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於神話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中秋節有哪些神話故事

  關於中秋節的神話故事 中秋節有哪些神話故事

  中秋節的故事一:玉兔傳說

  相傳,有一年北京城裡鬧瘟疫,一下子病倒了許多人,吃什麼藥也不見效。

  老百姓們急得沒辦法,只好都在院子裡擺上供桌,焚香拜月,請求月官裡的嫦娥救命。 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圓又大,嫦娥身在月官,藉著明亮的月光,把人間發生 的災難和老百姓對自己的乞求都看得一清二楚,嫦娥難過地哭了。於是,便派月宮裡的玉兔 下凡,為老百姓治病除災。

  玉兔受命後,便化作一位美麗的少女,她身穿一件白色紗裙,飄飄然地便來到了京城。她走街串巷,挨家挨戶地為病人們治病。當病人吃下她給的仙藥,頓時會覺得身體清爽了許 多,很多人當時就能下地活動了。

  為了感激玉兔的治病救命之恩,人們送給她金錢,被她拒絕;送給她禮物,也被她拒絕。人們總覺得過意不去,便拿出了許多衣服送給她,這回是無論玉兔怎樣推託也不行,她只好 收下。就這樣,

  玉兔每到一家,都要換一身衣服,有時是男裝,有時是女裝;有時像個賣油 的,有時又像個賣菜的,有時像個小姑娘,有時又像個老奶奶……一夜的功夫,她走遍了千 家萬戶,更換了無數種裝束,人們噴嘖稱讚著這個“千變萬化”的神奇郎中。

  奔波了一整夜,玉兔終於在天亮之前治好了最後一位病人。

  她感到又困又乏,就靠在一 棵大槐樹下睡著了。由於太累了,在熟睡中競顯出了本相,頭上也露出了兩隻大耳朵。街上 的人們都驚奇地圍攏過來,看著這位兔麵人身的少女,又抬頭看看即將消失在晨曦中的月亮, 人們頓時明白了:這是月亮上的玉兔下凡,為咱京城百姓除災送吉來了!

  “玉兔下凡”的訊息像一陣風吹遍了整個京城,立刻轟動了朝野上下。以後,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京城的百姓們都要供奉“兔兒爺”、“兔奶奶”,以緬懷玉兔當年為百姓們治病祛災的恩德。

  中秋節的故事二: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當時王允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以秋波,報董卓以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貂蟬拜月的故事,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中秋節的故事三: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故事四:吳剛伐桂

  南天門的吳剛和月亮裡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經常掛著與嫦娥相會,而疏於職守。

  玉皇大帝知道後,一氣之下,就罰吳剛到月亮裡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樹,如果吳剛不砍光這棵月桂樹,便不能重返南天門,亦不能與嫦娥相會。

  吳剛砍啊,砍啊,從冬天砍到夏天,足足砍了半年,眼看快要將樹砍光,玉帝卻派烏鴉來到月桂樹旁,"唰"的一聲,把吳剛掛在樹上的上衣叼去了。吳剛馬上放下斧頭,去追烏鴉。衣服追回後,吳剛回到樹旁一看,只見被砍下的所有枝葉又重新地生到樹上去了。於是,從此之後,每當吳剛快要砍光桂樹的枝葉的時候,烏鴉就站在樹上“哇哇”大叫,吳剛只要停下斧頭,望它一眼,大樹便會重新長出枝葉。

  這樣,年復一年,吳剛總是砍不光這棵月亮樹。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樹葉從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要是誰拾獲這片月桂樹的葉子,誰就能得到用不完的金銀珠寶。

  中秋在古代的叫法

  中秋節古代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歷史故事成語有哪些

  1、完璧歸趙

  解釋:本指藺相如將完美無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出處:《史記·廉頗如列傳》:“藺相如帶寶玉去秦國換取城池;見秦王有詐;便憑著大智大勇;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

  2、圍魏救趙

  解釋: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出處:《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3、毛遂自薦

  解釋: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4、負荊請罪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5、諱疾忌醫

  解釋: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

  出處: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仲由喜聞過;令名無窮焉;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勸);如護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噫!”

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成語有哪些

  狐假虎威、鷸蚌相爭、畫蛇添足、井底之蛙、庖丁解牛、望洋興嘆、杞人憂天、愚公移山、濫竽充數、鄭人買履、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濫竽充數、亡羊補牢、杯弓蛇影、買櫝還珠、漁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驢技窮 、愚公移山、拔苗助長、魚目混珠


神話故事哪些

  后羿射日、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 、牛郎織女 、天仙配 、長蛾奔月 、八仙過海 、大鬧天宮 、女媧補天 、織女牛郎鵲橋相會、金江聖母三姊妹、菊花仙子、過年的來歷、吳孟舉遇仙、桃花女龍、三戲海龍王、八仙鬥花龍、智斬獨角龍、龍公主戲神珠、天鵝仙子與蛤蟆神、天鵝仙子與蛤蟆神、吳剛伐桂、觀音送畫、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 ...

來自神話故事成語哪些

  八仙過海。釋義: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渡過大海。民間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或各顯其能)”的諺語,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各自施展本領,互相競賽。精衛填海。釋義: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是古人頌揚善良願望和鍥而不捨精神的神話故事。葉公好 ...

來自神話故事成語哪些

  1、夸父逐日【解釋】:夸父:古傳說中的人名。夸父拚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出自】:戰國列子《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 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2、精衛填海【解釋】: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 ...

出自神話故事成語哪些

  1、點石成金:出自漢代劉向《列仙傳》,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原來的文字,就使它變得很出色。   2、南柯一夢:出自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傳》,形容一場大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3、井底之蛙:出自《莊子秋水》,比喻見識狹窄的人。   4、黃粱美夢:出自唐·代沈既濟《枕中記》,比喻虛幻不能實現的夢想。    ...

關於神話故事成語哪些

  1、夸父逐日:是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故事出自於《山海經·海外北經》;   2、八仙過海:是一種流傳最廣的中國民間傳說。八仙分別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八仙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最早見於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   3、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 ...

寓言故事有關的成語哪些

  濫竽充數、南轅北轍、驚弓之鳥、對牛彈琴、畫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盜鈴、葉公好龍、鷸蚌相爭、黔驢技窮、東施效顰 杞人憂天、狐假虎威、買櫝還珠、畫餅充飢、自相矛盾、量體裁衣、杯弓蛇影、螳螂捕蟬、亡羊補牢、人面獸心、無價之寶 、曲高和寡、自作聰明、囫圇吞棗、庖丁解牛、起死回生、患得患失、庸人自擾、隨聲附和、嗟來 ...

神華故事成語哪些

  牛郎織女:牛郎織女為神話人物,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海市蜃樓:蜃:大蛤。原指海邊或沙漠中,由於光線的反射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現虛幻的樓臺城郭。現多比喻虛無縹渺的事物。   八仙過海: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民間因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諺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