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陽新山區元宵習俗

陽新山區元宵習俗

  在陽新大德與江西省瑞昌交界的山區,民間鬧元宵,妙趣橫生,別有風情。

  元宵節的這一天,村民們早早起來,將早已採集的松柏枝條,插滿自家的大門門頭和門頭兩側。寓意松柏長青,健康長壽。“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燈”,到了傍晚開始鬧元宵的節目:“送亮”。村民們捧著含滿油脂的松柴片或蠟燭,一家大小前往自家祖墳山為先人“送亮”。隨後,便到屋前屋後,牆角廁所等處“送亮”。一邊燒著柴片,一邊口中唸唸有詞:“燒蚊子,燒蟲蝨,燒得一隻也沒得”。這天各家晚餐的飯鍋或鼎罐裡,要預留許多飯和菜。因為“送亮”後,年算是過完了,各家祖人半夜要回來揭鍋看一看,鍋裡有飯有菜,說明子孫有吃有剩日子好,便滿意而去。

  晚飯後,“搖毛竹”是村姑們必做的遊戲。成群結隊的村姑們,穿紅著紅、邀朋呼友到村邊毛竹林裡搖毛竹,一邊搖著,一邊哼著愉快的民謠:“毛竹娘,毛竹娘,保佑我找個如意郎;毛竹葉,毛竹葉,保佑我頭髮黑又黑。”這時,調皮的小夥子們也三五成群地來到毛竹林,偷聽姑娘們的私房話,又故意讓姑娘們發現,然後男跑女追,雙雙沒入竹林之中。毛竹林就成了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見證。

  村中大娘大嫂們,此時也圍攏在某一村民家,她們在村中老人的主持下請“火爐姑”。老人在堂屋中央的火爐傍,用兩根小樹叉支起一把巴茅杆做的梁,梁的兩端各系上一塊紅綢布,梁的中間別著三隻“T”形巴茅杆做的“蝦腿”。老人命一男童在爐火中燒臘葉,臘葉燒得劈叭叭的響聲如鞭炮。這時,一村姑手裡拿著一根公雞羽毛在一片臘葉上連擦三下,邊擦邊唱:“火爐姑、火爐娘,正月十五請您上高梁。一片臘葉臘又臘,三隻‘蝦腳’齊來搭。”如果這時三隻“蝦腳”神奇地搭在那根公雞羽毛中,人們便會發出一片歡呼聲,因為請“火爐姑”是民間預測生男女的方法。如果生男孩,三隻“蝦腳”就會搭在一起;如果生女孩,只有一隻“蝦腳”搭在一雞毛上。

  元宵節的晚上,村中的小孩們特別高興,因為他們可以大搖大擺地去“偷青”。孩子們一窩蜂地擁到別人家菜園,偷一些蘿蔔青菜,一起拿到某家炒著吃。第二天,誰家菜園的菜被偷了,憨厚的主人也不罵娘,反而高興,認為新的一年將會百事順遂,吉祥如意。

莆田元宵習俗

  古時,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漢代始,皇城規定於每年這天夜上大放花燈,與民同樂。因正月又稱元月,夜與宵同義,於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稱作元宵。那時,村中25家立一社宮,100家成立“總社宮”,故各村元宵,多在社宮裡舉行後再在“總社宮”舉行,叫做“總元宵”。莆田正月的元宵節,正是沿襲這一傳統習俗的。 莆田的元宵節,不僅限於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來天,有的村則延長到正月底。鬧元宵,既是勞動人民寓春祈秋報、納福迎祥之意,又是他們在春耕前開展文娛活動的大好日子。 莆田鬧元宵的節目,來自民間,豐富多彩。有五彩繽紛的彩燈遊行,還有曲徑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書畫展覽,也有雅俗共賞的詩謎競猜;有“莆田一絕”的涵江區延寧社群延寧宮“疊蔗塔”(計劃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也有巧奪天工的“擺齋菜”……各鄉鎮村落都上演莆仙戲“大棚”、演木偶戲、遊燈、踩高蹺、放焰火、舞龍、戲獅等,幾乎通宵達旦。明代戶部尚書仙遊人鄭紀曾寫詩讚道:“最愛春光浮合月,好將福夜殿元宵。” 莆田的元宵節與全國各地不太相同,有著濃厚的地域特色。 大遊燈。在莆仙地區,人們談到元宵時,總離不開燈節的話題。“正月裡來鬧元宵,家家戶戶掛工燈。”每逢正月十五晚,莆仙地區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許多村鎮還舉行彩燈遊行,俗稱為“大遊燈”。遊燈中各類彩燈琳琅滿目、爭奇鬥豔。有龍燈、鳳燈,有荷花燈、麒麟燈、月兔燈、鰲魚燈,還有玉珠燈、琉璃燈等,燈上繪有人物、故事、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山水樓閣等圖案。仙遊楓亭鎮大遊燈最為壯觀。遊燈中,有走馬燈、猜謎燈、塔燈、六角燈、蜈蚣燈、彩藍燈、菜頭燈等。 民間傳說,菜頭燈的出現始於宋代。在北宋年間,楓亭鬧遊燈,名揚京城,皇帝聽說後,也為之動心,要親自前往觀燈。為迎聖駕,官府傳令,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盞精緻的花燈,以供元宵燈會之用。然而“富家一盞燈,舉家抱頭哭。”當時,家居學士街的一位木雕老藝人也因制燈之事發愁,他氣得拿起蘿蔔往地上狠狠一摔。這時,他忽然想起,我何不用白蘿蔔製作一盞燈?於是他立即把白蘿蔔精雕細刻成一朵花,再配些樹葉,點上豬油,就成一盞晶瑩如玉的花燈了。從此,這種用白蘿蔔製成的燈,便成楓亭元宵節遊燈中別具一格的花燈了,並一直流傳到現在。 “跳棕轎”。在莆田元宵節期間不論山區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舉行跳棕轎表演活動。跳棕轎即棕轎舞,是這個地區的一種民俗舞蹈。每對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寬30多釐米的竹製或木製四人小轎,排成好長的隊伍在廣場,沿街或庭院大坪上進行,表演時街、場院,燃起篝火,一隊年輕力壯的男性表演者身著各色統一服裝腰扎布帶,個個英姿煥發,抬著棕轎、踏著節奏,繞著篝火遊舞,人們一個接一個竄過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躍。週而復始,直到火熄而止。 吃元宵。在莆田,家家戶戶有吃元宵吃“行儺仔”的風俗。“行儺仔”吃元宵是莆田民間敬神的一種風俗。在元宵之夜,村中家家堂上排香案,燈燭通明。當“行道”(即“行儺”的轉音)的執事和福首擇“福爐”繞境一週時,有的接入堂上,有的在大門口,焚香禮拜,燒貢銀,放鞭炮,玩焰火,祈求閤家平安,萬事如意,俗叫“接行道”,正如莆田元宵竹枝詞中《行儺》所云:“鉦鑼革鼓鬧春聲,里巷喧闐道路鳴。父老當頭巫殿後,家家熾火禮神明”。後來“行儺”逐漸演化為鄉人互相請吃增進友誼的一種民俗。據當地人講“行儺”意即神所走的沿途路線。“行儺仔”是元宵夜接待親朋好友作點心的食品。有用糯米粉搓實心和用糖作餡的兩種,將它切成塊狀,這些湯丸糖果,象徵著全家團團圓圓,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幸福美滿。 總元宵。在莆仙地區特別是農村的元宵節,其宗教色彩較為濃厚。從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日,各村社都按舉行元宵節的時間(每社1天),人神共慶元宵佳節。在這期間有的宮廟還舉行總元宵,如涵江鯉江廟、江口東嶽觀、頭亭瑞雲祖廟等許多宮廟都舉行總元宵的風俗。總元宵,實際是文藝“出遊”,熱鬧非凡。“出遊”隊伍中有馬隊、妝閣、彩旗隊、俥鼓、十音八樂、弄龍戲獅等,從早上八時起,一直游到晚上十二點回宮廟。 “出遊”節目中最值的一提的是“妝閣”遊行。竹枝詞中對出遊“妝閣”的描繪,有聲有色。《妝閣》雲:“姣童巧扮翠珠圍,宛似宮妃出禁闈。錦簇花團騎俊馬,旌旗鼓吹壯聲威。”“妝閣”,俗稱“妝架”、“轎底”,多由童男、童女打扮,其妝扮人物多為群眾所喜聞樂道的“梁祝”、“穆桂英掛帥”、“嫦娥奔月”、“水漫金山”等。早期是男扮女裝的,是一種造型的民間表演藝術。“妝閣”遊行時,伴以十番、八樂,靜中有動,聲色俱佳,觀眾格外喜愛。 莆田元宵竹枝詞中有不少描述了鬧元宵的盛況。如《元宵》雲:“節到元宵興倍生,普天人共樂昇平。有樓紫陌繁華盛,燈火輝煌不夜城。”它描述了元宵節上元祈福的盛事一派,“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繁華景象。《龍燈》雲:“不羨池魚變化神,浣紗截竹自成形。千家燈火當門滾,為獻河圖永珍春。”莆田的龍燈,系削竹為骨,布幔為身,五彩斑斕,長十幾丈。它腹點紅燭(今用電燈),口吐濃煙,戲弄龍珠,沿街獻瑞,俗稱“弄龍”,人們喜愛它是獻瑞之徵。《觀劇》雲:“忽聞鼓吹與笙簧,引類同觀錦繡妝。戲謔聲音兼笑貌,珠喉韻囀和宮商。”元宵之夜,村村演戲,“戲鼓侵明發”,“兒女相攜看市優”,“大半人多在戲場”(引文見邑人劉克莊詩詞)。《觀燈》雲:“更深月色正當頭,歌舞聲中燈滿樓。欲住欲行歸去晚,春宵都是醉人遊。”它描繪人們於元夕觀燈時,在月色溶溶、花燈點點的燈月交輝下,遊人如醉,流連忘歸的情景。 元宵夜晚看新娘 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晚看新娘,大概可算是莆田一個與眾不同的習俗。這風俗流行於莆田東部沿海一些地方,做法是:凡元宵節前一年嫁到本地來的新娘,都要於元宵夜打扮一番,濃裝盛服,或坐於自己家的廳中或排坐在各里社的門前,讓人們觀看,是謂看新娘。在福建,一般說看新娘與鬧新房連在一起,多是在新婚夜裡進行,那主要在於增添熱烈氣氛。莆田和閩南一些地方把看新娘放在元宵夜,或說開頭出於“補課”性質。這因為,有的人結婚時,鄰居鄉里人多忙於生產活動或出外謀生,未及時一睹新娘的丰采,特在元宵節夜晚讓大家補看一次。莆田鄰縣仙遊則放在正月初一。如今整個婚姻習俗都在變化中,這種元宵夜看薪孃的做法,也有了變化。

元宵習俗

  1、吃元宵:也叫吃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2、看花燈:看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古時城裡鄉間到處張燈結綵,盛況空前。

  3、猜燈謎:燈謎是元宵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 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於文字意義,並且謎格24種,常用的有捲簾、鞦韆、求鳳等格,已形成元宵節的一種獨特民俗文化。


正月十五:揚州元宵習俗

  元宵節幾乎是人們都喜愛的節日,吃湯圓、賞燈、猜燈謎都是節日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這也是人們利用節日來表達閤家團圓的美好意願。   對揚州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在揚州人們過元宵節都有哪些不同的風俗習慣吧!   上燈圓子落燈面   在揚州,正月十三這天晚上上燈,正月十八晚上落燈,落燈時要吃麵條。 ...

饒北山區的清明習俗

  清明節具有一定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承上啟下緬懷先烈為國犧牲;緬懷先祖創大業福廕晚輩子孫。在饒平中部山區的清明、七月半普稱“鬼節”。因此,為過好清明節,相傳,節前各地農村普遍備好祭拜先烈先祖的大量粿品,到市場購買或自養三鳥,購買豬頭豬肉,有的用大蒸籠蒸菜頭(蘿蔔)粿、鼠殼粿;有的蒸甜粿,做甜豆粿等。   是 ...

元宵插榕習俗

  在潮州的一些地區,特別是饒平縣的農村,每年的元宵節,家家戶戶的門楣上都要插上榕樹葉、竹筅、“毛車”、“杜必”之類的植物,以保平安。   相傳唐朝時候義軍首領黃巢異常勇猛,刀劍一出鞘,劍影所及便頭斷人倒,人們聞之驚恐萬分。一次,聽說黃巢來了,村民紛紛出走。一個婦人揹著一個孤兒,兩手攜著兩個小兒子,跟著大家一 ...

井岡山區人的伐竹習俗

  伐竹首先要"開山",即在採伐竹材的山頭上,舉行"開山"儀式。事先派一人帶上香紙、工具,到山場最高和最偏僻地段,砍3根竹梢。這3根竹梢不能倒順水(即竹梢朝下),不能倒向"煞"方(如庚午年北方為煞方)。然後悄悄離山回家。離山時不得回頭看。在整個山場的竹材未下山之 ...

山西特有的習俗:平定元宵塔火

  平定元宵塔火,亦名“棒槌火”,是山西平定縣境內特有的習俗,元宵塔火,常常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觀賞。 ...

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 元宵節各地習俗

  導語:正月十五月兒圓,也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是一個團圓的好日子,與家人們一起吃湯圓、賞花燈、看元宵節晚會,其樂融融,那麼在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呢?元宵節各地都有哪些習俗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為什麼叫元宵   之所以有元宵節,這是由中華民族的民俗傳承,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俗文化慢 ...

河南過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河南過節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民俗文化是漢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元宵節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個閃亮點,元宵節是中國重要的民俗文化節日之一。你對元宵節瞭解多少?你知道河南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嗎?元宵河南過節的習俗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孃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