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陽城慶賀習俗

陽城慶賀習俗

  祝壽 俗稱“過生日”。有大慶、小慶之分。逢十為大慶,年慶為小慶。大慶遍邀親朋,小慶全集兒孫。大慶的賀禮有壽匾、壽屏、壽聯、壽酒、壽肉、壽麵、壽桃等。當兒女的還送壽衣。小慶則只送壽桃。壽桃即用面做成桃形,附青枝綠葉於其上。

  滿月 生下小孩1個月頭上,來個慶賀。舊時因所生男女而分為大賀小賀。現則不分大小親戚均給小孩送些衣帽等物。

  圓辮 男人蓄辮始於清代。長到13歲,辮子已留夠長,稱為圓辮。屆時,親友均攜帶禮物來賀,一般均磅花饃(即用面做的花餅,上有花紋圖案,並有喜字,每個重為0.25公斤)。外祖母負擔特生日是,須送衣服鞋帽。左鄰右舍、熟識朋友多送辮錢。舉行宴會1天。

  賀婚 親戚和領友給男方和女方送些衣服用品,送錢要用紅紙包住。

  賀居 俗叫“餒方”(訛為暖房)。修起新房初住,新朋來賀。女方孃家負擔特重,不僅要送51個大花饃,還須送門簾、被褥、床單等物,歡宴1天。主人給來客吃“發家”煎餅。近些年,當天晚上還請人說書或放電影。

  賀畢業 抗戰前很隆重。凡高小或初中畢業者,校方著人在門口先放3銃,然後在門貼上喜單、喜報。喜單為紅色長條,喜報為1張大黃紙。民國初期,高小畢業生,還將緞子懸掛在家中,緞子上寫著金字(如:畢竟功名從此始,業兼文武較前精“等)。此風在抗戰後消失。

  賀入學和參軍 新中男建立後新起的風俗。考上大學、中專的學生和入伍的新兵,臨行前,親戚均請吃一頓飯,並送些盤費。在農村、結婚、做滿月、做圓辮、餒房等慶賀,事先主方用花饃(一個或若干分之一)贈客方,作為通知。

陽城禁忌習俗

  解放後,許多禁忌已自行消失。但仍有一些殘留於民間,尤以農村為著。

  1、忌事

  借別人的藥鍋和搖籃不能送還,等人家用時來取;

  產婦在門簾上掛紅布或篩面籮,以示“閒人免進”;

  孝子不得頭戴孝帽進別人家門;

  民房的方位不正東、正南、正西、正北;

  藥物不能放在窗臺上;

  農曆初一、十五、二十三不去看望病人;

  孕婦不得在煤窯和建房工地出現;

  嫁出去的閨女不準在孃家過年;

  產婦不過百天不能進他人院,也不能回孃家;

  婦女“坐月”頭一個月內,丈夫不能在外過夜;

  打場時不能坐碡碌;

  送饃及其它食品忌送雙數(東鄉例外,但忌送4個);

  城內結婚不出南門(因“南”與“難”同音,怕婚後難過);

  通義村十月十五不炸油食。

  2、忌語

  不說“酒完了”,而說“酒起了”。

  不說“失火”,而說“起火”。

  說長者之死是“老了”,小孩之死是“丟了”。

  農村打場不能說被認為是限制產量的話。

  一般人稱老鼠是“害踐”。

  山裡人打山豬是“牲口”。

  老年人的棺材叫“喜壽”、“壽器”。

陽城飲食習俗

  縣人以吃稀飯為習。吃乾飯時常要喝湯。外出者常因吃不上稀飯或喝不上湯而食慾不振。常風稀飯有米湯、米羹、甜菜飯、米 、拌湯等。米羹尤為農民喜愛。本世紀80年代後,乾飯和炒盤菜者漸多。

  食物向以小米為主。80年代後,白麵也成為主食,小米可做成軟硬不等的白飯、悶飯、米羹、稠米羹、撈飯等。瓜悶飯是農家秋冬的常食 。撈飯配 湯被農民認為是既充飢又解渴的佳食。20世紀60年代前,婦女“坐月”只敢喝米湯。70年代後,思想漸解放。

  多數人無食魚、食雞習慣。雞多被外地人廉價購去。

  縣城一日三餐。有的農村日食四五頓。或早起吃昨天剩飯,或9點左右吃“飯時”飯。夏天午休後上地前常“貼晌”。冬天夜長第吃“夜作”。“夜作”通常為油食、麵食、煎餅,家人圍爐閒話,趣味盎然。

  用蘿蔔或蔓菁秧醃製的酸菜和用豆葉製成的黑菜,為農民冬春主菜。黑菜專用來吃米羹飯,酸菜受農民喜愛,但長期漚置,難免變質。

  四鄉比較,東鄉飯菜質量最高,且有喝酒飲茶之風。潤城鎮的喝酒、北留鎮的飲茶居全縣各鄉鎮之冠。這與當地抗戰前外出經商人多有關。東鄉的白饃、棗糕既白又大,味甜,幹食酥脆。產核桃的橫河、李圪塔和產椋子的駕嶺、河北、臺頭、西交等地的油餅,中空外大,狀似青蛙。產柿子的西鄉和北鄉的“圪連鑽陰”(即用面裹柿餅之類再用油炸),香甜可口。還有用柿子、糠碾製成的糗片,作為配食,別有風味。

  鄉村多用油圪垛或麵條待客。城內遇事請客用“火鍋”菜和坐客。坐席第吃“十大碗”或“八大”碗,分別為“紅燒肉”、“過油肉”、“肉九”、“糯米甜飯”、“江米丸”、“米粉肉”、“白菜湯”、“雞蛋湯”等。富有的人家,講究上兩道或四道海菜。東鄉坐席,多為“八八”、“六六”(即十六、十二碗)。最簡單是四個盤子加一品鍋,美其名日“一州四縣”。

  因食品單調、飯菜相混,縣人平時吃飯不圍桌而坐,多喜端飯而食。天氣一暖和,多食於戶外,或蹲或坐,邊吃邊聊。近來,縣城居民漸養成上桌吃飯的習慣。


陽城喪葬習俗

  舊以厚葬為習,棺柩以柏木為佳。富者生前要圈好墳地。民國以前,有停柩在家數年的現象,多因兄弟不和打官司,塋地不妥,或待父母同死入葬,極不衛生。民國初期,此風被禁。   舊葬禮一般程式為:   收氣前處置 病危即予沐浴,理髮,更衣,移屍體上草鋪。   報喪 官宦士紳寫成訃告貼在大街並通知親友。平民則由其子身穿 ...

陽城居住習俗

  房以磚木結構為主。解放前,院多為四方四正的四合院,房多為上下各三間的兩層樓,依地形之高處確定主房。主房屋坡高出其它樓。出樓道,寬為1—1.3米,設有欄杆,高約1米。樓道之設既樣式別緻,又行動方便,憑欄俯視院落,別有一派風光。富者多住“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四大”即東、南、西、北四面正房各三間;“八小”即在 ...

古代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後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捲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 ...

我國端午節習俗

  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端午節習俗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 ...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髮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製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 ...

中秋節習俗---中秋祭月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中秋節習俗---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