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劍門蜀道梓潼縣七曲山上,有一座巍峨宏偉的大廟,廟內供著一位帝王打扮的神像梓潼(文昌)帝君。傳說梓潼帝君,系天上文曲星下凡,專管人間功名利祿。故歷來為文人學士、仕官儒生頂禮膜拜,亦是他們祈求功名的聖地。由於人們認定這是梓潼帝君的故鄉,是文昌信仰的發源地,於是縣城取名梓潼,亦借梓潼名望,顯赫傳揚。而在這梓潼神話傳頌的地方,長期流傳著一種酬神還願、驅邪納吉的民間儺戲——梓潼陽戲。
“梓潼陽戲”始於清乾嘉年間,甚至更早些時間已在梓潼一帶流傳,至今約有三百多年曆史。
梓潼陽戲奉“四聖”(川主、土主、藥王、文昌)為戲神,並有一整套祭祀儀式和演出劇目,運用於善男信女求神許願,還願祈吉的民俗活動之中。
梓潼陽戲的劇目相傳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根據手抄本“戲門斷願啟白”所記,三十二天戲是:出掃棚前、出小鬼、出土地、出走馬、出春牛、出結事郎、出和事老者、出陳牢、出猿猴、出屏鳳小姐、出僧道、出梅花、三聖起馬、出化主、出鳳冠柳青、出關韓二將、出二郎、出三伯公婆、出楊泗將軍、出大伯二伯等。
至於地戲劇本依據上述手抄本中載有:上太白察善、上功曹、上祖師、上白鶴童兒、上靈官鎮壇、上點盤土地、上統兵元帥、出鍾馗、魯班造船、二郎掃蕩等。
依其內容排列,則是:太白金星查得某地還願祈神,於是稟報天帝。天帝即派真武祖師糾願,派靈官、土地查願、鍾馗去驅鬼,最後由二郎神率領判官、土地去除妖驅邪。將全部疫鬼裝進神船,逐出門戶,掃蕩殆盡。
“梓潼提陽戲”的表演頗有特點。它以提線木偶為主導,伴以面具和塗面表演角色,而所有表演又溶於法事儀式之中。梓潼陽戲的音樂唱腔以“神歌腔”為主,唱腔由法師引誦,道童和腔並幫腔,鑼鼓節拍伴奏。表演地戲時,還採用了川劇、燈戲聲腔。
梓潼陽戲表演,有一個特殊的方式,即戲劇演出過程中,直接與願主作神人交流。如王靈官在臺上問:“還願弟子,當年你為何許願?”願主稟告:“為家宅不清。”王問:“今日如何酬願?”願主答:“獻上花戲一臺,渾豬一頭,龍雞一隻,香燭備齊。”王靈官即賜言:“一了百了,一繳百繳,一斷百斷,水上脫刀,永無欠願。願你老者百年長壽,少者松柏長壽。”願主叩頭謝恩,退下舞臺。《鍾馗斬鬼》中,鍾馗捉到兩個鬧事小鬼,拉到願主面前。問願主:“你可認得此二鬼,”願主上前答話:“不認得。”鍾曰:“此二鬼在你屋前屋後,鬥雞弄犬,擾得你不得安寧。現在捉住,何以報答?”願主:“錢財酒席報答。”鍾曰:“好,我把此二鬼斬於陰山背後。從此你家門清泰,人吉平安。”願主:“謝神恩!”答話完,自動退下。在《二郎掃蕩》一折中,二郎神登壇作法,願家立即引導二郎神逐房逐室,驅逐不詳。最後,二郎把所有“邪惡”掃進船中,並率領願主眾人,在樂隊伴送下,將船押至村外河邊,當天焚燒。意為疫鬼已除,地方平安昌盛。至此,戲劇演出全部結束。梓潼陽戲這種將驅儺法事、戲劇故事、驅邪民俗緊密結合一起的演劇形式,是對古代方相氏率百隸逐室驅疫驅儺活動的繼承與發展。
民間小戲劇種。流行於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地區。又常以縣定名,如鳳凰陽戲、吉首陽戲、大庸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等。
陽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之間。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間小調、花燈和儺堂巫師舞唱演變而來。發展過程中受辰河戲的影響,由沒有行當,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當;
由演故事,到唱小戲,演大本戲;由清唱到配打擊樂伴奏,加過場音樂;由矮臺演出到高臺演出,這才正式成了高臺戲班演出的劇種。
二十世紀中葉,湘西城鄉穩定,經濟活躍,商業興旺,陽戲也就得到了發展,逐浙形成上河陽戲(流行於黔陽,懷化、芷江、會同、靖縣、通道等地)、大河陽戲(即辰河陽戲,流行於辰溪、漵浦、麻陽、鳳凰、滬溪、吉首等地)、北河陽戲(流行於大庸、永順、古丈、沅陵等地)。三種路子各有特點:上河主要唱腔有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春華調;大河主要唱腔是小生一字、女一字、七句半、男女趕板及翻山調等;北河主要唱腔有正宮調、蛤蟆調及陽調等。
陽戲傳統劇目150餘個,多屬家庭愛情、勞動趣聞和神妖鬼怪故事,很少帝王將相戲。表演以“二小”具有特色,小丑的步法、小旦的身段十分豐富。唱腔有正調、小調。男女分腔,以甕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整理的《盤花》、《三寶舞龍》等傳統劇目和改編的神話戲《春哥與錦雞》等最有影響。名藝人有文天送、杜從善、油菜花等。
大庸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揚柳花,為民間藝人行乞或風塵女子賣唱餬口的表演藝術,後經茅崗覃氏一家班及若干代藝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淨醜末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
陽戲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庭戲、悲劇,生活氣息濃。旦角在陽戲上居各行之首。陽戲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共17個曲牌。正調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結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話叫“窄音”,大庸陽戲的風味特點就在窄音上。
“陽戲”之“陽”,一說大庸位於澧水之陽,二說戲為陽春人傳承發展,三說“楊柳花”與“陽”諧音,而“楊柳花”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為“陽戲”。
仡佬族文化豐富多彩,民間藝術便極具特色,而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非仡佬族的陽戲莫屬。眾所周知陽戲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戲劇,其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文化,也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仡佬族陽戲的特色及意義。
陽戲,是一種流行於西南諸省的地方戲劇種。在重慶、湖南、貴州湖北等省市農村廣泛流傳。那裡 ...
提琴戲是湖北通城、崇陽農村人民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據傳,由臨湘花鼓(今岳陽花鼓)流傳過來而形成,最梁山調腔系的支脈。主腔用“嗡琴”伴奏,這們為了和本地的花鼓戲打鑼腔區別開來,稱其為“提琴戲”,這個名稱在清末時已經有了。
約1885年到1889年間,有湖南藝人蔣傳玉、彭瑞生先後率班到通城、崇陽演出,彭 ...
高淳陽腔目連戲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劇種,和很多中國民間傳統戲曲一樣,高淳陽腔目連戲也正瀕臨失傳之危。高淳陽腔目連戲豐富了傳統的南京文化,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我們都不希望這麼優秀的藝術就這樣消失了,現在我們來了解下吧。
高淳陽腔目連戲又叫“太平戲”,由做法事發展成舞臺演出,宗教色彩較濃。高淳自漢晉以來佛道盛 ...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七大古都之一。
洛陽境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這裡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天然 ...
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宗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它東鄰省會西安,北與甘肅接壤,是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我國中原地區通往大西北的要衝。市轄1市2區10縣,面積10213平方公里,人口473萬。
革命文物俯拾皆是。三原縣有辛亥革命時的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部舊址、大革命時期的渭北農民協會舊址 ...
樓宇選擇要訣–端端正正宅基穩
明末蔣大鴻的《天元五歌陽宅篇》開篇第一句就說:“人生最重是陽基”,論宅,首先要論宅基。《易經》說:“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那些形態特異的房子,容易產生不良影響,在選樓時要特別注意。
古人認為缺西北角或西角的宅,易得呼吸道毛病;缺北角的宅,會腎氣不足;缺東北角或西南角 ...
成都賽區--天秤座馬雪陽
一直在探求馬雪陽和馬天宇有什麼親屬關係,後來無果而終。總結來說,天秤座的小男生,可愛程度一點也不輸給巨蟹座的小正太。或者說馬雪陽無辜的眼神讓媽媽們更加心疼,簡訊發個不停,為的就是讓這個乖孩子不斷晉級。具有偶像潛質的臉,如果遇到好公司包裝下,內地的偶像劇市場也就有希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