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鄂倫春語稱山頂和臺鹿為"鄂倫",稱人為"春",故"鄂倫春"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馴鹿的人們"。大興安嶺東麓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的鄂倫春人多以狩獵,飼養業和種植業為生,其民俗有:
楚倫昂嘎:是鄂倫春人定居前住的屋,也稱"斜仁柱"。
樺皮用具:是鄂倫春人完整保留了中國北方的樺皮文化,用樺皮製作的用具是他們生產、生活的日常用品。如:"阿參"(碗)、"阿漢"(盆)、"木靈開依"(木桶)、"昆際"(簍)、"奧沙"(針線龕)、"阿達瑪拉"(箱子)、"鐵克莎"(斜仁柱的圍子)等,上面都有彩色圖案,適用美觀。
鄂倫春族的禁忌:鄂倫春人禁忌很多,如烤肉,煮肉時不能用刀桶火,更不能往火上倒髒水、吐口水,以免觸犯火神;劈柴不能劈得過長,否則要拖延打獵的時間;不能叫祖先和長輩的名字,迴避說別人的名字,夫妻間也不能叫名字;家人出去打獵時,小孩不能玩捉迷藏,否則野獸也會躲起來,家人會獵無所獲;吹狍哨誘獵到狍子,不能割斷脖子,否則以後就引誘不來狍子。
鄂倫春族在每年的正月初三都要舉行以射擊比賽為王要內容的體育運動。
鄂倫春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鄂倫春語稱山頂和臺鹿為"鄂倫",稱人為"春",故"鄂倫春"意為"住在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馴鹿的人們"。大興安嶺東麓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的鄂倫春人多以狩獵,飼養業和種植業為生,其民俗有:
楚倫昂嘎:是鄂倫春人定居前住的屋,也稱"斜仁柱"。
樺皮用具:是鄂倫春人完整保留了中國北方的樺皮文化,用樺皮製作的用具是他們生產、生活的日常用品。如:"阿參"(碗)、"阿漢"(盆)、"木靈開依"(木桶)、"昆際"(簍)、"奧沙"(針線龕)、"阿達瑪拉"(箱子)、"鐵克莎"(斜仁柱的圍子)等,上面都有彩色圖案,適用美觀。
鄂倫春族的禁忌:鄂倫春人禁忌很多,如烤肉,煮肉時不能用刀桶火,更不能往火上倒髒水、吐口水,以免觸犯火神;劈柴不能劈得過長,否則要拖延打獵的時間;不能叫祖先和長輩的名字,迴避說別人的名字,夫妻間也不能叫名字;家人出去打獵時,小孩不能玩捉迷藏,否則野獸也會躲起來,家人會獵無所獲;吹狍哨誘獵到狍子,不能割斷脖子,否則以後就引誘不來狍子。
鄂倫春族在每年的正月初三都要舉行以射擊比賽為王要內容的體育運動。
1、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2、歷史
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生話規律瞭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 最早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西從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鄂倫春人中的一部分,從黑龍江以北陸續南遷到大小興安嶺,現分佈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南木、黑龍江省十八站,白依那、黑河、遜克、嘉陰等地、人口已達6千餘人。20世紀40年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殘餘的遊獵民族,獵獲物在部族內平均分配,儲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和平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製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甚至是輕巧的樺皮船。這些物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緻大方。
3、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裡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4、服飾
在長期的遊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效能極好。不同季節的狍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狍皮毛長而密, 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狍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 這種帽子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作而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隻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隻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狍子而出現誤傷。
5、飲食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裡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裡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6、建築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杆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杆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個傾斜度約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它木杆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狍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狍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7、宗教
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導致鄂倫春人多神崇拜。鄂倫春人認為,自然界的山川樹木,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都存在著神靈。出獵時每遇到古樹、高崖、洞窟都以為是山神“白那恰”的棲地不敢喧譁,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豐收。
中國是禮儀之邦,只要人生活中能碰見的事,具體到衣食住行、生死嫁娶,都有一套禮儀。每個地區、每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民俗禮儀。鄂倫春族文化中,鄂倫春族能夠生活的井然有序,也跟民俗禮儀息息相關的。鄂倫春族的民俗禮儀都有哪些呢?一起來學習下。
鄂倫春族是一個很注重禮儀的民族。尊老愛幼是傳統。不論大人小孩,對長輩 ...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 ...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 ...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 閻門坎 (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 ...
鄂倫春狩獵民族,在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最常見的如 手把肉 、 曬肉乾、曬肉條、 阿蘇納 、生吃腰子、灌血清、燒肉片、煮肉湯等。
吃 手把肉 在北方狩獵、畜牧民族中較為普遍。鄂倫春族的吃法是,把狍子、野豬、犴或鹿肉切成大塊、放到鍋裡,掌握火候到鮮嫩可口時撈出,每人用刀割 ...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 仙人住 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 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 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 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 ...
鄂倫春人與火的關係
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汙的作用,器皿衣物置於火上烘,被認為是變得潔淨了。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春節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時向篝火磕頭祈福。每逢春節客人來拜年時,須先向火神敬拜。鄂倫春人對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髒物、吐痰,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