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遼寧

各地春節習俗——遼寧·吉林·黑龍江

  東北的年俗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 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

  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嚐, 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

  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

  “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 (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

  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 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鬥紙牌、打麻將、打十胡。

  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樸、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 ,盡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鏽,闔街硝煙濃”。 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

  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莊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

  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

  在百十個餃子裡,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

  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滿族的春節

  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

  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瀋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瀋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杆,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吃餃子叫"揣元寶" 滿族春節擷趣

  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

遼寧滿族50位“格格”集體出嫁

  

  7月12日,50位滿族“格格”在遼寧省撫順市的一場滿族傳統婚禮中集體出嫁,撫順市上萬名市民共同見證了這50對新人喜結良緣。這50對新人多數是撫順籍的滿族人,也有在撫順工作的滿族後裔等。集體婚禮結束後,50對滿族新人回到滿清文化的發祥地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的赫圖阿拉老城拜祭先祖。

“克仗鬥石”:遼寧奇特的端午節民俗

  端午節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但遼寧省阜新和黑山地區慶祝端午節的方式卻非常特別,至今保留著“克仗鬥石”的傳統。

  “克仗鬥石”是由兩村相互擲石為戲的傳統鬥石活動,原本是村莊內部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為人們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

  端午節這天清晨,兩個村子的十二三歲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陣,並朝對方扔石頭;再過一會兒到了上午,由歲數較大的長者出面叫陣,一邊叫陣一邊繼續互扔石頭;11時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飯。等到午後兩點鐘,“克仗鬥石”正式開始,這時候,種地的也不種了,小商小販也不賣貨了,家家戶戶關上門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熱鬧,每個人都是興沖沖的。雙方互擲石子,在這一天,被石子打傷、打殘都不能報官、不索賠、不怨恨。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富榮鎮鄉王四營子村和黑山縣芳山鎮四方臺村距離很近,只有1.5公里。兩個村莊中間有個小山區連著,叫做寶鞍山。每逢端午,這兩個村莊的百姓都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度過端午節。


遼寧人民的“母親河”

  遼河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最大河流,是中國七大河流之一。發源於河北平泉縣,流經河北、內蒙古、吉林和遼寧4個省區,在遼寧盤山縣注入渤海。全長1430公里,流域面積22.9萬平方公里,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遼河全流域由兩個水系組成:一為東、西遼河,於福德店匯流後為遼河干流,經雙臺子河由盤山入海,幹流 ...

各地春節習俗—遼寧·吉林·黑龍江

  東北的年俗   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   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 ...

遼寧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自然有著各自與眾不同之處,滿族的風俗習慣也是如此,豐富而獨特,然而這其中有一些風俗不僅獨特而且頗有些古怪,“滿洲三大怪”您是否聽說過呢?   在玻璃窗廣泛出現之前,紙糊的窗戶在中國非常普遍,然而滿族人家的窗戶紙是糊在窗欞的外側,憑藉著窗欞的支撐,憑添了抵禦風雪的力量,這與漢族將窗戶紙糊在室 ...

遼寧滿族服飾——帽

  清朝男子的戴冠習俗,還是源於滿族,因為滿族沒有“二十始冠”之說,所以清朝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大致可分為禮帽、氈帽、暖帽、涼帽或便帽等。婦女秋冬時所戴的帽子叫“坤秋”,式樣與男子暖帽相同。下面向您簡要介紹幾種帽子。   坤秋帽——滿族婦女秋冬多戴(又稱“困秋帽”),式樣與男帽略同,有簷,帽頂有 ...

遼寧風俗-望兒山母親節

  望兒山是中國遼南名山,載入《中國名勝辭典》。望兒山位於古城熊嶽2公里處,在碧綠如海的蘋果園中拔地而起,孤峰陡立,高82米,海拔高106米。山頂有一藏式青磚塔,建於明末清初,遠看如一位老婦佇立山頭,日夜眺望大海,盼望遠行的兒子歸來。望兒山就以這催人淚下美麗動人的慈母盼兒歸的傳說而得名,是以母愛為主題而命名的 ...

遼寧窗戶紙糊在外

  遠古到現代,人們對某一地區風俗的印象,往往是從觀察那裡的房子——確切說是老百姓民居的樣式開始。因為民居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標誌物之一,可以反映出那裡風土民情的基本特色。“窗戶紙糊在外”就是過去人們對東北民居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玻璃窗在中國住宅中使用,大約從清光緒年間開始,直至近三四十年才在各地城鄉廣泛普 ...

獨特的遼寧婚俗

  三天回酒當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早日通行在東北遼寧地區的婚俗,新娘子拜完天地後,在要進房門的當兒,由兩個幾輩老人都健在的所謂"全科"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婦在一左一右遞來兩個盛酒的酒壺,這叫"寶貝壺",新娘子接了必須把它放在新房的窗臺上,婚後把它帶回孃家去,叫"回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