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於稱呼:臭老九的由來

關於稱呼:臭老九的由來

  在建國初期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很有名的文革,當時的知識分子被所有的勢力打壓。當時所謂的知識分子也被人看作是愛擺架子,他們也被稱之為臭老九。

  那麼,本期民間故事帶你瞭解一下臭老九的由來。

  在元朝的時候,這個遊獵民族初佔中原,原來沒文化的原始感覺使他們很自卑,最最怕那些個文謅謅的讀書人看不起,於是就把天下各行各業分了個三六九等。一腳把知識分子踢到了倒數第二級。使這樣分的。

  “老九”這兩個字就頗令人費解了。這要從蒙元時期的等級制社會說起。蒙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從始至終,蒙元政府依據其社會地位的差別被人為地劃分為幾個高低貴賤不同的等級,就象印度的種姓制度一樣。顧名思義,老九就是第九等人,也就是說在社會等級上被劃分為第九個等次。那是一個絕望的等次啊!

  而到了“文革”時期,一小撮兒極左思想的人還不滿足,認為僅此不足以表達他對知識分子的蔑視厭惡之情,將這個早已消弭的概念死灰復燃般又揪出來並加以升級,就在“老九”前面再加個“臭”字,那是一個更絕望的等次。

  一、官(政府官員)。二、吏(不能擢升為官員的政府僱員)。三、僧(佛教僧侶)。四、道(道教道士)。五、醫(醫生)。六、工(高階工程技術人員)。七、匠(低階手工技術。九、儒(知識分子)。十、丐(乞丐)。

  從建國初期開始,就有“地(主)、富(農)、反(革命)、壞(人)、右(派)”的說法,這五類人屬於專政、改造的物件。而文革開始後,又有“叛徒、特務、走資派”也成為專政、改造的物件。隨著文革的深入,知識分子也成為改造物件。

  從而知識分子排在了“地、富、反、壞、右、叛徒、特務、走資派”之後的第九位,加上當時公認知識分子愛擺“臭架子”,所以就把知識分子稱為“臭老九”了。

詳解:高山族由來與起源

  高山族是臺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高山族社會發展比較緩慢,長期處在一個原始社會的狀態。隨著與外界交流逐漸頻繁,原始的高山族文化漸漸被人們認識。那麼,高山族的族源是什麼?高山族的由來是什麼?它有著一段怎樣的歷史?一起來看看吧。

  高山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臺灣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指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上漢族及其他中國大陸民族以外的“中華民族”人口,範圍大概相當於歷史上漢族所謂“生番”,日本殖民當局所謂“蕃人”、“高砂族”,或當前臺灣當局法律上“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的總和。

  根據學者的研究,臺灣的原住民族可分為兩大類∶

  1、住在西部平原與外界接觸較早的平埔諸族,多已融合於臺灣漢社會中;

  2、住在山區或東部平原的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風俗與語言。

  由於歷史上原居平地的臺灣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漢化,當前各“平埔”族群並無明確法律地位,借用中華民國早期分類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乃將其視為“漢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範圍,小於廣義的“臺灣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島上南島語系族群的實際總和。“高山”、“平埔”二分法,是從漢族中心角度出發的政治性泛稱,缺乏人類學根據;此類說法在臺灣,被認為含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臺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

  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大陸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該詞主要是由大陸所使用,而臺灣當局已經停用此名詞,1954年3月14日,臺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一說為10個族群,邵族也算一個族群)。

  邵族原被歸類於平埔族,2001年納入原住民的第10族。原居住於宜蘭,後大舉遷居至花蓮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經過族群認同調查後,於2002年正式認定為第11族。太魯閣族則於2004年被政府認定由泰雅族獨立出一個族群,成為第12族。2007年原隱身於阿美族之中的撒奇萊雅族(Sakizaya)獨立為第13族。

  2008年原被列含於泰雅族之賽德克族經行政院第3089次院會(4月23日),決議透過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4族。至2008年4月23日,臺灣已確認的高山族族群為13個。另有未被確認的族群,包括:巴布薩族、巴賽族、洪雅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

二十四節氣:小雪節氣的由來和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1-21 中國食品科技網 小雪,在二十四節氣中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與程度,進入小雪節氣,意味著氣溫持續走低,天氣寒冷,降水狀態由雨變成雪。小雪與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多少的節氣,它不同於我們日常所指降雪強度較小的小雪。如果說前面節氣中白露、寒露、霜降是因氣溫下降水汽凝為水珠,發展到冷凝為霜,那麼,小雪則是寒氣降至零下凝為雪。從節氣名稱的變化中可看出古人的活動規律——看天生活,以節氣的變化安排生活與農事。

  小雪節氣的含義

  “小雪”是反映天氣現象的節令。雪小,地面上又無積雪,這正是“小雪”這個節氣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這就是說,到“小雪”節由於天氣寒冷,降水形式由雨變為雪,但此時由於“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數少,雪量還不大,所以稱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時間和程度,小雪和雨水、穀雨等節氣一樣,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北方地區小雪節以後,果農開始為果樹修枝,以草秸編箔包紮株杆,以防果樹受凍。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貯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話說“小雪鏟白菜,大雪鏟菠菜“。白菜深溝土埋儲藏時,收穫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澆水,做好防凍工作,以利貯藏,儘量擇晴天收穫。收穫後將白菜根部向陽晾曬3~4天,待白菜外葉發軟後再進行儲藏。溝深以白菜高度為準,儲藏時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並排溝中,天冷時多覆蓋白菜葉和玉米杆防凍。而半成熟的白菜儲藏時溝內放部分水,邊放水邊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為宜,待到食用時即生長成熟了。

  小雪節氣,南方地區北部開始進入冬季。“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為北面有秦嶺、大巴山屏障,阻擋冷空氣入侵,剎減了寒潮的嚴威,致使華南“冬暖”顯著。全年降雪日數多在5天以下,比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機會極少,即使隆冬時節,也難得觀賞到“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迷人景色。由於華南冬季近地面層氣溫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積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爾雖見天空“紛紛揚揚”,卻不見地上“碎瓊亂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開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數可達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區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節氣小雪與小雪天氣

  節氣的小雪與天氣的小雪無必然聯絡,小雪節氣中說的“小雪”與日常天氣預報所說的“小雪”意義不同,小雪節氣是一個氣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節氣期間的氣候特徵;而天氣預報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強度較小的雪。雪是寒冷天氣的產物。氣象學上把下雪時水平能見距離等於或大於1000米,地面積雪深度在3釐米以下,24小時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間的降雪稱為“小雪”。

  小雪節氣的民俗

  醃臘肉

  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小雪節氣後,一些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享受美食。

  吃餈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還有農曆十月吃餈粑的習俗。古時,餈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語“十月朝,餈粑祿祿燒”,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思想碎片“中國”的由來(一)

  根據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的論證,“中國”一詞至遲出現在西周初年,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的證 據,是1963年在陝西雞賈村出土的一口“何尊”(尊為古代的灑器,用青銅製成)上的銘文。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餘其宅茲中 國,自之闢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 ...

民間傳說南豐蜜桔的由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江南一個小鎮上,一天正逢圩日,圩上人來人往。有一個人推著一車桔子擠到圩中間,忽見眾人向兩旁擠,空出一條路,讓一個肥肥胖胖、又矮又粗、五官醜陋的人過。賣桔人想讓來不及,等那胖矮的醜八怪一到跟前,便低眉彎腰地走向前去,討好賣乖,連稱“老爺”,把剝好的桔子敬到他眼前。醜八怪見有人來孝敬,也就落得 ...

老師一詞的由來從何時這樣稱呼

  1、“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 如《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後來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2、我國有悠久的尊師重道的傳統,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師”的說法。《呂氏春秋·尊師》雲 ...

老婆老公稱呼由來

  老婆”、老公”的由來:關於此來歷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唐代有一個名士,名叫麥愛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產生了棄舊納新的想法,並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他妻子看到了,提筆續了一副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這副下聯,以禾稻”對老藕”,不僅十分工整貼切,新穎通俗。而且, ...

稱呼由來

  中國乃文明之國,禮儀之邦,古代人與人之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有許多規矩,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免不了互相稱呼,也免不了在談話中涉及他人。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稱呼。通常有“尊稱”和“敬稱”之分,對自己則使用“謙稱”。   稱呼釋義:1、指的是人們在日常交往應酬之中,所採用的彼此之間的稱謂語;即把…叫做、稱為。如: ...

華夏子孫稱呼由來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稱諸夏。古人將華夏與蠻夷或裔對稱,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明朝葉盛《 ...

老師一詞的由來從何時這樣稱呼

  教學生知識的人,尊稱傳授文化、科學和技術的人,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學習的人。   老師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後來把教學生知識的人也稱為老師。   《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明清以來,一般稱教師為先生,直至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等將西學引入中國,創辦新式學校後,便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