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是一出四幕的悲劇,作家採用倒敘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了兩個家庭即周家和魯家前後三十餘年的矛盾糾葛,複雜的血緣關係乃至亂倫關係,最後真相大白。這個真相大白是由於三十年前遭棄的魯侍萍突然出現在周公館,使得人物之間的複雜關係公佈於眾,最後釀成一個悲劇的結局。對於這樣一個複雜故事的悲劇主題,歷來頗有爭議。
《紅旗譜》成功地塑造了三代農民的英雄形象,特別是橫跨兩個時代的農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是閃爍著奪目光彩的“這一個”,是長篇小說園地中不多見的成功典型。整部作品凸顯了濃郁的民族風格。綜合作品中“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傳統精神,充滿濃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廣背景等,該書是一部反映北方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式作品。
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誌。
魏源從反侵略的立場出發,主張在軍事技術上師敵之長,補己之短,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
除了在軍事上向西方學習之外,魏源還主張在經濟上,學習西方國家的近代機器工業,包括軍火工業和民用工業。
在政治上,他羨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政體。比如美國的聯邦制度,把“不設君位,惟立官長、貴族等辦理國務的瑞士”,頌揚為“西土之桃花源”。
兩位都是英國的法學家,洛克承接了霍布斯的思想理念。霍布斯主張自然狀態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狀態;洛克則主張:“完全的自由和絕對的平等”。
霍布斯認為應該將權力交到一個人的手中,即君主制。洛克發展了這一觀點,認為應該將權力交到一個集體手中,即議會制。二人都是用自己的理論為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來論證。 ...
都主張理是萬物的本源,格物致知,都將天理和倫理道德聯絡起來。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
二程,即程顥和程頤,河南洛陽人,學說也稱為洛學,二者理學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南宋朱熹正是繼承和發展二程的學說。 ...
1、物件不同:尼采從人本身入手,馬克思從人與人之間關係入手。
2、對抗手段不同:尼采對抗虛無主義的手段是審美和狂喜,像希臘人那樣的生活,馬克思對抗虛無主義的手段是勞動、幸福、在解除異化後的隨心所欲人的伸展。
3、政治觀念不同:尼采的全球統治政治觀,是智慧而友善的貴族統治普通勞動者;馬克思的全球統治 ...
相同點:都崇尚“清靜無為”、“順應天道”、“逍遙齊物”等思想。即: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無為而治,順應天道,迴歸自然。
不同點:老子提供的是比較超然的客觀性描述,莊子提供了更多個人主觀感受和啟示的具體事例。老子主張事物都遵循一定的規律,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莊子把道的理論引申到 ...
孫中山新三民主義倫理思想在反帝反封建革命實踐中逐漸形成,標誌著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倫理思想的成熟,在中國近代倫理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具有內在理想追求、強烈愛國主義、深厚愛民情感等三重倫理色彩,包含著民為本的倫理精髓,儘管由於孫中山本人的階級屬性及當時時代的限制,新三民主義倫理思想及其實踐貫徹存在一些 ...
老子與莊子的哲學目的和社會觀方向相反。竊以為,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雖然涉及面都很廣,但又各有偏重,這種差異既是時代打在他二人身上的烙印,也與各人的性格分不開。前面已經說過,老子哲學本質上是歷史哲學(政治哲學),莊子哲學稱之為生命哲學(個體哲學)更恰當。莊子追求個人的自由、個體的超越,在這一方面,他已超越了老子 ...
孔子、孟子、荀子的相同點是“仁”和“民本”思想,但是他們的人性論各異,孔子的人性論是性相近、孟子人性論是性善論、荀子的人性論則是性惡論.。
孔子 提出“仁”與“禮”的學說,主張在人人道德自覺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禮樂文明的社會.。孔子注重政治與人事,對鬼神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
孟子繼承併發揮了孔子的“ ...