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阿瓦提多浪麥西來甫

阿瓦提多浪麥西來甫

  多浪麥西來甫

  多浪麥西來甫是阿瓦提縣維吾爾族群眾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是阿瓦提縣多浪人中流傳的散板樂曲,稱為“巴亞萬”,因與木卡姆同等性質,又稱多浪木卡姆。巴亞萬是多浪麥西來甫的基本樂曲,由巴西巴亞萬、清脆巴亞萬、斯木巴亞萬、巴亞萬、穆阿勒、沙木克、九拉、卻勒巴亞萬、多拉麥特等9個木卡姆組成。融維吾爾族多浪人民間音樂、舞蹈和遊戲為一體,是多浪人在節假日或農閒時節和婚嫁喜慶時常舉行的民族藝術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男女皆可參加,規模可大可小,多則數百人,少則數十人。麥西來甫內容廣泛,格調古樸,富有濃厚的民族生活氣息。題材極為豐富,如“節日麥西來甫”、“嘗新麥西來甫”、“豐收麥本來甫”、“婚嫁麥西宋甫”等。麥西來甫場地多設於葡萄架下或篝火旁邊。每有舉行,常是滿村空巷,狂舞歡歌,通宵達旦。

  多浪麥西來甫

  麥西來甫的形式是先由鼓手擊響手鼓,樂師高聲吶喊“麥西來甫開始了”。應著“嘭嘭”鼓聲,樂師高唱序曲,熱瓦甫、嗩吶等一齊奏響優美舒暢的舞曲。圍坐四周的男女,開始互相邀請,結伴上場開始對舞,男女舞者隨著激昂熱烈的舞曲以各種優美的舞姿翩翩起舞。舞蹈全過程隨著樂曲節奏快慢和各種遊戲節日穿插,舞姿不斷變換,高潮迭起。當人們興盡之後,樂曲漸止,樂師宣佈麥西來甫結束。凡能堅持到最終的舞蹈者,常常被視為麥西來甫佼佼者。

  多浪麥西來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記載,維吾爾族多浪人的祖先在古老的年代就流傳著具有濃郁遊牧生活氣息的聚會娛樂習俗。現行的維吾爾族人民的多浪麥西來甫,就脫胎於這些古老的儀式和風俗,而後來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吸收各時代民間歌舞精華而逐步發展起來。

  維吾爾族多浪人能歌善舞,優美的樂曲和動人舞姿是該民族豐富多彩日常生活的集中表現。舞蹈動作時而似獵人撥開草叢,尋找獸跡,時而如農民揮動農具、收割莊稼,女性則時而高舉雙臂,擎火把,尾隨獵人行進;時而雙手在空中搖轉,酷似採摘葡萄,招待嘉賓。麥西來甫對民俗史、宗教史和藝術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價值。

  多浪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在節假、喜慶或農閒時節舉行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麥西來甫作為一種民俗風情旅遊,必將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來此欣賞觀看。

阿瓦提多浪文化

  多浪藝人

  多浪文化是維吾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分佈於葉爾羌河流域,新疆阿瓦提縣是“多浪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多浪文化的形成是基於原始土著,兼具維吾爾族文化與蒙古文化的秉性,是草原牧獵與綠洲農耕融合的“活化石”。歌舞是多浪文化主要載體之一,具體體現在“聚”、“豪”、“勁”、“醉”四個方面。 “聚”,維語中的“多浪”即是“成堆地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同時,多浪文化也因聚合而產生;“豪”,多浪人的心胸像戈壁一樣寬廣,性格豪放,歌聲高亢悠長;“勁”,多浪人粗獷拙樸,舞姿恣意縱橫,剛勁有力;“醉”,多浪人的穆塞勒斯原汁原味,讓品嚐的人情醉心也醉。

阿瓦提多浪木卡姆

  新疆阿瓦提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西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邊沿、葉爾羌河下游,東北與阿克蘇接壤,南部深入塔克拉馬干大沙漠。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和田河在這裡交匯,地理位置東經79°45'—81°05',北緯39°31'—40°50'。總人口約21.96萬人,由維吾爾、漢、回、哈薩克等21個民族組成,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多浪木卡姆》主要分佈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葉爾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為中心的多浪地區維吾爾族民間,尤以阿瓦提縣為盛,它是一種融歌、舞、樂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表演藝術。

  《阿瓦提多浪木卡姆》目前有12套,共160首、75調、648句。如《巴西巴雅宛木卡姆》,6調40句;《波木巴雅宛木卡姆》,7調44句;《斯木巴雅宛木卡姆》6調44句,《巴亞宛》6調48句,《穆巴勒巴亞宛》6調56句,《沙木克巴亞宛》6調56句,《九拉》7調60句,《卻勒巴亞宛》6調44句,《多拉麥特(第一段)》6調40句,《多拉麥特(第二段)》33調412句,多浪沙達斯7調68句,拜什艾日克波鄉木卡姆15調252句等。每套多浪木卡姆都由“木凱迪滿”、“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利爾瑪”五部分組成,為字首有散版序唱的不同節拍、節奏的歌舞套曲。每部多浪木卡姆的長度約為6—9分鐘,九套總長度約一個半小時,多浪木卡姆的唱詞全都是在多浪地區廣為流傳的維吾爾民謠,充分表達了多浪維吾爾人的喜、怒、哀、樂,反映透析多浪維吾爾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豐富多彩,曲調高亢粗獷,感情純樸真摯。

  《新疆阿瓦提縣維吾爾多浪木卡姆》是阿瓦提縣獨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與其他各地流傳的《多浪木卡姆》和新疆境內的各種維吾爾木卡姆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同時又具有相對獨立的藝術特色:

  1、獨特性。其曲調高亢,藝術風格熱情奔放,情感宣洩酣暢淋漓,保持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多浪木卡姆舞蹈主要反映狩獵過程,動作粗獷,節奏感強烈,較多地保留了草原民族“挽弓騎射、矯健剛勁”的藝術特色。《多浪木卡姆》與多浪維吾爾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簡單、明瞭地表達著淳樸的情感,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2、群眾性。多浪維吾爾木卡姆是多浪維吾爾人精神面貌的突出表現,代表著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特徵,深受群眾喜愛。它不受環境、場地的制約,樂聲起處,無論男女老少,都要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3、代表性。它始終代表著多浪地區的文化特徵。在各種傳統節日、慶典和人際往來的群眾性集會中,《多浪木卡姆》皆不可或缺。

  4、即興性。《多浪木卡姆》在遵循傳統結構模式的同時,又在唱詞選擇、段落反覆、伴奏手法、旋律裝飾等方面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即興性,從而達到傳統承繼和個人創造的最佳結合。同時,它具有較高的藝術的價值。一是全面體現了多浪維吾爾人的文化傳統,是研究本民族傳統音樂、舞蹈、文學、說唱等藝術發展的重要依據。二是多浪維吾爾人文化的傑出代表,是多浪民眾心智的結晶,處處閃爍著他們音樂上的天賦和各方面的傑出才華。三是多浪維吾爾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折射多浪維吾爾人歷史、社會生活、精神風貌的縮影。作為多浪人精神寄託的《多浪木卡姆》,在各種群眾娛樂集會上有著很高的使用率。它已深深滲透到了多浪維吾爾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多浪維吾爾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對於促進多浪維吾爾人經濟發展、民族進步,人與自然、人與人、民族與民族之間團結進步、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它也是中華民族文化領域內極具民族個性的一枝文化的奇葩。


西

  柯克麥西來甫又稱瑪依薩麥西來甫,俗稱為青苗麥西來甫。柯克,意為青藍色。瑪依薩,意為青苗,實則都是青苗的意思。秋收結束了,嚴冬來臨,生活在廣大農村或半農半牧地區的維吾爾族群眾,經常常舉辦柯克麥西來甫。開始是由最先發起者,將一些麥種分種在兩隻花瓷碗裡(或葫蘆裡),待長出幼苗準備邀請親朋參加柯克麥西來甫時,用一 ...

卡爾西

  每年冬季來臨,第一場瑞雪下過後,要舉行卡爾麥西來甫活動。卡爾,維吾爾語,意為瑞雪。活動舉行以前,有一位熱情湊趣的人,將一塊噶拉哈爾(羊前腿小關節骨)悄悄放在他所到的人家中任何一個不易被發現的地方。若要被主人發現,當場抓住,則湊趣者必須自己舉辦麥西來甫。若主人未發現,湊趣者出門後,便大聲呼喊,主人必須舉辦晚 ...

米麗斯西

  在婚禮、孩子出生、滿月、割禮等喜慶活動迎接貴賓時,也要舉行麥西來甫,通稱為“米麗斯麥西來甫”。晚會開始時,由樂器開始,一人手持鮮花或手絹花,邀請一人上場,互相行鞠躬禮,互相交換位置三次後,一人將手中花交給另一人而下場。後一個繼續邀請一人,方法同前,如被邀人不答應而起步跳舞,另一人便隨之而跳,舞時時間可長可 ...

納孜庫姆和西

  納孜庫姆和麥西來甫      納孜庫姆   納孜庫姆是流行於吐魯番地區的一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是迥異他鄉、風韻獨具的地方舞。納孜是古代高昌王國一位民間藝人的名字,庫姆是維吾爾語舞蹈的意思。   納孜庫姆舞風格熱烈奔放,節奏歡快,動作詼諧幽默,以其獨特的蹲步、跨腿等舞蹈動作,區別於其它任何一種維吾爾族民間舞 ...

民間文體活動(圖)

     叨羊活動      風情高空旋轉      摔跤比賽      刀郎舞蹈      鬥羊比賽 ...

民族節日

  【騫馬、叼羊】   賽馬、叼羊是一種廣泛流行於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中的傳統體育活動,經常在盛大的節日慶典裡舉行。屆時,身著盛裝的各族牧民從四面八方雲集賽場,各參賽隊選拔最好的馬匹與騎手加盟角逐,參賽者一般只限於10一15歲的兒童。比賽開始,各路好手駕馭坐騎風馳電掣般衝向終點,圍觀的群眾歡呼雀躍,喝彩聲、助威 ...

縣棉花種植分佈

  1、棉花種植帶大致分佈在北緯18度-46度,東經76度-124度之間,氣溫>=10度,產棉省市區22個,棉田面積在40萬公頃以上有7個(新疆,河南,江蘇,湖北,山東,河北,安徽);在10萬公頃以上的有4個(湖南,江西,四川,山西):其他的各省市只有較零星的種植。   2、該區日照充足,氣候乾旱,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