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族文化的表現:仡佬族陽戲

民族文化的表現:仡佬族陽戲

  仡佬族文化豐富多彩,民間藝術便極具特色,而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非仡佬族的陽戲莫屬。眾所周知陽戲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戲劇,其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文化,也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仡佬族陽戲的特色及意義。

  陽戲,是一種流行於西南諸省的地方戲劇種。在重慶、湖南、貴州湖北等省市農村廣泛流傳。那裡居住著漢、土家、苗、侗、白、回、瑤、壯等多種民族,殘存著大量巴、楚、湘、黔文化的餘緒,少數民族的燦爛文化,踩堂戲或儺堂戲都給陽戲以特別的藝術滋養。仡佬族陽戲是龐大體系中的一個分支。

  仡佬族陽戲,流行於貴州省正安縣市坪鄉為中心的仡佬族,其造型、表演、聲腔、臺詞等都與漢族地區的陽戲大同小異,具有正安縣的地方文化特色。

  溯源仡佬族陽戲源出自四川。市坪鎮龍坪村田村組村民第五代陽戲學掌壇師李興權老人講,相傳貴州籍的馮萬春、馮壽春、馮戲春三兄弟到四川一帶做生意,由於經營不善,無法再在四川待下去。但苦於連回家的路費都快賠光了,只好在四川徘徊。

  一日與朋友閒談,知道陽戲。三兄弟聯絡自己的實際情況,就按照當地風俗習慣,許下陽戲願,希望菩薩顯靈,幫助兄弟三人走出困境,並將還願日期及事項,託人請所許願性帶回老家告知父母,請人設壇還願。

  眼看離兄弟三人還願的日子越來越近,不但兄弟三人回家還願無望,就連生活都成問題,正當兄弟三人焦急萬分之時,三個手執金鞭、騎著高頭大馬的彪形大漢來到三兄弟面前,囑咐三兄弟拉著馬尾巴回家,著急的三兄弟依言拉住馬尾,飛快地被三個彪形大漢帶回了家。

  兄弟三人到家之時,正是還願的日子,家中正在設壇唱戲,說是幫他兄弟三人還願的,奇怪的是那三個帶他們回鄉的大漢竟然與供奉在堂屋香案法壇上的三尊菩薩長得一模一樣。自此,陽戲從四川傳入貴州。

  這雖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對貴州陽戲的根源探究不能提供理論根據,但就市坪陽戲而言,從李興權老人口中得知,田村陽戲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從謝壩鄉東禮村冷水渠組傳入市坪的,兩百多年間也歷經了四代,到他這一代已經是第五代了。

  由於文化的大革命,第四代掌壇師未能將其秉承家傳祖訓傳給李興權,加上十年浩劫動亂,陽戲曾被擱置。但李興權為將家傳陽戲發揚光大,使之繼續傳承下去,便故拜市坪街上申作清先生為師學習法壇祭請,又拜市坪村石溝平組張聖貴為師學習相關戲劇舞蹈,終於使斷代的田村陽戲薪火相傳,今日,市坪陽戲也只有田村衛家了。

  表演傳承於市坪的陽戲,藉助神話傳說中“三聖祖”的神威,以舞蹈的形式,配以川劇和地方花燈戲的唱腔,透過演繹神話傳奇,幫助許願人還夙願,避兇經納吉。

  仡佬族陽戲開始時,許願人家要先殺好豬,剖一個小口,只拿出內臟,彷彿一隻全豬(整頭的豬),將其放在案板上,然後由頭戴花冠,手執師刀、令牌的掌壇師吹響了牛角招請本壇已故法師、掌壇師。然後設壇禮請川祖、土祖及滿堂神聖,祭敬灶王,最後再根據事先確定的事宜依次演練相關劇目。

  陽戲所演劇目根據許願人許願情況而定,一般是在晚上進行折,有唱一夜的,也有唱三天三夜的。演唱劇目和時間發生變化,演唱人數也要作相應調整。唱陽戲所需人數比一般儺壇要多,少則7-8人,多則9-16人。

  唱一晚上所出劇目有:開壇禮請引神童子、引神土地、財神,拆豬領牲過案,降龍,五聖登殿,四宿了運,勾簿,祭伯公伯婆,祭豬頭神,合瘟造船。唱三天三夜的除了要唱完上述戲曲劇目外,第一天開壇時應唱二郎神桃山救母,第二天唱土祖張傑碧山降猴,第三天封壇唱藥王還夙了願。

  道具為了增強陽戲的神聖感、神秘感,在唱戲時一般都有很多道具放在行李箱中備用,行李箱內裝有唱戲時的香案(懸掛式)、佛衣、法衣、菩薩、龍套、臉子殼(面具)等,據市坪鄉田村陽戲班掌壇師介紹,田村陽戲班現有各類法衣、佛衣20餘件,聖人臉子殼(面具)9件,藥王菩薩、川祖菩薩、土祖菩薩、太子菩薩各一尊,天門土地、引神童子各一尊。

  特別是天門土地和引神童子傳承至今已三百多年,由此可見,陽戲在我鄉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多麼的神聖和崇高。

  仡佬族陽戲,在苗鄉仡佬族人民的心目中是“歡喜神”的化身,既慷慨又小氣。據傳聞,凡是許願人真誠許下的陽戲願,只要許願人達到某種願望後備辦三牲六禮,設壇唱戲還願,“歡喜神”就非常靈驗,不但許願人一家諸事大吉大利,祝壽安康,而且可能會遭至厄運。即使求神拜佛也無濟於事,直到許願人踐行諾言方才罷手。這雖然是傳聞,但這種傳聞已根深蒂固於苗鄉兒女心中不隨便的許下陽戲願。

  這說法到底有沒有得到證實無關緊要,因為這當中畢竟帶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但這種傳聞印證了苗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印證了苗鄉兒女言而有信,言出必行的傳統美德。

仡佬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仡佬族毛龍節

  仡佬族是中國的五六十個民族之一,其中的一些民俗對於“外人”來說是很新鮮的,特別是一些節日,仡佬族的毛龍節就是其中之一。毛龍節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毛龍節。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崇尚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輻射及於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龍主要活躍在元宵節期間,有學者推論,毛龍源起於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2006年5月20日,仡佬毛龍節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起源

  歷史上,世居大西南的仡佬人並未得到統治階級和封建文人的重視,關於“仡佬毛龍”的起源及源流無明確歷史記載。有學者從“仡佬毛龍”的主要製作材料--竹,以及其“求子”的表演功能等推測,毛龍應源起於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龍井鄉晏明一帶的仡佬族中流傳有“唐魏徵夢斬金骨老龍之子”的故事,傳說“仡佬毛龍”即是“金骨老龍”的長子,與章回小說《說唐》中“魏徵夢斬”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據《石阡縣誌》記載:“燈從唐代起”,在當地“毛龍”屬“燈”之一種,故可推測:“仡佬毛龍”可追隨到盛唐時期。從民國《石阡縣誌》所記載的“仡佬毛龍”在境內活動的主要情況來看,清末直到解放前夕,“仡佬毛龍”盛行於全縣各民族村寨之中。

  傳承價值

  古代仡佬毛龍節的傳承儘管以自發傳承和自然傳承為主,較為隨意,但從儀式主持、扎藝以及龍頭、龍尾表演者的角色身份來看,仍然表現出傳承中的規定性。

  “仡佬毛龍”有著豐富的文化價值,顯示出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樣的社會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

  傳統的寶貴財富。

  “仡佬毛龍”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傳下來的民間信仰的表現形式,主要流傳於貴州省石阡縣龍井、湯山等鄉鎮的宴明、龍鳳等仡佬族村寨,演出範圍輻射到全縣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中間。石阡,位於貴州省東北部、隸屬銅仁地區,是一個深處貴州東北部腹地的山區小縣。境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多地下熱泉,自然生態儲存相當完好,亦有“熱泉之鄉”的美譽。石阡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早在秦代即在縣境內建夜郎縣。境內現有漢、仡佬、侗、苗、土家等13個民族,仡佬族為境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世代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表現出特有的開放心理。“仡佬毛龍”正是植根於這樣一種文化生態環境之中。

民族服飾欣賞:仡佬族服飾圖片

  仡佬族是中國和越南共有的一個少數民族,仡佬族的歷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如今的仡佬族也是大多數分佈在貴州省,仡佬族的服飾也是非常美麗的。本期仡佬族文化帶你瞭解仡佬族服飾。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長)。用布一幅圖於腰際,無摺皺,有如桶狀,謂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長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後長之袍。質料有葛、麻、羊毛、絲、棉布等。男女多以長帕包頭,有的婦女或用花布一塊蓋頂。

  仡佬族是雲貴高原中部的一個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義、仁懷、安順、關嶺、普安、清鎮、平壩、黔西、大方、織金、金沙、貞豐、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個市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馬關、富寧等縣。

  大約在十九世紀中葉,仡佬族婦女上衣短僅及腰,袖背上繡鱗狀花紋,下穿無褶長桶裙,整個裙子分為三段,中段用羊毛織成,染成紅色,上、下兩段多用麻織,一般有青、白色條紋,外罩青色無袖長袍,長袍前短後長,均繡有花紋,穿時從頭上套下,腳穿鉤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大約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飾大多與鄰近漢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人善紡織、刺繡、蠟染,歷史上因其服飾色彩款式不同而被稱為“青仡佬”,“紅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近代仡佬族的傳統服飾也很有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長袖衣,衣上滿飾層次豐富、題材各異的菱形或長條形圖案,手法為蠟染和彩繡。

  下著百褶裙、勾尖鞋、腰繫小圍腰,也是滿飾繡染。男子穿青布對襟密絆上衣、束腰帶、長褲、布鞋。男女皆以花帕包頭。大約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飾大多與鄰近漢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仡佬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長褲,白布或青布包頭,穿元寶鞋或雲勾鞋。婦女一般穿及腰短上衣,袖背上繡有鱗狀花紋,下配無褶長筒裙。裙由三段組成,中間用土紅色羊毛織成,上下兩段是麻織條紋土布。外套圓領無袖、前短後長的貫頭衣,頭盤大發髻,用三條一丈多的布包之,後面露出六個頭穗。

  少女喜歡戴一端繡有紅、黃、綠、紫等彩色花邊的黑色頭巾。以銀首飾裝飾,穿翹尖繡花鞋。也有穿石衽大襟短衣、長褲,衣袖寬短,襟及環肩以寬邊裝飾,褲較短,褲腳較窄。仡佬族婦女擅長於紡織,服裝面料都是自織自染的細布,結實耐用,樸素大方。

  仡佬族服飾無論男女皆穿桶裙。裙料以染色羊毛線編織,或將一幅料橫向連綴兩端而成或用兩幅橫聯而就。裙腰無褶皺,穿時以裙自頭上貫通而下,故又名為“通裙”。男子穿短上衣,居住高寒山區者常外披毛氈一幅。婦女的衣服一般是長衣短裙,製作更為講究、美觀。

  不同支系所穿服色不同,人們依其服色而分別稱之為紅仡佬、白仡佬、青仡佬、花仡佬。如在衣領、衣袖、裙邊繡以紅花的被稱為紅仡佬。花仡佬所繡花邊則為五彩色,且周身還綴以蠶繭為飾,累累如貫珠。


中華民族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傳統民間手工藝刺繡

  刺繡自古就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中國的刺繡都是很出名的,而中國刺繡的種類也有很多,民族的刺繡的種類也有很多。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刺繡。看看仡佬族的刺繡有什麼亮點。   仡佬族是一個勤勞而愛美的古老民族,也是一個注重和崇尚文化的民族,這一點在他們至今保留的貫首服和合和紋上得到 ...

傳統舞蹈酒禮舞

  走進仡佬族文化,我們能看到仡佬族先民躍動的舞蹈靈魂,我們能看到仡佬族充滿魅力的舞蹈藝術。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下面一起來看看“踩堂舞”和“酒禮舞”吧!   仡佬族的傳統舞蹈有《踩堂舞》和《酒禮舞》。《踩堂舞》是喪葬儀式中舉行的舞蹈。流行於貴州遵義、仁懷一帶。古代是在墳前進行,近代改在靈 ...

民族服飾欣賞服飾圖片

  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特殊不一樣的服飾。很多人可以從服飾上一眼看出來這個人是哪個民族的人。而且每個民族的服飾又各有各的特點,而且都能夠襯托出來每個人的美。本期仫佬族文化,就帶你來了解仫佬族的服飾。   服飾特徵:仫佬族的服飾有自己的特點,但因長期與漢、壯族交錯雜居,互相影響,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 ...

解惑春節是三月初幾

  每年的一月一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春節,春節在我國是最為隆重的節日之一,不管是任何一個地區或者民族都要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過年。而在仡佬族文化中,他們過年的時候並不是傳統的一月一日,那麼你知道是在什麼時候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屆時要準備雞、酒、肉、飯等敬奉山神或秧苗土地。 ...

盤點節日節日大全及習俗

  因地理區域的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著屬於他們的傳統節日與習俗。作為少數民族之一的仡佬族也有著他們的獨特節日與風俗。除了和漢族一樣的端午節、清明節與春節,他們還有著其他特別的節日,例如:吃新節、仡佬節、敬雀節等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接下來,一起來看看仡佬族文化中不同節日的習俗與風情吧!   仡佬族在貴州分佈廣 ...

獨特文化兩個年節

  仡佬族跟很多民族的傳統不一樣,仡佬族一年中有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一個是仡佬年,而這兩個年節便體現了仡佬族文化的獨特性。仡佬族的兩個年節讓人十分的好奇,也許很多人會問:“一年過兩個年節有什麼特殊寓意嗎?”大家不用著急,小編這就為大家解惑。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過兩個年節,一個是春節,另一個是仡佬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