱為“彩虹衣”,是一件漂亮別緻,鑲繡著各色條紋的對襟小褂。
基諾族的服飾具有古樸素雅的風格。男子一般穿白色圓領無扣的對襟上衣,及膝的寬筒褲,裹綁腿,用長布包頭,戴刻著花紋的竹木或銀製的耳環。婦女穿圓領無扣短上衣,鑲七色紋飾,內襯緊身衣或戴菱形刺繡胸兜。下著前面開合式的短裙,裹綁腿,頭戴披風形的尖頂帽。基諾族的服飾原料多為棉麻混紡的土布,顏色以原色為主,其間點綴黑紅色條。
織布技術原始簡易,織出來的布不潤滑、無光澤,但卻結實耐用,深受基諾族的喜愛。男穿鑲邊無領對襟白色麻布衣。無紐扣,前襟和胸部綴飾紅、藍色花條。衣背綴以18釐米見方黑布作底。上繡孔明印(月亮花)圓形圖案。下穿白、藍色褲,褲長齊膝。
女穿無領對襟短上衣,黑布鑲紅邊,並綴花邊、彩布,背部繡有太陽花圖案。胸前系三角形花布胸擋,穿紅布鑲邊的黑色前開合短裙。系綁腿,戴白厚麻布翅尖帽(有的帶有色彩條紋)。少女帽角下垂至肩,已婚婦女則捲起一角。
基諾族的衣料是婦女們親手織的“砍刀布”,她們織布用腰機,織布的人席地而坐,經線一頭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頭拴在對面的兩根木棒上。緯線繞在竹木梭上,用雙手操縱著左右來回穿行,梭來回穿行一次後就用砍刀式的木板推緊,“砍刀布”就是由此得名的。
盤點:基諾族的風俗習慣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它包括了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基諾族在悠久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自己豐富的、多彩的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和風俗。飲食、語言、建築等各方面的風俗習慣是基諾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那麼,就隨小編來了解下吧。
語言
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由於無文字,過去多靠刻竹木記事。基諾族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
食俗
基諾族聚居於中國南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地區。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基諾族喜吃野菜、喜吃酸、辣味,製作多以煮、包燒、舂為主,而且喜歡用竹筒和芭蕉葉當鍋燒飯菜。
基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以大米為日常主食,雜以玉米、瓜豆等。基諾族食用大米很講究,要吃好米,新米,陳倉米多用來餵養家畜或做烤酒。玉米則側重於吃青。早餐通常把糯米飯用手捏成團吃,午餐多把米飯用芭蕉葉包好帶到地裡隨時加鹽和辣椒食用。晚餐除主食米飯外,還備有一些菜餚,家庭飼養的畜禽只在婚喪禮祭時才能宰殺。
逢年過節和喜慶盛會時還要吃“剁生”,即用生肉末拌上鹽巴、辣子、薑末、薄荷、韭菜等佐料,用手捏勻,直到把肉捏成白色像熟的一樣才進食。
基諾人習慣於將獵獲的松鼠肉掛在竹樓裡火塘邊上,用煙火燻烤成肉乾,使之常年不壞,食用時切片烹湯,其味鮮而不膩。
基諾族最喜歡吃的菜有酸酉奄魚。做法是將鮮魚去鱗洗淨,拌上辣子、鹽巴與熱的米飯,裝進竹筒裡,用芭蕉葉蒙在筒口,紮緊,待酉奄熟後即食,這種菜有特殊的酸味,味美可口,是佐飯佳餚。
螞蟻蛋也是基諾族喜歡的營養佳餚。農曆三、四、五月間把螞蟻包砍開,用篾籮接著,一個較大的螞蟻包獲蛋七、八市斤,螞蟻蛋一般有筷子頭那樣大小,似蜂兒的樣子,營養豐富,可以煮吃、炒吃、蒸吃、放在火塘裡燒吃,或放上鹽巴、辣子舂細加水做成湯喝。
建築
基諾族住房一般為幹欄式竹樓,茅草覆頂,多是一個小家庭住一竹樓,包括一個父系家庭的全部成員。房屋因經濟條件規模各有不同:單身漢、寡婦或較貧窮者多為一層的平房或小柱子的樓房,房屋較窄小;富裕人家多建大柱子的樓房,房屋間架較高,寬敞舒適。人住竹樓上,樓下養牲畜及堆放雜物。房屋一般建在較平坦、背風、距水源近,便於飼養豬雞牲畜,便於打掃衛生的地方。
頗具民族特色的基諾族大鼓舞文化
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舞蹈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在基諾族文化中,有一種舞蹈——大鼓舞,是基諾族人民在節慶時跳的舞蹈,頗具民族特色。那麼大鼓舞是一種怎樣的舞蹈呢?隨小編來了解下吧。
大鼓舞,基諾語稱“司土鍋”,“司土”為“大鼓”,“鍋”為“跳”,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 ...
中華民族:基諾族
基諾族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新中國誕生時,基諾族人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
基諾族有自已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族支。無本民族文字。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祖先,尊奉諸葛孔明。基諾族主要從事農業,種茶歷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
習俗
基諾 ...
民族文化:普米族樂器有哪些
在每一個民族中,都有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音樂。用不同的音樂形式展示出對生活的熱愛,表達個人美好的情感。在這其中,樂器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音樂表達的重要載體。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普米族的樂器,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普米族文化中看看吧。
普米族器樂可以分為彈撥樂、吹奏樂、絲絃樂和打擊樂四類。其中彈撥 ...
民族文化:拉祜族語言文字
據歷史考證,拉祜族先民源於甘肅和青海一帶的古羌人,最早過著遊牧生活,後經過南遷至瀾滄江,並在此定居。經過漫長的社會發展,現在的拉祜族已經是一個經濟較為發達,文化迅速發展的少數民族。那麼,你知道拉祜族用的是什麼語言和文字嗎?一起來了解一下拉祜族文化吧。
拉祜族有自己的語言。拉祜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
民族文化:毛南族有哪些樂器
我們前面介紹了毛南族民歌文化,與民歌分不開的自然是樂器了。或許你現在對毛南族的民歌文化有所瞭解,但是對毛南族的樂器並不熟悉。接下來,隨著小編從毛南族文化的角度來看,毛南族的人民平時用的哪些樂器吧!
毛南族主要樂器是象腳鼓、海螺、嗩吶。郵票中的樂器為象腳鼓。
象腳鼓有大、中、小三種。大鼓是象腳鼓中最 ...
獨特民族文化:普米族走婚
走婚是源出於母系社會的一種婚姻形態,與結婚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男女雙方當事人的生活居住模式、經濟關係、子女歸屬問題,以及他們生活於其間的家庭模式等各個方面。那麼,普米族文化中的走婚習俗有哪些特色?一起來看下。
走婚相伴隨的家庭體制為母系制大家庭。在這種家庭中,最高的家長為女性,家庭成員均為其具有血緣關係的 ...
基諾族的民族有著什麼深厚的文化內涵?
基諾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他們透過多年的文化積累和不斷改善,創造出了一個個屬於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而這些文化也都體現了基諾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幹。下面的基諾族文化為您帶來基諾族濃厚的文化內涵。
基諾山位於橫斷山脈無量山末梢的丘陵地帶,屬亞熱帶邊緣山區。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形成了優異的自然生態,是我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