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
2、九鼎八簋:天子祭器,是中央政權的象徵。九鼎所盛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這九種亦稱大牢。
3、七鼎六簋:諸侯祭器。
4、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為“太牢”。
5、少牢:舊時祭禮的犧牲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6、犧牲:古代祭禮中把祭祀的食物叫做“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根據被祭祀者的身份,犧牲的規格是不同的。
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等級。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是祭祖日。
1、獻食,食物民以食為天,最初的祭祀以獻食為主要手段。《禮記·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抱飲,蕢桴而土鼓,猶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意思是說,祭禮起源於向神靈奉獻食物,只要燔燒黍稷並用豬肉供神享食,鑿地為穴當作水壺而用手捧水獻神,敲擊土鼓作樂,就能夠把人們的祈願與敬意傳達給鬼神。研究文字的起源也會發現,表示“祭祀”的字多與飲食有關。在諸多食物中,又以肉食為最。古代用於祭祀的肉食動物叫“犧牲”,指馬、牛、羊、雞、犬、豕等牲畜,後世稱“六畜”。六畜中最常用的是牛羊豕三牲。魚兔野味也用於祭祀,但不屬“犧牲”之列。
2、玉帛,神講究衣著飾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傳》載:“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雲:“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種玉製禮器和皮帛,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周禮》裡有記載以玉做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之說!!玉是貴族佩帶的寶物。在缺少金銀飾品的古代,玉是十分名貴的。佩玉,成為貴族特有的標誌,在漢代有君子玉不去身之說,有用玉作符節、印信,十分貴重。玉的禮儀制度在這時候空前發展!人們把玉視為美好的代名詞,連想象中天神的居處也稱為玉臺。帛,是絲織物的總稱,是貴族用於禦寒蔽體的生活資料。古代普通人僅能以葛麻為衣,《左傳》記述的衛文公也不過以帛作冠,帛在古代是極為珍貴的。正因為玉帛的稀罕與貴重,古人祭祀時以玉帛為祭品。
3、用人,人以人做祭品祭獻神靈,古書稱“用人”,後世稱“人祭”。人祭,不僅在原始宗教中有過,而且在往後發展階段的宗教中也有過,這是宗教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人祭起源於原始社會的部落戰爭。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的價值不能體現。戰爭中的俘虜,女性可以供人玩弄,兒童可能被收養入族,而成年男子都被殺祭神靈。人做為祭品的另一現象是為男神提供美女。人祭中還有以童男童女祭神靈的現象。以童年人體作祭品,一是由於童體肉嫩,二是基於神仙喜歡兒童,兒童天真無邪,純潔無瑕,這正與仙家凌空御風、長生不老的追求相關聯。
4、用血,是一種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靈魂的,血能維持人或動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著受傷甚至於死亡,好像血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作祭品的血有人血,也有牲血。佤族有獵人頭作祭品的習俗,獵頭的血跡就有神秘的意義,獵頭血摻以灰燼和谷種播進地裡,認為這樣能促進穀物的生長。錫伯族祭祀地神時,就把殺豬後的豬血灑在地裡。一些彝族人祭地時,以雞毛醮血沾在象徵土地神的樹枝上。
四川的廣安在古代也稱為廣安。
公元前11世紀,聚居在湖北武落鍾離山的巴人西遷川東,建立以地緣為紐帶的部落聯盟,取得各部族間的統帥地位,建立巴國,定都江州。巴人的一支板楯蠻族沿嘉陵江、渠江水道向上遊拓展。在茫荒的江河兩岸,勤勞勇敢的板楯蠻逐水而居,過著漁獵、農耕的原始生活,最早開發了廣安這一片熱土。
宋開寶二年設定廣安軍,級別與州同級。元至元二十年,設定廣安府,明洪武四年改置廣安州。
五七祭祀用品有:香燭、紙錢、素酒、水果點心、飯菜等。
1、香燭
香燭是祭祀必備的物品,也是最重要的物品。不僅要在先人墓前點燃香燭,還要奉香給看管墓地的山神土地,祈求山神土地守護好墓地,保佑先人亡靈。
2、紙錢
紙錢是要燒給逝者的,務須要焚燒乾淨。
3、素酒
要向先人奠酒,酒為祭祀必 ...
1、要在路邊,人少的地方
人們在燒紙的時候,一般選擇的地方也是非常的講究的。所以將金元寶做為燒紙祭祀的話,都要選擇在路邊的,尤其是車少人少的地方,這樣的話,就會容易通向冥界的,這樣那些已逝的親人也是很容易收到的。如果選擇在人多車多的話,就會阻礙通往的路了。
2、要提前燒幾張
一般在燒紙的時候, ...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號。
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的時間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為一 ...
古代男子髮型名字有,束髮,半束髮,髡首辮髮,鼠尾辮,豬尾辮,牛尾辮等,古代男子髮型有許多,多要以扎發主導,相對而言束髮和半束髮較為漂亮,十分有靈氣,但是對面部規定也挺高。
古代男子髮型發生變化,普遍的是束髮和半束髮。束髮,這一古裝戲中見的較為多,就是說將秀髮所有紮上去,用冠固定不動或是用簪子固定不動。 ...
裙、襖子、披風、披帛、錦緞、紗、斗篷、裳、衣、氅、氈、裘、衫、袍以及套裝(宮裝、朝服、嫁衣、鳳袍)等;用的時候有疊加套用,或者在前面加上一些顏色、款式、材料、質地、花樣、紋路等修飾用詞組合而成。
從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開始建立,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傳統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 ...
古代祭祀用的肉是牛肉、豬肉、羊肉。
1、三牲:一種是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另一種是指夏、商、週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2、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
1、祀先代帝王:對於“有功烈於民”的先代帝王,如帝嚳、堯、舜、禹、黃帝、顓頊、契、冥、湯、文王、武王等,都要舉行崇祀。
2、祀先聖先師:祭祀先聖先師是立學之禮,禮經並未實舉其人,漢魏以後,逐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或者以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代確定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
3、藉田與享祀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