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有著不少的特殊節日,哪怕是在一片地區上也有著你難以想象的眾多傳統節日。雪頓節同樣是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那麼,本期藏族文化了解雪頓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曬佛節”。2006年5月,西藏自治區申報的雪頓節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戲節又名雪頓節,是西藏藏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解釋說是吃酸奶子節日。每年藏曆七月一日舉行,為期四、五天。雪頓是藏語譯者,意思是“酸奶宴”,於是雪頓節便被解釋為喝酸奶子的節日。
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演藏戲為主,又稱“藏戲節”。按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規定,每年藏曆六月十五至三十日為禁期,大小寺廟的喇嘛不許外出,以免踩死小蟲,待六月三十日解禁之後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時,農牧民拿出酸奶敬獻,形成雪頓節。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演變為以藏戲會演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戲節。這個節日不僅拉薩有,在日喀則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要小於拉薩。
雪頓節在十七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規定,每年的藏曆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為禁期,全藏大小寺院的僧尼不準外出活動,以免踏死小蟲,他們在寺廟裡要行三事:即長淨,夏安居直到解制。到藏曆七月一日開禁的日子,他們紛紛下山,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酸奶子敬獻。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有一型別男人只會對你花言巧語,說著會為你上刀山下油鍋都是權宜之計,不過只是為了欺騙你。可在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一群人可以上刀山下油鍋的!
那麼,本期民族文化了解刀杆節。
“刀杆節”,是雲南邊陲輪馬山一帶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體育節日。時間是農曆二月初八。刀杆節由來於一個傳說,紀念明朝時期體察邊民疾苦的兵部尚書王驥。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杆節”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幾聲火槍響過之後,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杆表演者)為眾人表演“跳火舞”。
他們上身裸露,光著腳,模仿各種禽獸動作,在一堆一堆燒紅的木炭上,來回跳動,還不時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圓渾的火球在手中翻滾、搓揉,而他們卻毫不在意。經過火的洗禮,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消除各種災難。
會場中央,矗立著二根約20米長的粗大木杆,木杆上綁有36把鋒利的長刀,刀口向上,銀光閃閃,形成一架高得讓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們敬畏擔憂之時,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開始了。
幾個穿著紅衣裳,頭戴紅包頭,光著腳的勇士,健步來到刀杆下,跪在一幅古代武將畫像前,然後雙手舉杯過頭,口中唸唸有詞,接著將酒一飲而盡。然後,他們縱身躍起,輕盈敏捷地爬上刀杆,雙手握住刀口,雙腳踩著刀刃,魚貫而上。
最先爬上頂端的人,還要作高難度倒立動作,燃放鞭炮。幾千名觀眾仰首觀望,不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節”,已被有關部門正式定為傈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於是代代相傳,形成刀杆節。節日這大,兒十里內外的傈僳族群眾,穿著節日的盛裝,從四方八面彙集到羊腸河畔的刀杆場。在夜幕降臨大地時,刀杆場上的裡裡外外燃起許多火堆。忽然,廣場中央燃起的四個大火堆的熊熊烈火騰空而起,照射春滿場的人群。接著鋩鑼噹噹響,刀杆場上的人們互相拉起手來,圍著明亮的火堆,跳起輕快的三絃舞。
當場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紅紅的火炭時,活動的主持者宣佈“跳火海”開始。這時,五個赤著雙腳的驃勇漢子立即闖入場上的火海,在裡面不停地彈跳,急促的腳步踩起無數的火花四處飛濺,好似飛逝的流星。
三月三是布依族傳統的民族節日。地區不同。節日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在貴州省貴陽市馬當地區的布依族,將每年的農曆三月三稱為“地委會”節。據布依族老人講,開春以後,地蠶危害莊稼,啃食包穀苗等農作物。於是,在三月初三,他們將炒好的包谷花帶到坡上去祭地蠶。他們在山坡上邊唱山歌邊吃包谷花,據說這樣可以“迷住”地委,堵住它們的嘴,使他們不能咬種子和禾苗。有的地區將這一天作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社神是一村或鄰近幾個村共建社們,臨時集資買豬、牛宰殺供祭.供家之日,外人禁止入村。這一天,望漠的布依族要吃三色糯米飯,關嶺地區要做清明粑,貴州省西部地區布依族人民要掃墓。有的地區這天集會唱歌遊玩,進行社交活動。
相傳有一家三個親姊妹同嫁在一個寨子裡,日子過得都很好。有一天,外公想去看看外孫,三家的外孫們聽說後都爭著要外公先到自己家去。外公說,在三月初三那天,你們把自己做的最好的糯食帶到寨子路口,看誰家的味道好我就先到誰家去。這天,大女兒家炸了油團,二女兒家打了餈粑,三女兒家做了五色糯米飯,外公來到寨口,把三家的東西開啟一看,五色糯米的色澤鮮豔,味道清香,他最喜歡,於是就先去了三女兒家。從這以後,每到農曆三月初三,布依族家家戶戶都要做花糯米飯來招待親戚朋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三月節。
可以說是以祭“老人房”為中心的全民性的祭獻活動。解放前,凡有布依族分佈的地區,幾乎每個材寨都建有專供祭祖的“老人房”。有的放有神牌、香位或掛有皮鼓、銅鼓,平時不許人進出,更早一些時候還有專人守候。每年凡到這一節日前,由村寨輪流承擔祭獻的承頭戶,挨家收集祭獻所需的東西或捐款,天黑前把祭品(包括雞、豬肉、各種 ...
採花節
??每逢傣歷"潑水節"前〈公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採來嬌嫩欲滴的鮮花到緬寺敬獻給佛,祈佛多多降福給百姓。這一傳統的活動當地人稱之為"採花節"。
??採花節前,人們要沐浴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裳。節日一大早,男女老幼成群結隊來到寨子外的青山上、小河 ...
紅軍節1990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紀念碑落成典禮在縣北川主寺隆重舉行,這一天,被松潘縣人民政府定為“紅軍節”,以紀念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過鬆潘草地並在此進行的一系列重要活動。自此,每年8月25日,各單位、學校扎彩坊,貼對聯,掛紅燈,政府組織大型遊園活動和文藝演出,城區群眾以及各地遊人紛紛前 ...
主要節日與慶典基本上與漢民族相同。苗族的主要節日有:多為臘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掃塵打餈粑過老年,晚,焚材化紙、燃香點燭,敬祭祖宗護神。正月初一晨早過新年,正月初三掃墓,正月十五過大年;農耕始時試牛節,五月初五藥王節,七月十三吃新節,九月九日餈粑節,十月一日牛生節。
苗族的慶典主要是花山節。初一晨早 ...
米林主要有“藏曆年”、“工布節”、“轉山節”等民族節日,其中以“工布節”為當地最隆重節日。
工布節:“工布節”時間是藏曆十月一日,是西藏工布地區(米林縣、林芝縣、工布江達縣一帶)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每到“工布節”,機關、企事業單位都要放假,城裡、鄉村處處洋溢著濃郁的節日氣氛,藏族、珞巴族等農牧群眾載 ...
【騫馬、叼羊】
賽馬、叼羊是一種廣泛流行於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中的傳統體育活動,經常在盛大的節日慶典裡舉行。屆時,身著盛裝的各族牧民從四面八方雲集賽場,各參賽隊選拔最好的馬匹與騎手加盟角逐,參賽者一般只限於10一15歲的兒童。比賽開始,各路好手駕馭坐騎風馳電掣般衝向終點,圍觀的群眾歡呼雀躍,喝彩聲、助威 ...
傣族:“桑勘比邁”節:即潑水節,公曆4月13日至15日。舉辦盛大佛事活動,此外還有丟包、划龍舟、放高升、堆沙、鬥雞等活動。節日高潮是潑水,所謂“溼透全身,幸福終生”。
哈尼族:“嘎湯帕”節:(思念祖先、棄舊迎新的意思),公曆1月2日至4日。人們舂餈粑,祭家神、辦酒席。男女青年邀約上山採野花、摘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