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於歷史典故的成語

來自歷史典故的成語

  1、背水一戰。背水一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四面楚歌。四面楚歌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3、指鹿為馬。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4、臥薪嚐膽。《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臥薪嚐膽”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十個含歷史典故的成語含解釋

  1、背水一戰: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2、望梅止渴:意為梅子酸,人看見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藉以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

  3、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

  4、破釜沉舟:比喻決一死戰、亦即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5、臥薪嚐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

  6、負荊請罪:負,揹著;荊,荊條,古服刑;請罪,犯了錯誤,主動請求處罰,希望讓對方原諒。原指廉頗向藺相如請罪,後被人用作表示真心誠意地向人道歉;

  7、指鹿為馬:指著鹿,說是馬。藉以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8、單刀赴會:原意為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讚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9、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聯絡實際情況,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0、初出茅廬:意思是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

四個來自歷史典故的四字成語

  1、背水一戰;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2、三顧茅廬;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3、負荊請罪;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4、四面楚歌;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含有歷史典故成語求幫助

  1、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出自《晉書·樂廣傳》。   2、伯樂相馬:比喻善於識別人才,愛惜人才。   3、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難得到。   4、不可救藥:病已重到無法用藥醫治的程度。比喻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5、不學無術:意思是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

關於歷史典故成語

  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媧補天、負荊請罪、完壁歸趙、草木皆兵、四面楚歌、背水一戰、唇亡齒寒、望梅止渴、臥薪嚐膽、圍魏救趙、南轅北轍、一箭雙鵰、指鹿為馬、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媧補天、負荊請罪、完壁歸趙、草木皆兵、四面楚歌、背水一戰、唇亡齒寒、望梅止渴、臥薪嚐膽、守株待兔、葉公好龍、負荊請罪、完壁歸趙、草木皆 ...

中國歷史上關於孝道的典故成語

  1、蘆衣順母: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 ...

關於歷史典故中有人物的成語

  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退避三舍、毛遂自薦、負荊請罪、紙上談兵、一鼓作氣、諱疾忌醫、臥薪嚐膽、驚弓之鳥、高山流水、一字千金、指鹿為馬、焚書坑儒、窮圖匕見、紙上談兵、背水一戰、手不釋卷、暗度陳倉、金屋藏嬌、破釜沉舟、老當益壯、刮目相看、樂不思蜀、初出茅廬 ...

有關山西的歷史典故成語

  1、秦晉之好: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後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因此秦晉之好代表的是一種政治上的聯姻,是國家之間的聯合;   2、退避三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   3、唇亡齒寒:意思是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4、三家分 ...

六尺巷在哪裡 有什麼歷史典故

  1、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2、“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歷史典故。   3、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 ...

荊州歷史典故

  荊州歷史典故有劉備借荊州: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佔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分別為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提出借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暫時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