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出生於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去世,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魏徵,字玄成,鉅鹿曲陽人。魏徵出身河北鉅鹿魏氏,要說也算是北齊之名門望族,其父曾任北齊屯留令。只是魏徵時乖命蹇,在距他出生還有三年之時,北齊就被北周消滅了;在他剛滿一週歲之時,北周又被楊堅的隋朝給取代了。連續的改朝換代,連續的政治洗牌,生生把原來勉強稱得上望族的魏氏給弄成寒門。因此,對魏徵來說,所謂的名門望族只是一個可供自己精神勝利的溫暖回憶而已,他從來沒有從中得到過一絲一毫的實惠。反倒因為家貧,年紀輕輕的魏徵很早就出家做了道士。他為人好讀書,多所通涉。隋末時,見天下漸亂,他特別偏重閱讀春秋戰國那些縱橫家的著作。
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徵的生活信條。在這一信念支撐之下,魏徵先後或主動或被動地改變了五次主人:先投舉兵反隋的武陽郡丞元寶藏;接著服侍瓦崗寨首領李密;後隨李密降唐效力於李淵;不久因被俘開始效命於另一個義軍首領竇建德;竇兵敗後,魏徵開始作為主要謀士奔走於李建成的鞍前馬後,在此期間,他曾為李建成獻出了及早動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計。
太宗即位之初,勵精政道,多次於內殿與魏徵深談,訪以天下得失。魏徵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性又抗直,無所隱瞞。他常常犯顏進諫,神色不移,其事蹟史多記載,文章多多,故不詳述。貞觀七年,進封鄭國公。
值得一提的是魏徵身後事。魏徵曾經向太宗密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有宰相才能。魏徵死後,杜正倫以罪獲黜,候君集謀反被誅,李世民就懷疑這位“老實人”有因私營黨的嫌疑。後來,太宗又知曉魏徵曾把自己給太宗的諫諍言辭書稿給史官褚遂良觀看,有博名之嫌,更加不悅,手詔下令罷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怒極時還“親僕其碑”,一段君臣佳話,竟以此為終。 。陳寅恪寫道:“幸其事發覺於徵已死之後,否則必與張亮、侯君集同受誅戮,停婚僕碑猶是薄懲也。”
但無論如何,史書皆對魏徵極言讚美:“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都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貞觀十八年,唐太宗親征高麗受挫,發出了“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感慨,於是又下令將毀壞的魏徵墓碑重新樹立起來並慰問魏徵的遺屬。
1、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香港大學、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2、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3、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1、陳寅恪讀[chén yín kè]。
2、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
是指“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學富五車,著作等身。陳寅恪治學面很廣,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除此之外,陳寅恪的講課在清華也是一絕。他每次來上課都夾著一個藍布包袱, ...
1、陳寅恪讀[chényínkè]。
2、陳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男,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先 ...
1、表明王國維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
2、陳演恪認為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就不能發揚真理和研究學術。
3、王國維的學說中也有錯的,如關於蒙古史的一些問題,但是這是可以商量的。陳演恪關於個人之間的爭吵,則不必芥蒂。
4、王國維之死,不關與羅振玉之恩怨,不關滿清之滅 ...
考博士並不難,但兩三年內被一專題束縛住,就沒有時間學其他知識了,只要能學到知識,有無學位並不重要。
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須爭的,且須以生死力爭。
大學精神的本質在於“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 ...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也不講。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 ...
陳寅恪是江西一位歷史名人。是以為集一身技藝在身上,百年難見的人物。曾經任職任教與清華,西南聯大,廣西,燕京和中山大學等等。自己也會寫一些書籍。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到江西文化,瞭解更多關於陳寅恪的資料。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生於湖南長沙,生時祖母黃夫人以其生值寅年,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陳寅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