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關門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關門節有什麼風俗

關門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關門節有什麼風俗

  關門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關門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曆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關門節開始後,也就進入農事繁忙季節,為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勞動,人們定下許多戒規: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嫁娶活動;和尚不得隨便外出;進奘拜佛的人不能遠離家庭或到別家去過夜;任何人不得進佛屋,上佛臺,拿佛的東西等。直到3個月後,即開門節時,人們才又恢復關門節前的一切正常活動。

  關門節的由來

  關門節,傣語稱“毫瓦薩”,意為進入傳授佛法的時期,定於傣歷九月十五日(農曆六月中旬)。歷時三個月的傳授佛法結束的那一天(即傣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便是開門節。開門節傣語稱“奧瓦薩”,意為走出傳授佛法時期。傳授佛法開始之日是一個節日,很有意思。一般認為,關門節和開門節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三個月的關門被視為信眾的安居戒齋期。

  關門節有什麼風俗

  每年傣歷9月15日的這一天,布朗族全寨賧佛,到緬寺聽經、滴水。年滿40歲以上男女中老年人要住緬寺,全寨停止生產一天;晚上,青年擊鼓跳舞。三天後,將緬寺大門關門三個月,僧侶日夜誦經,禁出寺院。傣歷的九月十五日凌晨,各村寨的佛寺都要擊鼓為號,告訴人們節日已到,村寨佛寺裡的佛爺這一天要集中到佛寺唸經,百姓要做齋飯送到佛寺內讓僧侶們享用。各村寨的老年信徒也要到佛寺去滴水、納佛。民間的信徒也到佛寺中靜坐參佛,聽佛爺講經說法,每隔七天舉行一次“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這段日子禁止人們外出,禁止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和結婚,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

  在關門節期間,民眾到佛寺裡聽高僧講經是一項主要活動。高僧講授的內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並以此來教化眾生立志成佛。從關門節至開門節的3個月裡,傣家人有許多講究,比如不舉行婚禮,不蓋新房,不出遠門,要集中精力搞生產,定期到佛寺拜佛、賧佛。虔誠信佛的長者會自覺齋戒,穿白衣服,包白布頭巾,有的還到寺內住宿。每隔7天,要舉行一次拜佛活動,傣語叫“多星”。

  傣歷十一月十日至望月期間,還要舉行一次大“賧佛”活動,由佛爺、和尚集中誦讀經文,全村寨的信徒都要到佛寺裡靜聽經文和懺悔。各寺廟要互相邀請對方的佛爺、和尚到自己的佛寺裡誦經,以促進佛寺之間的交流。每戶人家要給佛寺奉獻經書,經書送到佛寺後,便由和尚誦讀,獻經者要跪在誦經臺前靜心傾聽。所獻經書內容除了宣傳佛教思想外,還記載著傣族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天文曆法和醫學知識等。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七夕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吃七巧果

  每逢傳統佳節,美食必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像春節與水餃、端午與粽子、中秋與月餅等,七夕節自然也有它獨有的美食——七巧果。七巧果又稱“乞巧果子”,《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並會做成瓜果花草等模樣。據記載,在宋朝市街上就已經有七巧果出售了。

  種生

  這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習俗,又稱“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有的地方也叫“泡巧”。在七夕節前幾天,人們會在木板上鋪上幾層土,並種下粟米,讓它長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上一些小茅屋、花草在上面,做成小村落的樣子,稱為“殼板”。有時也將綠豆、小豆、小麥等種入碗中,等它長出嫩芽,再用紅、藍線紮成一束。

  為牛賀生

  在牛郎織女的故事中,老牛為了幫助牛郎跨越天河,讓牛郎把自己的皮揭了下來,使得牛郎能夠藉助牛皮過天河見織女。為了紀念自我犧牲的老牛,在七夕節這一天,兒童會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以此祭奠老牛,表示出對老牛的敬重。

  祭拜織女

  這個活動基本上都是女性參加,七夕節的晚上,在月光下襬好桌椅,並在桌子上放好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物品。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子前,一邊吃著瓜果點心,一邊向織女默默許願。

  穿針乞巧

  這應該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在漢朝就有所記載。《西京雜記》中提到:“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在七夕節這天,每家每戶的女子都會走出家門,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的針線女紅,透過穿針的方式乞巧。

  曬書曬衣服

  曬書曬衣服在古時非常流行,有記載司馬懿原本為避禍裝瘋,結果因曬書被抓,可見在古代曬書曬衣服是多麼流行的事情。不過這種習俗到了魏晉時期成為豪門炫耀財富的機會,因此也招來了很多文人墨客的鄙視。

  拜魁星

  這個習俗和浪漫的七夕節沒有太大的關係。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古代士子考中狀元會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這裡面的魁指的就是魁星。在古人看來魁星主考,為了能金榜題名在這一天讀書人會祭拜魁星。

  七夕節的傳說:牛郎織女的傳說

  相傳織女是王母的孫女,她心靈手巧,善織,能用一雙靈巧的手織出五彩繽紛的雲朵。而牛郎是一個孤兒,他勤勞但貧窮,與老牛相依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點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織女的衣裳,織女也喜愛牛郎,兩人就結成了夫妻。從此,男耕女織,生下一兒一女,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發雷霆,派天兵將織女捉迴天宮。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用籮筐裝著兒女,挑著追到天上。王母見牛郎追來,就用頭上的金釵在織女和牛郎之間劃出一道大河,這就是銀河。

  銀河水無情地把牛郎和織女隔在兩岸,他們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見他們哭得傷心,動了惻隱之心,命喜鵲傳話讓他們每隔七日相見一次。誰知喜鵲傳錯了話,說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見一次。於是王母就罰喜鵲給牛郎織女搭橋。

  農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閃爍的夜空,人們能看到銀河兩岸有著兩顆遙遙相對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織女星。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女兒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女兒節有什麼習俗活動

  女兒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在我國,女兒節是漢族的節日,有兩種傳統說法,七夕和上巳,上巳俗稱三月三,另外還有流行於四川廣元一帶的女兒節。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例如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女兒節是我國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初三、五月端午、七月初七都被國人稱為女兒節。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乞巧,不過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在甘肅省隴南市的西和縣,女兒節這天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敏,婚配如願,生活幸福。

  廣州的女兒節獨具特色,姑娘們會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會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祭拜。

  女兒節有什麼習俗活動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肅省隴南市的西和縣,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

  “西和乞巧”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晚上 開始,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晚上,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俗活動之一。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作等。其活動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

  應節食品

  女兒節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女兒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女兒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直到今日,女兒節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各個女兒節的介紹

  上巳節

  夏曆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所以這天又叫“上巳節”。上巳也稱為女兒節。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條下亦云:“呼是日為女兒節。”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

  七夕節

  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又被稱為乞巧節、女兒節。因為古代女子的婦功裡面就是要工於針織,所以一般女子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而織女善織布,所以,牽牛織女鵲橋相會,一方面女子乞求有情人終成眷屬,另一方面又乞求自己像織女一樣心靈手巧,所以叫”乞巧“。而乞巧乞的是女兒家的心思,所以就被稱為女兒節。

  端午節

  端午節也叫女兒節,亦見於上引《帝京歲時紀勝》:端午節,“飾小女盡態極研,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

  重陽節

  古人也稱為女兒節。這是因為重陽節是賞花、戴花、插茱萸的節日,是吃花糕的節日。在這一天,男人們大多出去登高飲酒去了,很多家庭都要招撥出了嫁的女兒回孃家來過節,所以重陽節也就被稱為女兒節。

  地方性的女兒節

  比如四川廣元是武則天的出生地,相傳,武則天的母親在廣元遊河灣時遇黑龍感孕,於農歷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則天。多年以來,這裡每到這一天,人們成群結隊到皇澤寺、則天壩和嘉陵江畔遊玩。婦女們都穿紅著綠,梳妝打扮,成群結隊,沿江暢遊,當地就叫“正月二十三,女人遊河灣。”1988年,廣元市政府正式決定,將傳統的遊河灣改為廣元市的女兒節,但是把日期改在秋高氣爽的9月1日。

  少數民族的女兒節

  如羌族的每年夏曆五月初五開始的“領歌節”(羌語叫“俄日俄足”)就是女兒節,在這三天之內,所有家務都由男性承擔,女性遊玩祭山,盡情歌舞。


關門和開門是哪個民族關門和開門是什麼

  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哪個民族的   關門節和開門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宗教節日。   關門節於每年傣歷9月15日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在關門節期間,民眾到佛寺裡聽高僧講經是—項主要活動,百姓還要做齋飯送到佛寺內讓僧侶們享用。   開門節於傣歷12月15日舉行,節日這天還會舉行 ...

鞦韆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鞦韆風俗哪些

  鞦韆節這天還是什麼節日   鞦韆節是清明節的別稱,出自於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起源於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後來在春秋時期傳入了我國中原。   古時候的鞦韆大多都是利用強壯的樹枝,在它的枝幹上分別套下兩根粗繩,在粗繩的下端繫上一塊木板。由於製作十分簡易,還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它也深受老百 ...

下元是什麼節日 下元風俗哪些

  下元節是什麼節日   下元節,為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而農曆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的來歷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 ...

下元是什麼節日下元什麼風俗

  下元節,為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正月十五中國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國稱中元節,祭祀先人;而農曆十月十五中國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下元節的來歷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 ...

七夕曬書曬衣什麼用,七夕節日風俗哪些?

  在古代,七夕節這一天,有許多人家都會將家中的藏書,拿出來進行晾曬。關於農曆七月的記憶,也許是處暑節的涼爽,也許是七夕的唯美浪漫。    七夕節曬書曬衣有什麼用   七夕節曬書、曬衣,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而之所以人們選擇七夕這一天曬書。據說是因為七月七日,天門洞開,陽光強烈,是龍王爺曬鱗日,人們多在此日暴曬 ...

臘八是哪個民族節日 臘八是什麼民族過的

  導語:再過幾天就是臘八節了,很多人都會吃傳統食物臘八粥。實際上,我國很多地方並不過臘八節,所以也沒有吃臘八粥一說,尤其一些少數民族,更是沒有臘八節這個節日。那麼,你知道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嗎?到底臘八節是什麼民族過的呢?一起來了解。   臘八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漢族。臘八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臘八 ...

愚人又叫什麼 愚人什麼風俗

  愚人節又叫什麼節   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或All Fools' Day)也稱萬愚節、幽默節,愚人節。節期為公曆4月1日,是從19世紀開始在西方興起流行的民間節日,並未被任何國家認定為法定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以各種方式互相欺騙和捉弄,往往在玩笑的最後才揭穿並宣告捉弄物件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