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邯鄲烤百病

邯鄲烤百病

  所謂的烤百病就是指在正月十六這一天,大家收集許多松樹、柏樹等的枝,再加上一些穿壞了的鞋(取鞋與邪的諧音),破舊的衣服,還有許多的能燒的其他東西,點著後,大家來烤,意味著把自己身上的病患烤走,這是整個正月裡最後一間隆重的事,據說要烤100堆火呢。“烤百病”時也有講究,身前身後腦袋腿腳都要烤到,讓病魔無處躲藏。有的人還會念念有詞,如“烤烤前,身體健;烤烤後,毛病走;烤烤臉,不揭短;烤烤屁(股),不生氣”。

  還有一種說法是:小時候這個日子過得很熱鬧,小夥伴們打著燈籠到處撿可以燒的柴禾,聚到寬闊的場院或是野地裡、大路邊,點起一堆堆的火。

  點燃起來,大家圍著烤火,便是“烤百病”了。“烤百病”取“用火一烤,百病不生”之意,在自家門前烤罷後,還要到鄰居家的火堆上去烤。按老人們的說法,烤到百家以上會更加靈驗。於是,人們會走了一家又一家,並取“百”的諧音,一般轉到八家之上,有時候竟能轉遍大半個村子。

  “烤百病”時也有講究,身前身後腦袋腿腳都要烤到,讓病魔無處躲藏。有的孩子太小沒起床,老人們也會把他們的衣褲拿出來烤,或者提壺水擱在火堆上,讓孩子用裡面的水洗臉,祈盼著他們無病無災,茁壯成長。

  大家盡情的圍著火堆說笑打鬧,解開衣釦讓火烤烤掩藏了一冬的身體。紅紅火火的光照紅了臉膛,照亮了眼神,照亮了心情;紅紅火火驅走了黑暗、驅走了病邪、驅走了不快!

  正月十六清早,邯鄲城鄉有烤百病的習俗。天不亮,人們便從自己家裡抱來棉柴、芝麻秸等,在村街中央點上大火,把饅頭、包子等吃食放在火裡烤上,人們在火堆周圍烤火,嘴裡念著:“烤烤手,不手疼;烤烤腿,不腿疼”。老人和孩子不能烤火,家裡人也要把他們的棉衣棉褲拿出來烤一烤,趁熱呼拿回去,讓他們穿上,為的也是除百病,吃了火堆裡烤的吃食,傳說也有去百病的作用。這些都體現了舊社會勞動人民對康樂的追求和嚮往。

  烤火同時,婦女把自己家的灶灰、垃圾等物倒在街上,這叫窮灰;男的從外面背半筐子新土倒在家中,這叫擓富土。

  太陽出來了,火烤的差不多了,青年男女便成群結夥圍著城牆、寨牆或村四周,散起步來。這叫“沿城”。人們說:“沿沿城,不腿疼”,以此祈望康泰。此風在峰峰礦區臨水等地也十分盛行。

傳統正月十六走百病的特色

  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後,謂之“走百病”。相率過橋,謂之“度厄”。據說,不過橋不得長壽。過橋者,則可保一年無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釘”則是說婦女們去各城門洞摸城門上的銅釘,謂此舉“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走百病”是透過遊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裡,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裡病邪驅散。天長日久,形成傳統習俗。至今郊縣鄉村仍保留此習俗,“走百病”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遊走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被攙扶著的病人,也有拄柺杖的老人等,鄉間的道路上、樹林間、山崗上、河水旁到處是遊走的人群,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為之振奮,透過野外遊覽,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

  古都北京歷史悠久,從元代以來即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這便使北京傳統的民俗源遠流長,格外豐富多彩。拋棄“走橋、摸釘”的封建迷信色彩,“走百病”不正蘊涵著“防病健身”、“養生保健”的深遠意義嗎?如今人們豐富多采的春遊活動,廣泛開展的冬季長跑、形形色色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也正是“走百病”這一傳統風俗的延續和發展。

正月十五 元宵節/迎紫姑/走百病/巴烏節 [春節習俗]

  元宵節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套件開來。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願望。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元宵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麵食和焦飠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並出現了“圓子”,此後元宵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複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偷菜節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於雲南鶴慶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話動,無固定節日。舊時人們狩獵歸來收拾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眾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後,眾人分食。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推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獰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正月十六“走

  正月十五上元節前後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   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元宵節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並肩地出遊,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後, ...

正月十六走是什麼意思 正月十六走的來歷

  正月十六走百病是什麼意思   走百病,俗稱"遛百病""遊百病"等,是民間傳統的消疾苦、祈健康活動,有的在正月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明朝時已盛行於華北民間。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 ...

脾虛生 常吃種食物調養脾胃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是氣血生化的源泉,脾胃虛弱,氣血自然會出現不足,這是一個因果關係。有些人會出現氣血虛弱問題,自己的氣血為何虛弱,很多人根本不瞭解。想要身體強壯,氣血充沛是前提條件,要想氣血執行通暢,提高脾胃功能至關重要。中醫認為,脾胃的功能會影響肌肉功能和體內脂肪的代謝,所以,脾虛會引發很 ...

多風季節生注意謹防咳嗽與感冒

  風邪為病,其病證範圍較廣,變化為快。其具體特點為:①遍及全身:無處不至,上至頭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膚,內而臟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風邪的侵襲。②媒介作用:能與寒、溼、暑、燥、火等相合為病。③其致病的特殊性,風病來去急速,病程不長,其特殊症狀也易於認識,如汗出惡風、全身瘙癢、遊走不定、麻木以及動搖不寧等症 ...

什麼意思

  "遛百病兒"也有稱"走百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裡,以遊覽散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遊走,意謂將家裡病邪驅散。此活動最初僅限於婦女,經過歷代充實與發展,成為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習俗內容之一:正月十六晚飯後,所有家庭成員帶著節日的喜悅傾家出動,溜達溜達散散心,祈求把身上 ...

打通經絡可除

  經絡是遍佈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執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所以說打通經絡可除百病。   養生的目的其實就是打通經絡。經絡堵塞、血液流暢受阻,人體執行出現故障,人體就處於不健康的狀態。   人體的衰老死亡,就是經絡不斷堵塞的 ...

不侵是什麼

  本書針對一年四季的不同特點,以我國傳統中醫保養,從實際出發,隨四季的變化而作具體的養生指導。本書結合精神、飲食、防病、生活起居、運動保健等五大方面以確立一年四季的養生原則,為人們的健康提供實實在在的指導,讓您百病不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