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是為了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鄭和下西洋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1、從國內角度看:鄭和下西洋調解矛盾,平息衝突,消除隔閡,有利於周邊的穩定,維護了東南亞、南亞地區穩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聲望;
2、從國外角度看:震懾倭寇,牽制蒙元勢力,維護國家安全,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對亞非交往影響很大,比歐洲早半個世紀成為航海先驅;
3、從文化角度看: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傳播;
4、從對外角度看:開拓海洋事業,鋪平亞非航路。促進了中西的交流和融合;
5、從對世界影響看:把中國古代的海洋事業推向發展高峰,對人類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表現在:第一方面,開闢了亞非的洲際航線,為西方人的大航海鋪平了亞非航路;第二方面,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進行了一些海洋考察,蒐集和掌握了許多海洋科學資料;第三方面,對航海區域進行了戰略佈局。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中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中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直到現代,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太監鄭和率領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員,組成龐大船 隊遠航,先後訪問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最遠曾達非洲東部, 紅海、麥加,加深了明朝和南洋諸國今東南亞、西亞、南亞等的聯絡。至明宣 德八年,鄭和的船隊一共遠航了七次。明代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 的旅行探 ...
第一種說法、是為了證明明朝的國力強盛;第二種、是為了擴充套件海外貿易;第三種、是為了尋找流亡海外的建文帝,雖然最重要的目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鄭和的壯舉我們銘記在心。鄭和是我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最出色的航海家之一,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七次下西洋,先後到達非洲、亞洲兩大洲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的東海岸 ...
1、第一次下西洋: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回國。
2、第二次下西洋: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出發,到達汶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
3、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九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 ...
1、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
2、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
3、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
4、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係。
5、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 ...
三寶太監鄭和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在1405-1433年的28年間,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打通並拓展了中國與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上交通,為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和各國人民的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鄭和七下西洋,最多時率船200多隻,人員達兩萬七千多人,主要航線 ...
鄭和下西洋載了一船老婆婆?
向來航海,除了客船之外,運兵運貨的船隻,是不允許女性上船的,說是“有女同行,航行不利”。
但是,鄭和特別造一隻小船,船上載著幾十個老婆婆,做的是針線工作,專門為官兵們補衣服。當時他們穿的是布襪、布鞋,一雙鞋穿不到一個月,要是沒有婦女為他們製作和縫補,那麼出海之時, ...
近日,一位女碩士在武大校園BBS發帖,訴苦收入不如農民工:“年薪5萬元,低於農民伯伯,叫我這個中文碩士情何以堪。”這引起了眾人爭論。
一直以來,在中國人的眼裡都存在這樣一種觀念,高學歷便等於高收入。為此,很多家長為了孩子將來能賺大錢,不惜成本培養他們成才,而這一切所做的是希望將來孩子能為自己賺更多的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