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崇陽提琴戲

崇陽提琴戲

  提琴戲是湖北通城、崇陽農村人民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據傳,由臨湘花鼓(今岳陽花鼓)流傳過來而形成,最梁山調腔系的支脈。主腔用“嗡琴”伴奏,這們為了和本地的花鼓戲打鑼腔區別開來,稱其為“提琴戲”,這個名稱在清末時已經有了。

  約1885年到1889年間,有湖南藝人蔣傳玉、彭瑞生先後率班到通城、崇陽演出,彭在崇陽安家傳藝(見郭益群、定福生:《提琴戲》)。光緒末年至民初,有臨湘著名“三秋班”長期在崇、通一帶,亦將崇陽“提琴戲”的名稱和當地戲劇藝術帶回湖南。76歲的臨湘花鼓藝人曾紀玉說:“三秋班不來我們只唱‘四平腔’,‘小調子’,‘倒板槳’,《西廂拖櫃》、《孟姜女哭長城》、《楊天估修行》、《蔡鳴鳳辭店》都是三秋班從崇陽帶回來的”。臨湘藝人方剛生亦說:“三秋班之前沒有《殺惜》、《雪梅教子》、《趕子放羊》、《修書下海》、《池塘洗澡》。我們是唱高腔,崇陽通城唱提琴”。

  民國年間,崇、通一帶習演成風,建國後幾年,僅崇陽縣就有七十多個提琴戲鄉班。

崇陽人的老風習

  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山清水秀,景色迷人。由於遠離大城市,鄉民們保持了許多民間傳統老風習。當青年男女嫁娶成婚時,打造的傢俱樣式仍按古老的形式 。如睡覺的木製床為古式雕木的花床,床四周有雕花杆,床前面雕花板上方,有三層雕“滴水沿”,床下前方有三層踏板。床入口處僅僅只留可兩人並坐的"口子",床兩頭和後面用整塊木板釘死。這種講究的崇陽花床,實在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習俗了。

  此外,熱情待客的崇陽人給客人泡的茶是花椒鹽巴家焙茶,吃的菜是大塊肉、大塊魚、紅苕粉絲、煎豆腐四大菜。一寸來寬、二三寸長的大塊煙燻肉,令城裡人食一、兩塊就足夠了。

崇陽人龍燈遊玩史話

  玩龍燈,在我們這個國度裡,是一種為人們所愛好的正當娛樂活動,有時亙古今的歷史性和地盡華夏的普遍性。上如古代的皇帝登基和萬歲祝嘏等;現如我們偉大的國慶和其他重大慶祝活動;下至民間一年一度的新年春節,無不以玩龍燈來烘托其歡樂氣氛,宏揚其慶賀旨趣。

  “龍燈”,是以龍的形象經過人們塑造而成的一種有趣的藝術品。它始於何時?又怎麼風行普天率土?直有“江畔何人初見月”和“歡樂人間不計年”之慨。蓋自有人類以來,我們的祖先可能有個龍的原始概念,以為龍是宇宙間一個龐大神物(靈)。它位居玉皇大帝一神之下而在萬神之上,有替天行道,降災賜福和支配著乾坤的巨大力量與權勢。如堯有九年水災,湯有七年旱災,據傳是龍在作祟的緣故。敬之,則佑我蒸民,象“龍得一步,百草霑恩”;否則,害我蒼生,象神怒則山崩地裂,毀廬蕩舍。因此,人們覺得,龍有感可畏,有德可懷,便屬意求龍祛禍布福。恰如韓愈說的“龍是瑞氣”。此說傳出,更滋長了相沿久遠的玩龍燈風氣。

  由於龍的神化,不可思議的擴充套件,好事者,對於舊時的君主,無以名之,便捧以為龍。什麼龍體、龍袍和“龍心大快”、“龍顏頓怒”等怪誕諛詞來加以吹捧。猶感不足,再透過具體的象徵的龍燈來烘托其尊。從而這個“神器大寶”的煊赫,便與天齊高了。這種崇拜個人偶像,對照現代大眾化真正的遊藝精神,是不可以等量齊觀。


湖北省縣人口多少

  1、湖北省崇陽縣在2016年人口為5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為39、74萬人,城鎮人口14萬人。   2、崇陽縣位於湖北省南陲,居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東界通山,南鄰通城及江西省修水,西接通城和湖南省臨湘,北連赤壁、鹹安。縣境東西最長61公里,南北最寬52公里,國土面積1968平方公里,摺合295、2萬畝。 ...

縣美食

  崇陽縣美食有糖醋脆皮鱖魚、崇陽金沙泡菜、香酥雞、糯米甜酒、小麻花等。   1、糖醋脆皮鱖魚:此菜顏色深紅,肉嫩皮脆,以酸甜為主,辣鹹適度,其香味撲鼻,堪稱佳餚。   2、崇陽金沙泡菜:主要有紅辣椒、鮮竹筍兩種,鮮竹筍透過高溫消毒、真空包裝製作而成,色彩鮮豔,香脆可口。   3、香酥雞:是崇陽新創的風味名菜 ...

話怎麼樣

  崇陽話大體上可定為是贛語方言的一種,屬於贛語大通片。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亦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大約在5200萬,約佔中國人口的5%左右。 ...

梓潼

  在四川劍門蜀道梓潼縣七曲山上,有一座巍峨宏偉的大廟,廟內供著一位帝王打扮的神像梓潼(文昌)帝君。傳說梓潼帝君,系天上文曲星下凡,專管人間功名利祿。故歷來為文人學士、仕官儒生頂禮膜拜,亦是他們祈求功名的聖地。由於人們認定這是梓潼帝君的故鄉,是文昌信仰的發源地,於是縣城取名梓潼,亦借梓潼名望,顯赫傳揚。而在這 ...

   民間小戲劇種。流行於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懷化地區。又常以縣定名,如鳳凰陽戲、吉首陽戲、大庸陽戲、沅陵陽戲、懷化陽戲等。   陽戲形成於清嘉慶、道光之間。由湘西各地民歌、民間小調、花燈和儺堂巫師舞唱演變而來。發展過程中受辰河戲的影響,由沒有行當,到分“二小”、“三小”以至多行當;   由演故事,到唱小 ...

大庸

  大庸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揚柳花,為民間藝人行乞或風塵女子賣唱餬口的表演藝術,後經茅崗覃氏一家班及若干代藝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淨醜末行當齊全的地方劇種。   陽戲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庭戲、悲劇,生活氣息濃。旦角在陽戲上居各行之首。陽戲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共17個曲牌。正調部分 ...

民族文化的表現:仡佬族

  仡佬族文化豐富多彩,民間藝術便極具特色,而極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非仡佬族的陽戲莫屬。眾所周知陽戲是民間流傳的一種戲劇,其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文化,也為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仡佬族陽戲的特色及意義。   陽戲,是一種流行於西南諸省的地方戲劇種。在重慶、湖南、貴州湖北等省市農村廣泛流傳。那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