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陽城居住習俗

陽城居住習俗

  房以磚木結構為主。解放前,院多為四方四正的四合院,房多為上下各三間的兩層樓,依地形之高處確定主房。主房屋坡高出其它樓。出樓道,寬為1—1.3米,設有欄杆,高約1米。樓道之設既樣式別緻,又行動方便,憑欄俯視院落,別有一派風光。富者多住“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四大”即東、南、西、北四面正房各三間;“八小”即在院四角四個小院各有兩面房(一面三間,一面兩間者較少,一面兩間,一面一間者較多)。全院兩層結構,一樓一梯或兩樓一梯,樓杆精意雕刻,圖案極為美觀。現在保留完好的南安陽潘家院可稱舊式四合院的代表。一般人家因地制宜住棋盤院、簸箕院、曲尺院等。本世紀70年代,學大寨多蓋排房。80年代多圈院,用水泥鋼筋結構的平頂房逐漸增多。一套幾間的住式已被年輕一代接受。

  四鄉因地制宜。北鄉的町店、寺頭、芹池、羊泉等地因土厚質好,舊時多挖土窯,現多用磚圈窯房(上為拱形)。西南及南部山區缺煤少土之地多用石板塊砌房。全縣一般人家修房,多在下面用磚,其它三面用土坯,富者則全用磚。室內多盤炕,炕連爐臺,不通煙道,取暖食宿甚便,但在冬季夜睡極易煤氣中毒。羊泉、寺頭和西南鄉偏僻山村有火炕,煙通炕下過,從後牆出。

  院門不朝北。院門若與房門相對,必打照壁。院門多有小屋坡,以擋風遮雨。門講嚴實。通常院門為兩扇木板,房門為多種圖案兩兩對稱的格扇。門上有透光的臥格,也頗講究圖案。

  解放前修房,左右和背面屋坡多為出簷椽,以佔滴水和山翅,現多用封裹簷磚包椽梢,略出於牆。

通渭“居住”習俗

  建國後,木材來源見廣,農家常以松木製作門窗,用松檁建房者較多,唯松椽見缺。60年代,以內官、香泉等地楊木作椽檁建房者增多,進入80年代,木材市場開放,流通渠道增多豈間以松材為主新建翻建房屋者,或城市或鄉村,處處可見。從70年代組建農村憂鬱點起,一些地方打破四合院的格局,採用大致坐北向南,高低一致的一排數房式結構,一房之內或置套間,其兩端或對面則修建廁所、車棚、填坑棚之類。進入80年代,城鎮居民,近郊居民,除修建磚木結構外,並有修建二層樓房的。

  板築高牆莊院,多見於農村,高牆周長一般為16弓(每弓長約4~5米)也有12弓、20弓以至24弓及其以上的,莊院小者,房屋以莊牆。土為長方塊,以坯模( 圈子)加溼土,經石礎子夯制而成。長37釐米,寬20 釐米,高10釐米。

  莊院內大門一側可建過廳,其他三面分別建廳房、對廳(俗稱“倒廳”)、廈房、廚房等。廳房臺階最高,對廳、廈房次之,過廳、廚房最低,四角分別置廁所、磨房、牲畜圈之類。大門內左側一角多建高房,也有建於右側的。高房基層多以上土箍窯,窯面以上土墊平,建高房於其上。

  一般房屋後牆用大拉(即牆寬37釐米),側牆用立臥(即牆寬約30釐米左右),前牆用單封(即牆寬20釐米)。

  簡易結構房式,多為一梁兩掛椽一簷水。無鹽鹼地區多預先板築高2米左右的側牆,在其上砌土 。含鹽鹼地區,多以磚石砌牆基,在其上砌土 牆、地般房屋前簷高2.7米至2.9米之間;後牆高至多米以上,房屋坡度在1︰0.3至1︰0.35之間。廳房、對廳、廈房門多雙扇棋盤門;廚房等門多單扇榻門。窗子多在窗框上置16眼或25眼的簡易方格窗扇,間有上下兩合的虎張口花格窗。從60年代起,多置玻璃窗。進入80年代,個別有用鋼門鋼窗者。

  間架結構房屋,多三間兩簷四檁三掛深簷房。頭二檁之間為深簷部位,露二明柱(或稱楹柱)。明柱頂端或有“扎梁頭子”的裝飾件。置門窗於二檁部位。門窗多為四門八窗的“箍子門窗”。門窗與柱的結合部位置“抱柱”,中門一間有邊門二扇,中間置啟閉門二扇。左右兩間各置互為開合的“四明窗子”四扇,合為八窗。窗下砌牆。門窗楣之上為奇數臥山板,再上有貼槧枋、閉風板、經檁等構件。其門上部與窗多為圖案式組合構件。梁檁相互間為搭橋式梯形楔結合,脊樑中間以桴梁(順水)上託榪墩、掛柱等構件支撐。其他梁檁以14根明、暗柱支撐點用楔結合。柱與柱以“拉槧”用楔結合呈水平連線。

  箍窯為住人、裝草、圈牲畜等多用途建築,純用土 於寬高各一米左右的基礎牆基上箍砌而成。土有專為箍窯而製作的斜頭子。長約30釐米,呈梯形,依其形箍砌而成。窯層較厚宜於掌握圓度;如以普通土箍砌,窯層較薄,掌握圓度較難。窯寬一般為2~3米,長度隨需要可4米,亦可長至7米、8米不等。門窗安於頂端側端俱可。人二三窯並箍者,內開偏門相通,謂之套窯。

  崖窯,系在山崖經過刷削,略呈坡度的立面上,掘進去土而成。有並挖數窯的,有窯內再挖套窯的。有莊院的人家,常挖崖窯圈養牲畜、羊只、置放農具等。

陽城禁忌習俗

  解放後,許多禁忌已自行消失。但仍有一些殘留於民間,尤以農村為著。

  1、忌事

  借別人的藥鍋和搖籃不能送還,等人家用時來取;

  產婦在門簾上掛紅布或篩面籮,以示“閒人免進”;

  孝子不得頭戴孝帽進別人家門;

  民房的方位不正東、正南、正西、正北;

  藥物不能放在窗臺上;

  農曆初一、十五、二十三不去看望病人;

  孕婦不得在煤窯和建房工地出現;

  嫁出去的閨女不準在孃家過年;

  產婦不過百天不能進他人院,也不能回孃家;

  婦女“坐月”頭一個月內,丈夫不能在外過夜;

  打場時不能坐碡碌;

  送饃及其它食品忌送雙數(東鄉例外,但忌送4個);

  城內結婚不出南門(因“南”與“難”同音,怕婚後難過);

  通義村十月十五不炸油食。

  2、忌語

  不說“酒完了”,而說“酒起了”。

  不說“失火”,而說“起火”。

  說長者之死是“老了”,小孩之死是“丟了”。

  農村打場不能說被認為是限制產量的話。

  一般人稱老鼠是“害踐”。

  山裡人打山豬是“牲口”。

  老年人的棺材叫“喜壽”、“壽器”。


陽城慶賀習俗

  祝壽 俗稱“過生日”。有大慶、小慶之分。逢十為大慶,年慶為小慶。大慶遍邀親朋,小慶全集兒孫。大慶的賀禮有壽匾、壽屏、壽聯、壽酒、壽肉、壽麵、壽桃等。當兒女的還送壽衣。小慶則只送壽桃。壽桃即用面做成桃形,附青枝綠葉於其上。   滿月 生下小孩1個月頭上,來個慶賀。舊時因所生男女而分為大賀小賀。現則不分大小親 ...

陽城飲食習俗

  縣人以吃稀飯為習。吃乾飯時常要喝湯。外出者常因吃不上稀飯或喝不上湯而食慾不振。常風稀飯有米湯、米羹、甜菜飯、米 、拌湯等。米羹尤為農民喜愛。本世紀80年代後,乾飯和炒盤菜者漸多。   食物向以小米為主。80年代後,白麵也成為主食,小米可做成軟硬不等的白飯、悶飯、米羹、稠米羹、撈飯等。瓜悶飯是農家秋冬的常食 ...

陽城喪葬習俗

  舊以厚葬為習,棺柩以柏木為佳。富者生前要圈好墳地。民國以前,有停柩在家數年的現象,多因兄弟不和打官司,塋地不妥,或待父母同死入葬,極不衛生。民國初期,此風被禁。   舊葬禮一般程式為:   收氣前處置 病危即予沐浴,理髮,更衣,移屍體上草鋪。   報喪 官宦士紳寫成訃告貼在大街並通知親友。平民則由其子身穿 ...

聊城居住習俗

  清末至民國期間,城鄉居民住宅懸殊。城鎮上層紳商之家,房舍講求配套,分主房、配房、客廳、書房、門房等。形式有二進院、三進院或設東西兩院。門樓高大寬闊,起脊雙翹,迎門是影壁,上多為磚刻或書寫的“福”或“壽”等字樣。有功名者,門前左右置石獅l對;無功名者,也有上馬石或石鼓。前院較小,後院較大。前院南房為客廳,北 ...

濮陽居住習俗

  宅基選擇方面,濮陽人民傳統,宅基總佈局多以南北長12步,東西寬8步(每步5英尺),計0.4畝的長方形為最佳,這樣適合於建造傳統的以北屋為上房的四合院,當地也有東西長而南北寬者,更有大於0.4畝的。另外,本地歷來保持黃河流域擇高而居的習慣,即使無水患之虞,也總要把宅基墊得高些。庭院格局方面,濮陽地區的四合院 ...

信陽居住習俗

  建國前,信陽農民家庭多居住土牆草頂的房屋,稍好的砌成磚牆草頂房屋。富裕人家多系磚石為牆,八柱落腳,房蓋瓦,房內鋪磚,門坎用石條或硬木鋪成。深山區葉岩石頗多,農房多用天然石片砌成牆壁,堅固耐用。沿淮漁家多為船居,一家人按輩份長幼、未婚已婚而分前、中、後艙居住。建房是一大事,講究頗多。首先請陰陽先生選   擇 ...

吉林居住習俗

  【吉林地區的漢族民居】   絕大部分是來自山東、河北、山西等省,多半從事工商業或農業生產,分散居住在城鎮和鄉村。同當地的滿族人民雜居在一起,修建了許多與滿族民居相似的住宅建築。在很大部分有與滿族住宅相似的地方.在吉林地區民居大宅,都會在遲頭關鍵部位進行重點雕刻。在吉林地區民居大宅之中最常見到的是三雕:一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